劉亞男
李大釗的一生是短促的,但也是飽滿的,他畢生潔身遠名、淡泊寡欲,廉潔克己,肝膽照人。雖身居高位、名滿域中,但在人際交往中從不居功自恃,總是虛懷若谷、溫良敦厚、處己以約、接物以誠。
一、關心民眾生活、尊重普通勞動者
李大釗尊重民眾的力量,他認為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早在1916年他發表《民彝與政治》這篇文章時,就明確地指出,英雄源于民眾,民眾才是真正的創造歷史的英雄,他說:“離于眾庶則無英雄,離于眾意總積則英雄無勢力”。他較早地運用唯物主義打破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唯心思想及倫理道德的束縛,肯定人民的力量,把“民之意”作為統治中國的“鼎彝”,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李大釗關心底層人民的生活,經常深入到民眾中去和他們同吃、同住、同生活,教育和鼓勵工人團結起來爭取自己的權利和自由,他說:“五人團結一只虎,十人團結一條龍,百人團結像泰山,誰也搬不動。”[1]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他飽含深情地寫出了《北京市民生活之一瞥》、《唐山煤廠工人的生活—工人不如騾馬》、《土地與農民》等調查報告。
李大釗倡導人人平等,他說人世間“在‘愛的水平線上,人人都立于平等的地位,沒有階級懸異的關系”。在李大釗看來,無論從事哪一種職業,只要是正當的,都是極其高尚的,值得尊敬的。他藐視那些專門標榜自己是高等人物的政客,批評他們的不勞而獲和作威作福,指出“凡事勞作的人,都是高尚的人,都是神圣的”,都比“吃人血不做人事的紳士、賢人、政客們強得多”。[2]
二、關心青年的成長,是廣大青年的良師益友
李大釗關心愛護青年,始終把民族復興、祖國富強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他常說,“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3]“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4]他鼓勵青年要珍惜大好時光,努力為創造“青春中華”而奮斗。無論從生活上、學習上、工作中還是思想上,都給予青年正確的引導。
(一)李大釗教育青年樹立正確的苦樂觀。教導青年要認識一切物質財富都是由勞動創造的,因此,應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參加勞動。他說:“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他多次鼓勵青年到農村去,從事農民工作,開放農村,不要在都市中混日子,在官僚中討生活,向那些虛偽涼薄的社會求恩惠。
(二)李大釗關心青年的生活,經常給予幫助。李大釗紀念館展覽的他1924年贈予羅章龍的毛毯、為劉仁靜入學緩交學宿等費寫的擔保信、將兒子的新棉衣送給革命青年等真實資料是他熱心助人的最好印證。
(三)李大釗態度和藹,關心學生的成長。他慈愛可親,不擺架子,一生正氣,主持正義,他積極為學生介紹工作,為實行半工半讀的學生征集勞務,與胡適一起為謠傳“新潮社”傅斯年、羅家倫被安福俱樂部收買一事辯白發表聯合聲明等。所以他的辦公室、住所是青年們最喜歡去的地方,北大學生章廷謙曾把李大釗比喻成“老母雞”,他說:“他總是帶著一群‘雛雞,或者只要他‘咕!咕!叫兩聲,就會有一大群‘雛雞都圍集在他的身邊,領受他的愛撫,領受他的引導……尤其是遇到有敵人來時,‘老母雞必定英勇地支起全身的羽毛,奮不顧身地為那群雛雞和強有力的敵人去拼命”。[5]青年們從他那里汲取到精神營養和力量,紛紛走上革命道路。
(四)引導青年走上正確的革命道路,培養了一批革命領袖。北京大學“國民雜志社”、“新潮社”成立時都聘李大釗為導師,“平民教育講演團”、“天津覺悟社”也都請李大釗做指導。李大釗引導他們開展對馬克思主義等新思想的研究,探索中國的革命出路,為挽救民族危亡而奮斗。許多青年在他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其中有些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著名活動家,如鄧中夏、高君宇等。毛澤東同志和周恩來同志也都受到過他的影響。
三、廣泛結交各界人士,處事待人襟懷坦蕩
李大釗性格溫和,在人際交往中,被譽為“宅心仁厚之良友”。和李大釗相識相交之人,既有北京各大學的同仁,又有同窗學友;既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又有不同政治主張的政敵;既有位高名重的社會名人和政府要人,又有出身貧寒的工人農民兄弟。他坦蕩磊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共為民族振興謀發展;他正義正直,反對一切破壞人民的力量,敢于向惡勢力作斗爭;他和善摯誠,尊敬師長尊重朋友,道不同亦相為謀,學理之爭,卻不傷感情。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名重當世的學者和教授。但是,從眾多回憶文章中我們看到李大釗的形象是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和良師益友。他在人際交往中“內外從如云,沒有宗派氣”。劉半農說:“君溫良長厚,處己以約,接物以誠,為學不疲,誨人不倦,是以從游日眾,名滿域中。”毛澤東說:“他是我真正的老師”。陳獨秀說:“守常是以為賢貞卓絕的社會主義戰士。從外表上看,他是以為好好先生,像個教私塾的人,從實質上看,他生平的言行,誠如日月之經天,江河之行地,光明磊落,肝膽照人。南陳徒有虛名,北李確如北斗。”真言實語,毫無虛飾。
四、急公好義,毀家紓難幫助他人
李大釗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參與社會慈善活動。任職于北京大學的時候,他積極參與發起“北京學界贖路基金會”、“北京大學賑災會”、“北京大學婦孺救濟會”等,為陳獨秀籌集訟費,為因病去世的朱蓬仙教授捐集喪葬費,為北方募集賑災款等。黨剛剛組建之時,費用拮據,李大釗就每月從工資(120元)中拿出80元作為黨的活動經費,其余還要資助那些貧困青年或同仁,所以使得家用不足,甚至李夫人有時會難于安排家庭生活。學校知道這一情況后,每月先交李夫人安排家用,才解決了夫人的無米之炊。他的長子李葆華曾這樣回憶“他很樂于助人,手頭只要有錢,誰急需就送給誰,不講還不還”,也正因為如此他犧牲后家中一貧如洗,唯留清白在人間。
李大釗光明磊落的人際交往,在開展黨的純潔性建設和創先爭優活動中,是共產黨員進行自省的標尺和楷模。當前,有的黨員干部心理陰暗而不是光明,精神猥瑣而不是磊落,心胸狹窄而不是坦蕩,態度虛偽而不是真誠。他們嫌貧愛富、媚上媚俗、攀附權貴、損公肥私的行為正一步步地侵蝕著我們黨的健康肌體的純潔性。大釗同志的一生告訴我們,純潔的東西在陽光底下更顯燦爛,磊落的胸懷更是歷久彌新。他關心底層人民,尊重普通勞動者,顯示了黨性中最真誠最純潔的本質,充分體現的是我們黨的宗旨;他關注青年,教人不倦;他熱心公益,彰顯慈善情懷;他結交廣泛,宗旨不改,黨性不變。他的待人處事,真可謂光明磊落,胸懷坦蕩,其情懷天地可鑒,其光輝永照后人。
注釋:
[1][5]《李大釗人格風范》 第512頁 第440頁 紅旗出版社
[2]《李大釗全集》最新注釋本第三卷 第170頁 人民出版社
[3][4]《李大釗全集》最新注釋本第一卷 第167頁 第168頁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