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緣

訪談嘉賓:茅玉麟
全國政協委員
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秘書長
中國科技館副研究員
本刊記者:宋文芳 萬海濱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秘書長、中國科技館副研究員茅玉麟,是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的女兒。繼承了父親“建橋濟世”的情懷,茅玉麟委員也與橋梁結下了不解之緣,她向本次政協會議提交的建議和提案中,竟有兩份與橋梁有關,一份是《將“中國古石橋系列”項目列入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的建議》,一份是《呼吁:為邊遠貧困地區的孩子架設安全上學之橋》。
茅玉麟認為,中國古石橋在歷史上曾站在世界古石橋技術發展的前列,具有超時代的科技成就,是人類天才的杰作,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共同保護下來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民族統一性、延續性的一個連貫獨立的科技發展系統。中國是世界上保存古石橋最多,品類最全的國家。古石橋是我國不可移動文物中科技含量較高,發明創造項目較多,歷史久遠,脈絡連貫,門類齊全,能綜合體現我國古代文明水平的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門類,是“造橋、修橋做好事”這一我國優秀民族傳統的承載體。“中國古石橋群系”有近30大門類,其中有十大門類在建造年代、技術水平、保存質量上稱得上世界冠軍。
茅玉麟建議將“中國古石橋群系”項目列入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的同時,各省的古橋的地方項目上報,有條件的也可列入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茅玉麟的“橋緣”,還體現在對孩子的“安全上學之橋”的關注。
她通過調查了解到,在我國一些邊遠貧困地區,許多孩子每天上學要通過一條條水流湍急的河,這些河上沒有橋。他們或踩著水中的石頭,或溜著跨江的鋼索,或伏在老師的背上,正跋涉在艱難的上學路上。在遼寧省普蘭店市雙塔鎮鄧店村,每天有200多名孩子要趟過水深齊腰的一條20多米寬的小河去上學;在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灣嶺鎮大墩小學,有兩位老師每天背40多個學生過河上學,用脊背為孩子們撐起了一座求學之橋。“涉水上學”問題在我國邊遠貧困地區廣泛存在,有些資料顯示,僅云南普洱市墨江縣和四川巴中地區,就需要修建百余座人行橋。
2011年,在茅玉麟委員的直接參與和推動下,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在其成立20周年之際,啟動了“茅以升公益橋”項目。旨在為邊遠貧困地區的孩子架設安全上學之橋,同時為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學子搭建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的平臺。這一善舉,得到交通運輸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鐵道部、教育部和有關大學、企業、科研院所的支持。第一座“茅以升公益橋”已在重慶市彭水縣太原鄉興建,由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清華大學、重慶交通大學和彭水縣政府聯合共建,可解決中小學生1500人、村民4200人過河難問題。茅以升基金會的這一善舉在彭水縣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該縣決定出資200萬元在2012年修建30余座便民橋,以滿足數萬名兒童和村民多年來的建橋期盼。
為此,茅玉麟委員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邊遠貧困地區孩子們“涉水上學”問題,共行善舉,為孩子們架設起一座座安全上學之橋:
建議在國建財政扶貧款中設立“助學橋”專項資金,地方政府配套相應資金,用于邊遠貧困地區建造學生安全上學之橋;交通部、住建部、教育部、國家民委等相關政府部門要安排一定的經費支持邊遠貧困地區建造“助學橋”;社會公益組織,要在全社會開展邊遠貧困地區“助學橋”公益捐贈活動,募集資金,支持“助學橋”建設;呼吁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界和熱心慈善事業人士,慷慨捐贈,聚沙成塔,用我們的善舉托起一座座助學之橋,讓在邊遠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感受到祖國和社會的溫暖!
book=422012,ebook=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