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王圣媛
現代化農業科技重在抓落實
本刊記者/王圣媛
俞學文 全國人大代表 北京更香茶葉(銷售)有限公司董事長

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整個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速度,實現“三化”同步推進,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科技。
作為從基層走出來的農民代表,2008年3月,俞學文首次參加全國兩會,他最關注的就是“三農”問題。今年的兩會,本刊記者再次采訪到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武義縣柳城鎮青坑村村主任、北京更香茶葉(銷售)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學文。而毫無疑問,他這次提出的多達18份建議,仍舊是圍繞“三農”問題展開的。俞學文說:“我始終代表著農民,關注著‘三農’,為農民兄弟代言,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實情,他到農業企業、農業協會、農業科研部門搞調研,向村干部、農業技術人員以及茶廠工人問情況,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產生了一個個議案和建議。
關于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的建議,俞學文重點將目光放在了落實上。“僅僅是將農業科技現代化老是停留在口號上,而沒有具體的落地措施,怎樣去推進農業科技的現代化?”他認為:“農業科技現代化首先要加快實現農業機械現代化,如果不實現農業機械現代化,農業科技現代化只是一句空話。”俞學文告訴記者,目前我國農業機械還非常落后,從反映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指標看,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率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均剛剛過半。可以說,農業現代化正處在成長階段,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
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整個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速度,實現“三化”同步推進,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科技。而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實現農業企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良好的農業機械化基礎。“十二五”規劃中指出:力爭到“十二五”期末,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由2010年的52%分別提高到55%以上和60%左右。
俞學文指出,農戶與農業企業,農業企業與農機制造企業,農機企業與農業科研機構存在多重發展“脫節”的情況。企業不敢承擔風險,政府政策資金支持有限,專業技術人員熱情不高,導致現有很多農業企業生產效率低、速度慢,設備落后。農業要更好發展,必須有相應的軟硬件配套支持,自己作為這一領域的從業者,深深了解當前這一領域存在的問題,必須切實加大農業機械現代化投入,改變農業科技落后的整體面貌。
因此,他建議農業機械化要實現兩個“脫鉤”,即農業機械科研人員要和農業機械生產企業脫鉤;農業機械生產企業要和農業機械使用企業以及農戶脫鉤。要很好地解決這個脫鉤問題,就要把農業的產、學、研緊緊地捆綁在一起,打造系統化、專業化、產業化的科技產業鏈和機械產業鏈,然后去進行捆綁式的試點推廣。如果試點成功,再進行規模性的、大面積地推廣。
對于農機補貼問題,俞學文認為,目前對農業機械創新的研發補貼力度還不夠,由于像“撒芝麻”一樣過于分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解渴的功能,但對于農業機械科技創新和農機推廣起到的實質性作用不大。所以他建議,農機補貼應該有重點分階段實施,重點要投向農業機械的研發和推廣 。補貼應該從研發到生產、從生產到使用,將農業機械需求的使用者、農業機械生產者、農業機械研發者捆綁在一起。
為了加快實現農業科技機械現代化,俞學文建議,各相關職能部門應聯動引導、幫扶,有效支撐起高校畢業生及新生代農民工在農業農村的就業、創業實踐,培養一批“觀念新、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能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可以讓他們去承包大量的田地進行創業,牽頭創辦合作社,通過創辦農場、合作社性質的農業龍頭企業等方式,帶動更多農民致富,為農村農業發展作些貢獻。
book=67,ebook=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