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娥 滕長江 張彩霞
近年來,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 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涌入城市務工, 他們當中很多人將子女留在了農村, 由此便催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日趨嚴重, 造成農村家庭、社會的不和諧, 成為影響社會治安的重要隱患, 這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一、留守兒童現狀
我們對我市一些農村在校初中、小學生調查顯示, “留守兒童” 學生占在校學生總數的9.34%, 其中, 比例最高的達21.45%。“留守兒童”中, 有56.4%與沒有外出的父親或母親單獨生活在一起, 32.2%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1%與親戚生活在一起, 0.9%被寄養在他人家里。過多的孩子因為家庭無法照顧周到, 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后果, 不少留守兒童由此走上犯罪道路。
留守兒童的大量出現, 是家庭、學校、社會三大機制缺失造成的,但究其根本原因是政策法規滯后, 法律保護對留守兒童缺少針對性。當前的法律法規沒有專門的條款對留守兒童實施有效保護, 而與未成年人有關的法律法規對留守兒童的保護又缺乏針對性, 保護力度也不夠,所以必須完善對留守兒童的法律保護體系。
二、構建農村留守兒童保護機制的法律探討
1、強化監護人的監護責任
監護人的監護職責不僅是指支付撫養教育費用, 還有探望、照顧孩子的生活、以良好品行對孩子進行管理和教育、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及合法權益等。父母外出打工, 雖然將孩子委托親屬看管, 自己也定期交付撫養教育費用,但長期不回家探望和履行其他義務, 也屬于履行監護職責不全面。因此, 必須強化父母作為法定監護人的責任。在現實生活中, 用法律形式強化監護義務, 強調在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教育等方面, 父母負有比其他人更重要的責任顯得尤為必要。
由此可見對監護人履行職責建立監督制度非常重要和必要,所以建議法律應當盡快確認和規范監護人監督制度。監督人有權利和義務去了解、調查監護人、委托監護人對孩子是否依法履行職責及有無侵害其合法權益的情況,發現不履行職責或履行職責中侵害孩子合法權益的,監督人應當采取勸解、制止、教育、向有關部門報告和報案等措施,以便使孩子的權益能夠及時被關注和保護,避免留守兒童的權利被忽視或處于事實上無人監護的狀態。
2、以法律形式明確學校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合法權利中的義務與職責
由于相關法律條文對于學校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合法權益過程中的地位和職責的規定較模糊,導致學校在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過程當中存在部分缺位的現象。學校在完成對農村留守兒童校內教育的同時,更要有意識地向其校外生活延伸,以彌補他們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增設心理課程,開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也是重要的舉措。
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應給予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建議教育部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進一步研究和出臺相應的政策和規定,強化農村學校對留守兒童的責任和管理,構建學校對留守兒童的保護網。通過多種方式方法與孩子父母,臨時監護人進行聯系與溝通,相互交流,共同協作研究,多方管理,形成教育網絡。真正形成臨時監護人、學校、家長共同教育管理,保護留守兒童的教育網絡體系。
3、構建政策保障體系
改革現行戶籍制。如果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則農民工進城就業和落戶的障礙就大大減少,幫助農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改善待遇,提高收入,保障醫療,這樣就可以解決農民工和子女長期“兩地分居”的狀況,使越來越多的農村留守兒童結束遠離父母的留守生活,健康的成長。
加大政府的經濟投入。政府可以加強對農村地區的經濟投入,大力發展當地經濟,讓外出務工人員能就近就業,父母和留守兒童就可以少一段距離,多一份關愛。隨著留守兒童數量的增加,政府應當將留守兒童相關教育費用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在財力物力上加大對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可以擴大寄宿規模,改善住宿條件,對于特困家庭子女予以減免學費和給予鼓勵性資助,為他們撐起一片教育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