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王圣媛 香玉
農業科學化 機械化
本刊記者/王圣媛 香玉

趙喜忠 全國人大代表
遼寧省盤錦良友米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溫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穩定發展農業生產,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繼續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穩定糧食種植面積,著力提高單產。
作為糧食行業代表,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盤錦良友米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趙喜忠說,他今年所提議案和建議,主要涉及到糧食安全、《糧食法》、農民增產增收、食品安全源頭治理、中小企業扶持力度加大,尤其是小微企業融資難等。就糧食安全及如何引導農民逐步走向科學化種糧等問題,趙喜忠接受了本刊記者采訪。
趙喜忠說,對于我們發展中國家而言,解決13億人口吃飯問題,依然是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的大事。因為糧食安全問題,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究竟怎樣來規范糧食管理?趙喜忠表示,糧食不同于其他任何行業商品,屬國家重要戰略物資。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必須用法律來規范流通、管理等問題。2004年,糧食購銷市場開放。隨著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外商投資企業進入糧食市場,為了規范市場,避免不正當競爭及壟斷競爭行為的出現,需要用法律維護其競爭秩序。
近年來,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投入持續增加,有力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趙喜忠說,糧食企業直接面對農民,企業應當加大力度,服務“三農”,提供原料、技術、知識、培訓等最直接、最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服務。農民掌握技術之后,就會把技術應用于糧食產量,實現產、質雙高,企業再以高價回收。如此良性循環,才能確保農民增收。
對于企業為農民提供優質服務方面,趙喜忠舉例說,農民在糧食豐收時,個別困難戶拉運糧食就成了問題,我們應提早想到這一點,為他們及時解決難題。
趙喜忠談到,企業除了為農民提供優質服務和無償專家指導外,還要引導農民科學化、機械化種田。為什么要科學化、機械化種田?趙喜忠說,抓好農業科技,是現代農業的根本出路,也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突出亮點。他建議加快土地流轉進程,把土地流轉到大戶,這樣,農民可以把土地租出去,包括租給轉型企業。這樣可加大機械化種田力度,更好地利用了農民手中的土地。農民因外出務工、經商而不能種地的情況下,還可以有一定農業收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國內外農業科技發展形勢來看,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迅猛發展,農業科技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趙喜忠說,農民在有限的耕地面積之內,對產量和質量很難確保每年都有所提高,所以農業應加快科技創新進程,發展特色農業以增加農民收入。趙喜忠認為,應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比如,搞綠色特色品種,提高糧食質量、產量的同時,將提升糧食價格,最終使農民增加收入。
book=922012,ebook=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