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林瑞
構建和諧、穩定的周邊環境歷來是我國國家戰略的基本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是一項涉及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外交等領域的偉大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有安定團結的國內環境,也需要爭取良好的外部環境。周邊環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直接外部屏障,我國一直致力于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政策,積極發展同他們的雙邊和多邊關系,尊重各國的社會制度和它們根據自己的國情與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做出的戰略選擇,贏得了周邊國家的普遍認可和尊重。我國的外交實踐充分表明,一個和諧、穩定的周邊環境對我國國家戰略和小康社會建設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當前中國周邊環境的基本態勢
冷戰結束以來,我國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外交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中國同印尼恢復了外交關系,同越南實現了關系正常化,同印度改善了關系。此外,還與沙持、新加坡、文萊、以色列、韓國及蘇聯解體后取得獨立的各國等23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實現了同所有周邊國家關系的全面改善和發展。在“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的指導下,妥善處理了與越南、俄羅斯等國的部分邊界領土爭端。中國周邊地區形勢總體上保持穩定,不存在大規模戰爭和武裝沖突的可能。但也存在許多變數和威脅,如領土問題、安全問題、經貿問題、歷史認識問題等在短期內不可能得到有效解決,都會成為我國構建和諧周邊環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和諧音符。
第一,我國鄰國眾多,且在發展程度、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和多元化的特點。
我國地處東亞中心,疆域遼闊,周邊國家多達29個,其中陸上直接接壤的鄰國有14個,包括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和越南,陸上邊界有2萬公里。另外,我國的海上邊界有1.8萬公里,與韓國、日本、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6國隔海相望。從發展程度上來看,我國的周邊國家既有發達國家日本,也有新型工業化國家新加坡、韓國等,還有發展中國家印度等;從社會制度來看,既有社會主義國家,也有資本主義國家;從文化上來看,儒家文明、佛教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教文明等世界上幾大主要文明在這個地區都存在。
第二,大國利益縱橫交錯。
美國利用一些周邊熱點問題,不斷加強對我國周邊地區的影響和控制。例如,以朝核危機為借口,長期在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駐軍,并在這些國家擁有軍事基地。同時,美國還大力發展同南亞國家印度、東南亞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的軍事合作合作關系,為他們提供軍事援助和武器裝備,與他們進行聯合軍事演習,并支持南海問題國際化。臺灣問題也是美國遏制我國的一張王牌,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同臺灣保持著特殊關系,向臺出售大量的先進武器,企圖使臺灣維持現狀,阻撓我國實現對臺灣的統一。日本也不斷利用臺灣問題、釣魚島問題、東海油氣田等問題在我國周邊地區制造麻煩。印度同中國的邊界問題尚未徹底解決,雙方在領土問題上的矛盾和分歧依然存在。
第三,各種地區熱點問題仍然沒有降溫,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互交織,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威脅日益突出。
冷戰結束以后,由于歷史、民族、宗教等原因,我國周邊地區宗教極端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和恐怖主義“三股勢力”活躍,加之,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居住在邊疆地區,而且有許多是跨國界而居的,極易受到周邊地區的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的影響。例如,我國國內民族分裂分子“東突獨”與三股勢力聯系密切,給我國邊疆安全和穩定構成了巨大壓力;朝鮮半島南北雙方的對抗局面未得到實質性的改變;南亞地區印巴兩國關系沒有實質性的改善,成為周邊地區的又一安全隱患;一些東南亞國家長期占據我國南海大量島礁,與我國爭奪海洋權益,企圖使南海問題國際化。
第四,“中國威脅論”難以從一些西方國家的心里意識中消除。
源于對我國快速發展的恐懼和擔心,加之對我國國情相對缺乏深入了解,一些西方國家紛紛拋出各種“中國威脅論”,這實際上發達國家遏制我國發展的一種國際化輿論工具,從本質上來講,是出于抑制我國發展的戰略考慮,其主要產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隨著綜合國力尤其是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持續增強,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日本等地區性大國紛紛感到不安和恐懼;其次,由于意識形態方面的巨大差異,許多周邊國家并不認可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它們認為中國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的理念,是在進行文化輸出;再次,由于產品結構的相似性,周邊地區對中國商品沖擊力存在擔憂;最后,中國對石油等戰略資源依存度的增大,也使周邊國家充滿對中國的擔心。因此,“中國極權威脅論”、“中國軍事威脅論”、“中國經濟威脅論”、“中國能源威脅論”、“中國文明威脅論”等紛至沓來。[1]時至今日,這些所謂的威脅論調依然存在。
