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郝祥平
“海洋合作社”引領農業科技進步
本刊記者/郝祥平
林哲龍 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勞模 福建省連江縣官塢村黨委書記

農業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了農村經濟和小微企業的發展。小微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并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不斷創新,發展特色產品。
以漁戶、基地、公司、科研發展的創新模式打造海洋合作社,帶領農民發家致富。他就是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模、全國優秀復員退伍軍人、“海帶第一村”—福建省連江縣官塢村黨委書記林哲龍。
林哲龍說,農業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了農村經濟和小微企業的發展。小微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并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不斷創新,發展特色產品。農業科技創新對官塢村海洋產業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95年以前,官塢村主要還是從事單一的海帶養殖業,技術含量不高,養殖利潤低,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200元。1997年,我們致力于發展海帶、鮑魚工廠化育苗和加工技術,成功地建立了海帶育苗、加工生產基地,大大帶動了官塢村集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的發展。2011年,全村社會總產值3.6億元,公司現有固定資產1.1億元,職工1000多人,農民人均純收入3萬元。這幾年,官塢村看到,海參產業是福建省乃至東南沿海的新興產業,前景廣闊。因此,官塢村辦了小微企業—福建省官塢海洋開發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投入,前年試驗成功了“北參南養”育苗技術,建立了福建省首家最大的海參工廠化育苗、加工生產基地,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闖出一條新的路子,為東南沿海漁民轉產、轉業、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將作出新的貢獻。目前,工廠化海帶、海參育苗面積達3萬平方米,其中海帶育苗年可供養殖面積25萬畝,供應全國8個省和兩個國家(日本和韓國),占全國總量60%,是農業部海帶良種場;工廠化海參育苗1萬平方。可以說,官塢村辦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農業科技進步。
林哲龍建議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發揮國家主體優勢。集中人力、財力、物力,研發推廣優質、高產、高效的農產品種苗工程,滿足市場需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對福建省發展新興產業,從資金、用海、用地、政策上要更多地給予支持,加快沿海地區現代農業發展。
book=702012,ebook=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