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南天橋地區,矗立著一所大型三甲醫院;在院區內幾棟巍峨的現代化大樓包圍中,仍然保留著一片開闊的中心花園和兩座具有典型蘇式建筑風格的紅磚小樓,在靜靜傾訴著這所醫院的歷史—— 這就是伴隨著新中國成立而建院,和新中國一起成長的著名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清晨,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經過醫院美麗的中心花園進入外科大樓;一路上,每一位遇到老人的北京友誼醫院員工都會尊敬而親切地向老人問好,老人也會伴著慈祥的微笑一一回應。這些人中,有醫院的領導、有各科室的專家、骨干,也有年輕的住院醫生,這所醫院的每個人都知道,這條路,老人已經走過了五十年。五十年歲月滌蕩,醫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老人也早已不再是翩翩少年。然而,時光荏苒,老人腳下這條到外科病房的路卻依然靜靜延伸,老人依然在堅定的走著、一路上留下的只有老人的睿智、慈祥和高大的背影。這位老人—— 就是北京友誼醫院普外科著名專家王宇教授,他和這所醫院一起經風沐雨。五十載默默耕耘,他在臨床、科研和教學領域碩果累累。
王宇教授在中學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北京醫學院(現名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后來到成立不久的北京友誼醫院工作至今。作為在新中國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外科學專家,他把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滿腔熱忱都化作了對患者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對知識孜孜不倦的追求。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在唐山大地震期間,他為了搶救患者曾經連續九天九夜奮戰在手術室和病房;也不難理解,在那個否定知識的特殊年代,他能夠在炎炎夏日里,一邊搖著蒲扇驅趕蚊蟲,一邊學習外語和醫學文獻到深夜,最終經過考核脫穎而出成為文革后第一批公派出國的留學生;更不難理解,當醫院需要他的時候,他能夠毅然謝絕法國教授的多次挽留,回到祖國、回到所成長的醫院、回到自己的患者身邊。
王宇教授多年來救治了無數疑難和危重癥患者,但是他始終認為一名醫生業務上的成長,離不開思想品德的成長,離不開自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確立。他不僅僅自身具備高尚的醫德,而且也始終這樣要求他的學生們。北京友誼醫院普外科的醫生們都知道,王宇主任對于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診療要求是極為嚴格的,因為他認為這類疾病的診療工作最能體現一名醫生的醫德,要通過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在最恰當的時機、給予恰到好處地外科干預,“視患者如親人不是一句空話,我們是否做到了?”,這是每當遇到腸梗阻病例時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王宇教授作為一名外科學專家,在臨床工作中一直強調“一名優秀的普外科醫生,首先要具備各個相關領域扎實的基本功,這就意味著你首先要是一名優秀的內科醫生、婦科醫生、泌尿科醫生……乃至影像科和檢驗科醫生”,他本人也是這樣做的。因此王宇教授經常在一些涉及多學科會診的疑難病例討論中,作出令人信服的跨學科的正確判斷。他經歷的很多臨床案例都已經變成“傳奇”,在年輕醫生中廣為傳揚。在那個特殊年代,王宇教授曾經救治過一位特殊身份和家庭情況的女性腹痛患者,在這個疑難病例的全院專家會診中,王宇教授作出了“宮外孕”的診斷,當時王宇教授面對來自學術層面和政治層面的雙重質疑,數次“被談話”要求自我否定這個“反革命”的診斷時,王宇教授的答復是:“我的診斷來源于我的臨床知識和技能,科學不容摻雜別的東西”。最終,這種堅持不僅僅使患者成功獲救,而且再一次證實了王宇教授的醫術和人格。在王宇主任從醫五十年的經歷中,這樣的“傳奇”故事是講不完的,每當我們和他聊起這些往事,老人總是一邊笑得像個開心的孩子,一邊對年輕醫生說:“說明扎實的臨床基本功真的很重要啊……”;為了貫徹這個外科臨床理念,培養更多的優秀外科臨床醫師,王宇教授至今堅持每周五進行普外科的疑難病例查房,于是手術后我們就經常聽到年輕的住院醫師和進修醫生感慨:“王宇主任又說對了……”,這時候我們這些上級醫師除了會心地微笑,就是在心里默默地祝福王宇主任,希望老人家身強體健,讓我們能一直聽到這句耳熟能詳而又為之自豪的話……
