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黎林峰

長春。三九寒冬。供熱溫度是否達到要求?某個小區的鍋爐房供水溫度、回水溫度是否正常?具體是多少度?在以往,供熱暖不暖基本靠感覺,要想取得實時供水、回水溫度,差不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長春市市政公用綜合監管信息系統平臺的建設成功,使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成為可能。日前,記者在長春市建設系統12319服務監督中心親身感受到了數字市政讓城市管理變得精細,讓城市管理變得智慧的魔力。
長10.98米、寬2.75米,單屏0.6米見方,一共27塊組成的大屏幕在長春市建設系統12319服務監督中心的監控室里顯得格外壯觀,屏幕上運行著供熱、供水各項指標數據和線路圖,如需查看某一點地下管網的詳細情況,輕點鼠標,管道的口徑、走向、埋藏深度等等各項數據一目了然,需要的話還可以進行三維展示,直觀、生動、具體、翔實。

吉林省委書記孫政才(左一)到平臺檢查工作

啟動儀式
“12319熱線被整合在系統里,值班員在接到電話投訴、反映情況的同時,左側屏幕可以顯示相關內容,右側屏幕則可以顯示出所屬地點的地圖,”長春市建設系統12319服務監督中心主任胡曉東指著正在運行的大屏幕告訴記者。“我們可以準確地做出反映。如果出現管網破損、泄露等情況,系統會報警,并實時顯示壓力數據,為判斷事件狀態提供準確科學的依據。通過指揮調度系統,可以第一時間反饋到相關部門,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搶險搶修。”
記者看到,在控制指揮中心,24個監控坐席,雙屏幕工作平臺,每天24小時不間斷對長春市地上地下進行監控,悄無聲息間一切盡在掌握。
據該中心工程師于海燕介紹,長春市市政公用綜合監管信息系統依托基礎數據、指揮調度、綜合監管三大平臺,建設了八大專業,十四個應用子系統,覆蓋燃氣監管、供水管理、道橋管理、靜態交通、應急指揮、網格巡查、電子政務等多個專業,實現多項任務功能。
記者了解到,目前已建成的包括綜合管線系統、供熱監管系統、視頻會商系統、12319呼叫系統、城區防汛指揮調度系統、照明監控系統、辦公OA系統等七大系統。
綜合管線系統。該系統分為二維管線系統和三維管線系統,二維管線系統包括扯旗標注、橫斷面分析、交叉分析等功能,三維管線系統包括三維瀏覽、開挖分析、地下管線瀏覽等功能,為地下空間資源的規劃、管理、利用提供科學、合理的輔助決策依據。
據介紹,長春市市政公用局于2010年6月開始實施地下管線探測工作,探測區域由主城區及建成區構成,計劃探測面積360平方公里,探測管線長度16000公里,分三個片區由三個管線探測專業單位同步開展探測工作。目前累計完成地下管線探測11486.7公里,剩余探測工作預計年內將完成。
供熱監管系統。通過對全市供熱熱源、換熱站、熱用戶供熱參數的實時在線監控,并對歷史監控數據進行統計,輔助領導決策,為調度計劃提供事實依據。該系統包括天氣預報、在線監控、統計分析、歷史數據、調度計劃、供熱檔案和短信平臺幾大功能模塊,實現5座電廠、57座區域鍋爐房以及200多座換熱站運行數據的實時在線監控。目前,已經實現了對全市市區1億平方米供熱熱源的在線監測,占全市供熱總面積的56%。

長春市市委書記高廣斌(中)到平臺視察

長春市市長姜治瑩(左三)到平臺檢查工作
據了解,長春市供熱監管系統建設緊扣住房城鄉建設部供熱體制改革的要求,自2010年啟動實施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工程以來,加強對熱源、熱力站、管網的改造和監控成為迫在眉睫的工作,供熱監管系統的建設成功,實現了供熱流程的實時監控,使熱源和管網系統運行更加經濟、合理,有效整合了供熱資源,提高了供熱質量,達到了節能減排增效的目的,充分調動了熱用戶的節能積極性。
據統計,截止到今年4月10日采暖期結束,長春市共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和節能改造1000萬平方米,改造后集中供熱平均室溫達20°C以上。
視頻會商系統。將供熱、燃氣、天然氣、水務集團、路燈、防汛等突發事件應急整合在調度中心實現視頻調度,通過視頻會議形式,更直觀地與各相關單位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協調、指揮調度,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已完成一個主會場,52個分會場視頻會商系統建設。
長春市建設系統12319服務監督中心主任胡曉東告訴記者,目前該局已經將視頻會商系統用于接待上訪、局長接待日等工作,進一步拓展了視頻系統的運用空間和功能,最大化地發揮了該系統直觀、快捷溝通的作用,為解決市政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問題,及時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貢獻。如,2011年12月13日和2012年1月17日的局長接待日,市民代表與相關供應單位通過視頻會議面對面溝通,對提出的有個供熱、供氣、供水等相關問題立即作出答復,減少了傳遞環節,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增強了政府的公信力。
12319呼叫系統。目前12319呼叫系統也整合在監管平臺之中,受理市民群眾、社會各界有關城市建設領域的投訴舉報、咨詢求助、險情信息和意見建議,協調城建相關部門和單位及時進行處理,并對處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12319還擔負著城市建設系統應急情況和突發事件的值班和信息處理工作,同時負責對市政公用產品質量進行實時在線監控。
城區防汛指揮調度系統。通過安裝的水位監測、視頻監控、整合的氣象信息等資源,基于地理信息平臺,建設完成的城區防汛指揮調度系統,實現對汛情的及時預警、快速響應,為城區防汛提供科學高效的手段。
目前該系統包括氣象信息、預警發布、視頻會商、應急指揮、在線監控、統計分析等幾大功能模塊。在2011年的汛期防汛指揮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照明監控系統。2011年5月,長春市市政公用局完成了對路燈計算機無線監控系統的整合,通過平臺可以指揮路燈處監控室對長春市940個外圍站、115445盞路燈、685座樓體亮化實現遙控、遙測、要信。指揮調度中心與路燈處監控室已經完成了視頻會議互聯,便于應急指揮。

