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創新需要機制保障
訪談嘉賓:龔克
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科協常委
南開大學校長
關注話題:創新
本刊記者:王圣媛

過去適用的產學研合作方式和機制,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求。
龔克
高等學校是國家創新體系中一個重要的主體,在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今年的兩會上,本刊記者就科技創新和產學研結合等問題,采訪了來自高校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協常委、南開大學校長龔克。
“今年的兩會上關于科技創新的話題好像談得少了一點”,當談及對兩會和政府工作報告的感受時,龔克代表不無遺憾地說。科技創新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保證我國各項事業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他認為“當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一定要通過自主創新的手段來實現,而自主創新需要體制和機制的保障。”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談到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問題。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如果我們不能建立起一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的話,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無從談起。龔克指出,“當前,企業的技術來源多數都是靠引進、模仿、跟蹤而來的,引進的技術也許比研發的成本低,但一定不會是最新的技術;它可能為企業帶來利潤,但卻使我們在技術上跟在別人后邊。這樣一來,企業技術進步的自主權實際上不在我們自己手中。”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無論是高校也好,研究機構也好,都要通過強化基礎研究,來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龔克認為,基礎研究是技術創新的源頭和先導,原始創新能力可以理解為一種“勢能”。在一定條件下,它會轉化為技術創新的“動能”。基礎研究也是高校得天獨厚的地方,國際經驗表明,高校應該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龔克建議,應當從跟蹤、模仿、外圍打工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努力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在引進吸收再創新。另外,他還特別指出基礎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方面需要政府和企業在資金以及政策環境方面長期支持高校、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來積淀未來技術創新的基礎;另一方面,從事基礎研究的主體,還需要耐得住性子,有求真和奉獻的精神。他說,“高校的研究也要面向企業和市場,尤其是要聚焦國家重大的戰略性需求,但不能只求‘短、平、快’而不顧‘長、精、深’,否則永遠也不能真正形成持續創新能力。事實一再證明,重要的應用性研究都是深深扎根于基礎性研究的。而且隨著科技發展,從基礎性研究到應用見效的時間愈來愈短。”
我國高校學科齊全,人才資源豐富,已經成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重要平臺。然而,如何將高校的科技力量真正投入到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上,卻是一個尚未根本解決的難題。政府工作報告在科技部分中要求,“引導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為企業研發中心服務,更好地實現產學研有機結合”;報告在教育部分則強調,“高等教育要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需要緊密結合,提高教育質量和創新能力”。這就是說,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是加強高校在教學、科研等方面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產學研結合就是實現這種結合的重要方式。
龔克認為,產學研結合,曾經在上世紀80、90年代有過快速發展的時期,現在需要的是持續、深入和有效。過去適用的產學研合作方式和機制,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求。因為現在的社會經濟環境已經不再是二十年前的市場環境了。產學研合作光靠政府號召是不夠的,必須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也就是說,產學研各個主體之間,應該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這里面包括如何認可和補償各主體的投入和風險,如何協調各方的目標和利益,如何認識當前與長遠的投入、回報和風險,這里面不僅有經濟利益分享和風險共擔的問題,還會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問題,比如排他性等等。總之,只有保證產學研各方之間可持續的雙贏機制,才有持續深入的產學研合作。這是當前迫切需要有所突破的地方。
book=162012,ebook=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