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雪,嚴中華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目前,高職院校作為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社會需要、企業滿意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任。職業素質教育成為高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重要地位越來越凸現。2010年國家教育部重要綱領性文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已經明確提出高職教育要以就業為導向,并將提高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放在重要位置。
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是指作為準職業人具有的與從事具體職業相關的、對職業活動起關鍵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內在品質和能力。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是通過教育培訓、職業實踐、體驗內化等活動而逐步養成的。
高職人才培養目標除了要求學生具有職業知識和職業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這也是高職院校著力培養學生的重要方面。然而,傳統的高職職業素質教育因其對自身職業特色的認識缺乏,長期以來延續普通本科院校的素質教育體系,未全面涵蓋職業性特色,難以滿足全體學生的就業需求,并且缺少一個整體的計劃和安排,方式方法都較為陳舊。
目前,在社會轉型時期,企業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期望值不斷提高,現實的高職職業素質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遠遠跟不上企業的需求。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使命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開發他們的多元智能;引導他們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學生了解認識將要從事的職業,參加企業和社會實踐,養成規范的職業行為習慣,從而培養出具有良好職業素質的高技能人才。
許多高職院校已經意識到要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一定要將以學校為本位的職業素質教育逐步轉向以就業為導向,探索出具有職業特色、全面、立體和靈活的素質教育新路徑。雖然如此,目前關于高職職業素質教育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特點和不足:
一是針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本質的相關研究目前成果較少,主要原因是其在職業素質教育在高職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還未得到認識和重視,大部分研究者還將高職的職業素質教育等同于普通高校的素質教育,泛泛地將其限定為較為寬泛的概念,例如:權明伍在《談對高職學生的素質教育》一文中雖然已經認識到素質教育是全社會十分關注的一項工作,也力求站在高職院校的角度,論述了素質教育的內容及其方法,但是他還是簡單的將職業素質教育限定在思想政治素質、人文素質、身心素質、職業道德等范圍內,沒有注意到高職素質教育與普通高等素質教育的類型差異。
二是有些學者將研究視角聚焦在職業素質的提高方法和途徑上,例如:錢群雷與劉東風兩位研究者在《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模塊化思想研究綜述》中對職業素質教育的改革進行有益的探索,開發出模塊化教學思路,有一定現實意義,但遺憾的是沒能深入探討職業素質教育的發展到底對高職學生的發展起到什么作用,沒有契合企業的需求,設想具有理想化傾向,不夠系統。
三是部分學者也嘗試探討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并提出與課程改革相結合,如: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的鄒宏秋在其《職業素質教育:高職課程建設的根本立足點》一文中,充分認識到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以職業素質教育作為課程建設的根本立足點,在課程建設中全面滲透職業素質教育元素,形成課程體系功能化、教學組織項目化、教學目標人本化、教學資源整合化和教學方法個性培養與共性教育相結合的“四化一結合”的課程建設特色,有效地促進高品質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雖然他針對高職職業素質教育教育與專業人才培養對接進行了嘗試,堅持了職業性,但不夠具體,適用面較窄。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學術界對高職職業素質教育的研究,尚有許多不足。本文通過吸收國內上述有關研究成果以及我校多年的人才培養體系的實踐,提出基于赫茨伯格雙因素理論的企業滿意度導向的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提升路徑的構想,以期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和為高職素質教育培養的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依據。
本路徑以就業為導向,將企業是否滿意,作為衡量高職院校人才素質的重要標準。從職業教育的TQM(全面質量管理)角度入手,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基礎、高職教育整體效能提升的突破口,設定為使顧客滿意(即受職業教育活動行為影響的——學生和企業),顧客導向的高職院校必須做到顧客至上,企業優先,針對顧客的需求提供教育服務,為企業創造利益和價值,以企業滿意度作為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改革的最大使命和考評標準。