視頻會商系統
辦公OA系統。基于協同工作流技術,建立起的全局的辦公自動化系統,實現了日常辦公電子化、公文流轉無紙化、工作交互信息化、文檔管理檔案化,并逐步推廣到局系統各單位。為局機關各處室、局機關與局屬事業單位間的日常辦公交互和信息傳遞提供有效的技術保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了該局的對外形象,為全面實現局系統政務信息化奠定基礎。
胡曉東主任進一步介紹說,目前在建系統包括:
道橋管理系統。通過對市區橋梁進行檢測,將數據整理入庫,指導橋梁檢修工作;通過安裝超載超限系統及自動報警限高架,對超載超限現象實現在線監控、自動報警,減少因超載超限造成的公共財產損失。
供水管理系統。通過在水務集團安裝前置機對水廠實時運行參數實現在線監控。目前系統正在建設供水檔案,對水壓水質進行在線監測,確保城區供水安全。同時對污水排放處理進行實時監控。
供氣管理系統。通過在燃氣公司、天然氣公司安裝前置機對門站、罐點的實時運行參數實現在線監控,并將在人群密集區安裝的安全監控點接入到指揮中心,通過自動報警系統將可能存在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胡曉東主任表示,下一步將建設四大系統,進一步完善市政監管系統功能,包括:
網格化巡查。通過單元網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結合的方式,應用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統,創新城市管理、城市監督分開的管理體系,從而對城市部件、事件實施管理的模式,達到主動、精確、敏捷、高效的管理效果。

長春市供熱管主干網
應急指揮。輔助主管領導對突發事件快速、準確、科學地決策、協調、指揮,及時向公眾提供緊急救助服務信息,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
靜態交通。通過信息網絡資源共享,對全市停車場進行實時監控、在線管理、停車位供應、停車智能化、停車收費系等系統管理,有效緩解動態交通負荷,實現全市車輛靜態停放網絡信息化監控管理。
電子政務。實現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超越時間、空間和部門分隔的限制,建成一個精簡、高效、廉潔、公平的運作模式,全方位地向社會提供優質、規范、透明的管理與服務。
長春市市政公用局局長劉東偉介紹說,長春市委、市政府在歷經多年的城市改革探索實踐后,對市政設施管理以及城市供水、供熱、供氣等公用事業管理職能重新認識,于2009年,在強化管理、服務民生的主基調下,決定組建長春市市政公用局。該局成立之初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及挑戰,主要表現為:市政公用檔案,收集難:檔案多為紙質,歸檔存放不統一、檔案缺失,收集難;市政公用設施監管難:對損壞市政設施、違章道路挖掘等難及時發現制止;市政公用突發事件調度難:對于突發事件的應急指揮調度 缺乏有效的科技化手段;市政公用規劃建設決策難:合理有序規劃市政設施建設及養護計劃,保障水、氣、熱等城市生命線的健康有序發展,面臨決策難。
劉東偉表示,城市管理所面臨的問題及挑戰有它的共性,鑒于此,長春市市政公用局迅速著手立項招標,大力推進,經積極籌建,多方協調,市政公用綜合監管信息系統于2010年10月23日正式啟動。“數字長春”工程,是長春市十二五規劃中城市建設十大重點工程之一。“數字市政公用”是在“數字長春”總體框架下,面向市政管理的行業應用平臺,是“數字城建”的核心部分。
劉東偉表示,長春市市政公用綜合監管信息系統按照“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打好基礎,重點突破,穩步推進;統一標準,資源共享,重在應用”的原則,充分整合現有信息資源,系統框架采用開放式、模塊化架構,是未來數字城建和數字長春建設的基礎。
長春市市政公用綜合監管信息系統建設的總目標是:對城市地上基礎設施部件實行網格化管理,建立地下管網數據庫,對城市地上、地下實行一體化數字化管理,對市政公用產品質量實時在線監控,對突發事件預警預報、監控指揮、現場處置及評估,將市政公用系統的監管、服務、預警預報及應急搶險納入平臺實施統一調度指揮,建立長春市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基礎數據。
劉東偉表示,從目前系統運行的情況看,基本達到了前期建設預定目標,未來的目標是通過信息化手段,拓展功能和手段,實現市政監管、服務的智慧化,更好地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