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晏:神童理財家

翁禮華,1945年生,畢業于原杭州大學化學系,“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省勞模。20世紀80年代從政后歷任奉化、鄞縣縣長,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浙江省財政廳廳長兼省地方稅務局局長及國資辦主任。2003年從財政廳卸任后,改任浙江省政府經濟建設咨詢委員會副主任,財政部中國財稅博物館館長,浙江大學特聘教授、財經文史研究中心主任。
人們熟知的劉晏是歷史上著名的神童,其實他比神童更了不起的是唐代著名的理財家
近800年來,凡上過學的孩子都知道劉晏。早在南宋,來自慶元府(今寧波市)鄞縣的學者王應麟就把唐代劉晏樹立為年輕人的學習榜樣。他在著名的《三字經》里寫道:“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己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人們熟知的劉晏是歷史上著名的神童,其實他比神童更了不起的是唐代著名的理財家。
出生于曹州南華(今山東省東明縣)的劉晏(公元716—780)少年勤學,才華橫溢,名噪當時。七歲時被地方上選拔為“神童”;八歲時唐玄宗封泰山,請神童作文,因獻《頌》得官,授太子正字,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官員;十歲時被唐玄宗詔于勤政樓,問劉晏你作為“太子正字”已有二年,“正得幾字?”劉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此話一語雙關,不僅說出了“朋”字的字形結構特點,還寓意深刻地指出了當時朝廷朋黨相互勾結的時弊,成了饒有風趣的字諫。
成人后,劉晏正式進入官場,擔任過太守、刺史等地方官。762年進入中央政府后長期主持財政工作,任過京兆尹(首都市長)、戶部侍郎(相當于今財政部副部長)領度支鑄錢、鹽鐵等使,直至吏部尚書(中央組織、人事部長)、門下平章(宰相)兼任轉運使,為安史之亂后的唐王朝財政狀況逐步好轉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首先,改革漕運。漕運是通過水路交通,將江淮的糧食運至長安,當時漕運廢弛,造成關中糧食困難,饑荒四伏。他上任后,首先組織人力疏浚河道,打造了2000艘堅固的漕船,訓練軍士運糧,每十船為一隊,軍官負責押運。他不再征發沿河壯丁服役,而是用政府的鹽稅收入雇用船夫。并將全程分成四個運輸段,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黃河,河船不入渭水。為此,又在揚州、汴口、河陰、渭口等河道的交界處設倉貯糧,以備轉運。這樣,比過去用江南民工直運的方法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損耗,降低了運費,免除了南方人民一項曠目持久的而又十分艱辛的勞役。江淮的糧食因此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長安,每年運量達40萬石。
其次,改革鹽政。在整頓鹽監、鹽場等鹽務機構的基礎上,對食鹽官運官賣專賣制度作了改革。規定鹽官統一收購亭戶(產鹽專業戶)所產的鹽,然后加價賣給鹽商,由他們販運到各地銷售。國家只通過掌握統購、批發兩個環節來控制鹽政。政府收取的鹽利,原來每年只有60萬緡,到大歷末年增至600多萬緡,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50%。
再次,推行“常平法”。為了均衡全國物價,互通有無,他在地方各道設置巡院,選擇勤廉干練的人士作知院官,負責收集本道各州縣雨雪多少、莊稼好壞的情況。每旬、每月都申報轉運使司,同時劉晏還召募善走之人作為“包打聽”,將各地物價及時申報。由于建立了可靠的經濟情報網,中央政府及時準確地掌握了全國經濟和市場動態,便能據此“豐則貴取,饑則賤與”,通過多購谷物菽粟運往歉收地區,賤價出售,換取農民的土產雜物轉賣豐處,達到既救災,又不損國用,還刺激了生產的目的。為了“應民之急”,他還在其所轄各州縣儲糧300萬石,以作備荒之用,免谷賤傷農、水旱民散。
同時,改革戶稅管理。一是加重了官僚的戶稅。若一戶數處任官,每處都要依品納稅。二是加重寄莊戶和寄住戶的戶稅。他們多是官僚上層階級,原來和普通百姓交納一樣的戶稅,為了使戶稅達到合理負擔,對他們遞加一等稅收。三是整頓各種浮客戶的戶稅。流亡他鄉的一般民眾按最低的八等和九等征戶稅。四是減輕商賈的戶稅。廢除了商賈在原來戶等上再加二等征收的規定,不再在本戶上加等。從而使戶稅既合理負擔又擴大了征收面,還促進了商業經濟的發展。
由于落實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唐王朝的經濟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763年,劉晏受命為轉運使時,全國只有200萬納稅戶,每年財政收入只有400萬緡。到了779年,納稅戶增加到300萬,全國年財政收入達1300萬緡,真正做到了“斂不及民而用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