由于雙因素理論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普遍性,同樣適用于高職教育的企業滿意度分析。本路徑以雙因素為分析手段,圍繞在企業滿意度影響因素中,職業素質作為有效影響因素,解析其與職業技能之間的關系,在學生就業方面各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什么?解析職業素質內部構成要素中導致不滿意中權重大的一系列因素。并且針對不同專業的需求及特點,將導致不滿意中權重大的一系列因素構建滿意度模型。
經過前期實證研究,筆者通過前期對近100名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深入52家畢業生就業單位進行回訪,調研11家兄弟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現狀等方式,初步發現:由于高職教育的職業性特點,高職院校重技能,輕素質現象較為普遍,行業、企業及學生的滿意度在不斷下降,高技能、低素質,已經成為畢業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同時也是高職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掣肘。以企業滿意度為導向的職業素質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同時根據調查結果,在進一步分析梳理之后,提出初步結論:職業素質是影響企業滿意度的主要因素,該因素的水平高低可直接導致企業是否不滿意。即職業素質的水平高低直接關系到企業的不滿意度。所以,提高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是避免企業產生不滿意的必然選擇。具體解釋如下表。

很滿意企業的預先期望得到很好的滿足,對高職畢業生職業技能的體驗到大大超出自身期望的服務,企業感到驚喜,形成很滿足、很愉快、激動的狀態。激勵因素(職業技能)滿意企業的預先期望得到完全滿足,在對高職畢業生職業技能的體驗服務的過程中,形成了愉悅、稱心和滿足的狀態,給企業留下一個比較好的印象。零滿意這是一種中間狀態,既沒有滿意也沒有不滿。預先期望基本得到滿足,但是沒有什么東西能讓企業留下深刻印象的狀態。不滿 所體驗的服務與預先期望有較大差距,企業對畢業生的職業素質感到遺憾、煩惱和不愉快的狀態。保健因素(職業素質) 很不滿意所體驗的實際服務與預先期望有很大差距,企業對對畢業生的職業素質感到憤怒、極度不滿的氣氛和狀態。
在高職院校提供人才培養服務的過程中,對企業而言,有一些因素屬于“保健因素”,而另外一些則是“激勵因素”。結論指出: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因素屬于“保健因素,其水平高低可直接影響和導致企業不滿意的發生與否。而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因素為“激勵因素”,水平高低可直接影響和導致企業滿意的發生與否。
本路徑研究不僅可以提升和完善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理論研究,而且有助于職業素質教育實施過程的科學合理,對提高學生和企業的滿意度,促進學生就業兼具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本路徑研究針對目前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不足的現實問題,采用企業滿意度導向進行分析,提出解決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能力提升的具體路徑,并以實例進行檢驗。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高職學生職業業素質的研究思路,這對于政府教育部門、高職院校、企業、學生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為高職院校職業素質建設上水平、出成果以及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等提供指導。
(2)本路徑研究選用科學的理論方法“雙因素理論”,研究視角新穎,針對高職院校的類型特色,職業特性,深刻研究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對畢業生的真實需求及影響企業滿意度的重要因素進行研究,確定職業技能與職業素質在人才培養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尤其是職業素質的缺乏導致企業不滿意形成的機理和成因,為職業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帶來契機。
(3)本路徑研究進一步通過實證研究分析職業素質構成要素中導致不滿意中權重大的一系列因素。如:職業規范、職業心理、職業態度等職業素質構成因素中哪些權重較大。可與高職各專業課程體系對接,為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可操作的范式,并最終提高企業滿意度,最終提高高職學生就業率。
[1]鄒宏秋.職業素質教育:高職課程建設的根本立足點[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0,05.
[2]劉任平.公眾滿意度導向的公務員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路徑——基于赫茨伯格雙因素理論的分析[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9,06.
[3]容英霖.略談高職職業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之融合[J].職業教育研究,2009,03.
[4]單嵩麟.大愛育人與高職職業素質培養體系構建[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5.
[5]錢群雷,劉東風.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模塊化思想研究綜述[J].山東社會科學,2009,01.
[6]權明伍.談對高職學生的素質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2009,01.
[7]喬一方.論高職院校專業職業道德教育[J].消費導刊,2008,02.
[8]張曄.談素質教育觀下高職職業技能課的教學設計[J].石油教育,2008,02.
[9]翁志強.談高職英語專業中的素質教育[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7,02.
[10]趙春華.如何加強高職職業素質教育[J].教書育人,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