王宇教授不僅僅是一位外科臨床專家,在外科科研領域也是碩果累累。自法國留學歸國后,他組建了北京市第一個肝膽外科病房和肝膽外科研究室。當時中國經濟不發達、公共衛生條件較差,是“乙肝”患者的大國,每年有大量的患者死于門靜脈高壓出血。王宇教授決定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多年來,他不斷改良和完善了門靜脈高壓癥的分流手術治療方法。隨著這個醫、教、研一體模式的專業化病房和研究機構的建立和發展、也隨著門靜脈高壓癥領域研究的逐步深入,極大地帶動了普外學科的整體發展。多年來,王宇教授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主編、副主編、參編專著20多部,他領導的普外科在臨床和基礎研究方面獲成果獎二十余項,奠定了在國際和國內的學術地位。與此同時,他“嚴謹、務實、求真、謙遜”的學術風格,更贏得了同道們的廣泛認同和尊重;這些都為普外科未來在學術科研領域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說王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在學術領域有目共睹,那么他一貫堅持的學術態度則更令人尊重和欽佩。他反對在學術領域的夸夸其談、經常引用“墻頭蘆葦”和“山間竹筍”的典故告誡和警示自己的學生們要嚴謹更要謙虛。他勇于接受、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他是當年最早一批應用計算機開展學術研究和交流的外科學專家,而現今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自己上網查閱醫學文獻,通過電子郵件與國內外同道交流觀點,不久前還開通了個人微博。王宇教授多年來始終倡導外科醫生在尊重科學規律的基礎上,勇于探索,勇于創新,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多開展臨床研究。有一次,王宇教授獲贈一部《曾憲九教授論文集》,甚喜;他曾不止一次對學生們提起:“曾憲九教授開展了大量有實際意義的臨床研究,而且最為提倡臨床研究,我有一本他的論文集,就在我辦公室的桌上,建議你們有時間都去讀一讀,要多開展有臨床實際意義的科研……”我們深知,在科研環境越發錯綜復雜紛亂的今天,能夠聽到這樣純凈的聲音是多么的難得;我們更深知,這樣純凈的聲音和這樣堅定的守望,正是臨床科研未來的希望……
半個世紀的從醫從教生涯,王宇教授為外科領域培養了眾多的優秀人才,他作為導師培養的碩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共四十余人,現今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傳承著老人的學識、技能和精神,并努力將之發揚光大,爭取作出新的成績。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每年在老人的生日或重大節日,學生們都會自發或組織起來探望和問候老師。古語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王宇教授不僅僅在醫學事業上從這3方面給予了他的學生們精心教誨和無私提攜,在漫漫人生路上,更是大家的精神導師。這種發自內心的尊敬、欽佩和愛戴,是他多年來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的結果。最后講一個小故事:有一次在郊區的普外科年終會餐活動,王宇主任攜夫人吳老師參加,活動結束后王宇主任驅車攜吳老師返回醫院,還捎了幾個年輕的住院大夫,那段時期吳老師身體不是很好,加之勞累,在車上睡著了,到了醫院家屬樓下,王主任將車穩穩地停好,然后輕輕拍拍老伴兒的頭,說:“咱們到家啦,我的姑娘……”。那一瞬間,感動了車上所有的年輕醫生,后來這個情景開始悄悄在很多年輕醫生護士中流傳……我們有時和老人開玩笑說您現在是這些年輕人的偶像啦—— 大家都希望在自己老的時候也能夠擁有這樣一份感情……
其實多年來,王宇主任一直就是這樣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默默地在各個方面對所有的學生們進行著傳道、授業和解惑—— 他對知識永無止境的追求,事業上孜孜不倦的勤奮、樂觀豁達的奉獻精神,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尊師重道的傳統底蘊,乃至在感情方面的忠貞不渝,都使得他早已成為學生們的人生楷模。
在王宇主任從醫從教五十周年之際,我們也謹在此,以這個小故事和此文向兩位老人祝福,祝愿王宇主任和我們的師母吳老師—— 兩位相濡以沫近半個世紀的老人身體健康,永遠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