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生態建設的代言人

訪談嘉賓:于一蘇
全國人大代表
安徽省林業科學研究院
用材林研究所所長
本刊記者:齊尚 張瑞山
從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情況看,要鞏固好這一成果,真正達到“退得下、還得上、能致富、不反彈”的要求,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為林業系統的代表,她的建議自然是和林業有關。去年,本刊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用材林研究所所長于一蘇,她帶來的是“生態補償機制亟需完善”等建議。今年,這位立志要多為林業呼吁吶喊的“林業生態建設代言人”,又將她關注的目光投向哪里?
“我從當代表的那一天起,就是要為林業工作者說話,連續五年,我帶來的都是關于林業方面的東西。”在工作期間,于一蘇經常到林區去了解情況。在走訪期間,最讓她心疼的是林場科技人員的生活條件和待遇問題,這些基層林業科技人員經常深入山頭地塊,圍繞林業生產開展應用技術試驗研究、推廣應用和新品種引進示范工作,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增加林區工人、農民收入默默奉獻。但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還非常差,在林區,大部分道路都是黃沙路,水電設施基本上都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修建的,而且通信也極不方便。每當看到這些,于一蘇心里就不是滋味。她建議一定要提高林業科技人員的待遇和工資水平,同時要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
在調研中,于一蘇還敏銳地發現,退耕還林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于是她建議,提高退耕還林補助標準,鞏固退耕還林的成果。退耕還林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從戰略高度出發,為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進而實施的一項重大生態工程,是著眼于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面向新世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全國退耕還林工程實施10多年來,已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對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情況看,要鞏固好這一成果,真正達到“退得下、還得上、能致富、不反彈”的要求,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國家取消了農業稅,逐步提高了糧食收購價格,農民種糧的比較效益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退耕還林相繼進入第二個補助周期,退耕者享受的補助標準有所下降,加上物價上漲、工價提高,營造林成本不斷上升,退耕農民感到自身利益受到損害,一些農民要求毀林復耕,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面臨很大壓力。
為進一步鞏固好退耕還林成果,實現改善生態環境的目標,于一蘇建議從注重政策的穩定性以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考慮,適當提高退耕還林補助標準,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充分調動農民退耕還林的積極性,促進退耕還林工程健康發展。她同時還建議,根據我國木材生產現狀,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應加大對木材儲備的關注和增加木材儲備的數量。
book=43,ebook=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