第五,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區域多邊合作取得較大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我國的周邊外交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展示,在外交觀念、安全觀念上發生了一些革命性變化,更加明確地認識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對中國有著深刻而持久的影響,于是,我們逐漸開始重新定位自己的國家身份,積極尋求融入現存的國際體系和地區體系,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世界事務中來,并逐漸從多邊外交的“參加者”轉變為“倡導者”和“主持者”。上海合作組織、東盟與中日韓合作機制、亞太經合組織、東盟與中國合作機制、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和博鰲亞洲論壇等都為我國多邊外交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多邊外交作為中國外交的一種重要形式,其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中國逐步樹立起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進一步提升了國際影響力。
二、我國的周邊戰略選擇
從以上分析來看,我國構建和諧的周邊環境既存在不可或缺的機遇,也有短期內難以快速消除的挑戰。周邊地區作為聯系我國與外部世界的中間地帶,既可以成為我國的安全屏障;另一方面,也存在成為外來侵略和威脅通道的可能,并極易成為其他國家壓制我國發展的平臺和著力點。爭取和保持和諧穩定的周邊環境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外交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倡導構建和諧世界理念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應在認真分析周邊形勢和對自身進行正確定位的基礎上,采取理性的對策。實踐證明,我國“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是正確的,得到了周邊國家的普遍支持。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應繼續本著這樣的方針和政策,與周邊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領域展開廣泛的合作,尤其要重視“軟實力”的運用,積極參與周邊地區事務的處理,樹立中國在周邊地區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為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一,繼續開展和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經濟交往,實現互利共贏。
當前我國經濟對周邊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日益增大,我們應充分抓住發展機遇,找準著力點,確保在一些區域和國際事務中的主導性力量,以“安鄰、富鄰”思想為指導,實現與周邊國家在經濟上的共同繁榮、富裕。促進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往來,進一步深化中日韓的經濟合作,積極推進東亞一體化進程,全面發展與俄羅斯以及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穩步推進與印、巴經濟交往,積極扶助弱小國家,在經濟上給予適當援助,爭取他們在一些國際事務上的支持,構建經濟發展的富裕周邊。
第二,在加強雙邊合作的同時,重視多邊合作。
冷戰以前,我國同周邊國家的交往主要是雙邊性質的,冷戰結束以后,隨著國際形勢和我國周邊環境的變化,我國政府越來越認識到多邊外交的重要性,因此,在堅持傳統的雙邊外交的基礎上,多邊外交也逐漸被運用并活躍起來。在我國周邊地區,上海合作組織、東盟框架內的多邊外交成為典范。今后應繼續探討和完善我國周邊外交的領域,構建政治穩定的和平周邊。
第三,積極主張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尊重周邊國家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多樣性。
胡錦濤同志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指出,“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各國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世界各種文明和社會制度,應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尊重各國發展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歷來是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在同周邊國家的交往中,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和對話,有利于增強彼此的相互了解,也有利于在周邊樹立我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努力從根本上消除“中國威脅論”的輿論來源和一些周邊國家對中國的疑慮,構建多種文明共存的多彩周邊。
第四,倡導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
一是充分發揮上海合作組織在打擊“三股勢力”中的作用。處于我國周邊的中亞地區是“三股勢力”活躍的地區,“三股勢力”活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跨國性,因此,僅靠一個國家的單打獨斗顯然是不現實的,很難對它們形成有效的打擊。上海合作組織是以我國為主導的、有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參加的區域性合作組織的典范。成立之日,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就簽署了《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對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作了明確定義,提出了合作打擊“三股勢力”的具體方向、方式及原則,為上海合作組織安全合作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此后,上海合作組織在打擊“三股勢力”的活動中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2011年6月15日,胡錦濤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峰會,在會上發表題為《和平發展 世代友好》的重要講話,全面總結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歷程,闡述關于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的積極主張,展望上海合作組織的美好前景。二是展開同周邊國家在傳統安全與經濟安全、信息安全、傳染病預防、環境問題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構建社會發展的安全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