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王圣媛 吳浪
加強科技文保力度
本刊記者/王圣媛 吳浪
趙豐 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

以前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科研不夠重視,因此希望國家對這一塊做一個補償性的投入,加大力度并適當傾斜。
文化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優秀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他指出,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當代中華兒女一定要肩負起弘揚中華文化的歷史重任。對此提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感觸頗深,并深表贊同。
作為一名文物保護工作者,趙豐代表自然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了文物保護方面。今年兩會,他帶來的議案就與對《文物保護法》進行修改有關。他說,《文物保護法》自2002年修訂之后又經過了10年,很多地方是需要修改的。因此他建議:一是從法律上加大對文物的保護力度,二是在文物法中應該加入對民營博物館的規范。“譬如說擅自遷移、拆除不可移動文物,或者施工單位未取得文物保護工程資質證書而擅自從事文物修繕、遷移、重建的,都是一種嚴重破壞文物的行為,但規定的最高罰款是50萬。實話實說,這些遺址或是古建筑,其真正的價值遠遠不止于此。”趙豐說,“我們建議應該對這種破壞文物的行為用更重的懲罰;另外,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文物的界限也有很大的不同,古董、工藝品市場都比較混亂,這些都需要修訂法律進行規范、調整。”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要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因此,趙豐代表特別強調和呼吁要加大通過科學技術保護文物的力度。他認為,文物的損壞包括自然和人為兩個方面,前面提到的修訂法律及執法都是為了防止人為損壞,但對于自然損壞的問題,就需要通過科技手段和力量進行保護。
趙豐代表介紹說,文物很多時候需要通過考古挖掘或海下打撈等方式獲取,在考古或打撈過程中要減少破壞、科學記錄,這些就需要科技保護;對于挖掘出來的文物“生病”,就需要科技的力量;此外,針對文物自然老化和損壞的問題,也需要采取科技的措施進行保護。“事實上,近幾年國家對于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科技投入力度加大了很多。最近四五年,我們國家文化遺產主要管理機構都在下面開展了科技保護,除了一些小型的項目之外,也陸續上了一批比較大、具有集中性特點的項目。”說起這些,趙豐代表在感慨之余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由于底子比較薄,以前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科研不夠重視,因此希望國家對這一塊做一個補償性的投入,加大力度并適當傾斜。另外,將來應該將對文物保護的科技投入作為經常性的適當提升項目,明確列入各級政府工作內容之中,因為文物保護需要各級政府共同出力。”
book=762012,ebook=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