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發改委課題組
搶抓機遇,積極推進浙江企業境外并購
□文/浙江省發改委課題組
境外并購是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重要途徑,具有迅速獲取資源和進入市場、投資風險和整合難度大、與金融資本結合緊密等特點。隨著浙江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特別是伴隨著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難得機遇,越來越多的浙江企業走上了境外并購的全球擴張之路。把握好當前企業境外并購發展的趨勢特點,著力解決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推動浙江企業境外并購健康發展,對于浙江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國際化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十一五”期間,浙江經核準的境外并購項目共84項,項目投資總額24.31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額19.57億美元,約占同期境外投資總額的1/3。項目數和中方投資額分別從2006年的11個、0.24億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43個、16.1億美元。2011年,由國家和省發改委核準的境外并購項目43個,中方投資額12.2億美元。浙江企業境外并購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民營企業是并購的主體。浙江境外投資的90%左右是民營企業,與全國范圍境外投資國有企業占7成形成明顯反差。近年來,浙江的吉利、雅戈爾、富麗達、臥龍、越美、龍盛、三花等一批知名民營企業成功完成境外并購,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特別是吉利28.06億美元收購瑞典沃爾沃汽車,成為迄今全國民營企業最大的境外并購案。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并購的主要動因。浙江企業境外并購的對象一般具有很強的產業關聯性,通過并購獲取市場、資源、技術和品牌,進而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吉利收購沃爾沃、富麗達收購加拿大NEUCEL公司、臥龍集團收購奧地利奧特比公司、越美集團收購馬里三家棉花企業等大型并購案均是如此。
——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并購的熱點。浙江企業境外并購涉及領域日趨廣泛,逐步從以紡織、輕工等傳統制造業和資源類產業加快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拓展。特別是汽車及高端零部件(吉利、均勝、江銀、龍翔等企業)、機電(臥龍、盾安等企業)、信息技術(飛爾康、富通等企業)、生物科技(諾爾康、海正集團)等高新技術產業成為近兩年境外并購的新熱點。
——歐美發達國家成為并購的主要區域。今年浙江43個境外并購項目中有26個項目投資國別是歐州、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并購額達到7億美元,占到并購總量的6成左右。
總的看來,浙江企業境外并購呈加速發展態勢,在全國處于先行行列,但仍只是處于起步階段,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
境外并購作為浙江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內容,是加快獲取全球高端要素的有效途徑,是有效拓展國際市場的重要手段,是保障資源原材料供應的重要支撐
一是企業經驗不足,風險防范和并購后整合能力欠缺。大多數企業缺乏足夠的國際化經營經驗和技術人才資金實力,對并購中存在的政治、法律等各種潛在風險和并購后整合的困難認識不足,并購整合過程中各種問題不斷。比如青年汽車因通用的反對而未完成在薩博汽車破產前的購并,飛爾康收購愛爾蘭firecomms公司后面臨對國外技術團隊的管理難度等。
二是融資保障不足,缺乏強有力的金融支持。目前,國內主要有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從事境外投資項目的融資業務,融資規模最大的中國進出口銀行“十一五”累計發放境外投資貸款僅56億元,不到同期境外投資中方投資額的15%。如義烏夢娜襪業對美國第二大襪業公司GoldToe-Moretz Holdings Corp的“蛇吞象”戰略收購意圖,雖然得到銀行和地方政府的看好,但受困于融資擔保問題而錯失并購良機。
三是政府引導不足,政策和管理體系有待完善。2009年浙江設立的“走出去”戰略專項資金目前每年近1.5億,很難對一些重大的戰略性境外并購項目產生影響。而吉利收購沃爾沃背后的戰略投資者是大慶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和上海嘉爾沃投資有限公司,這也是造成吉利在并購后將其在國內的生產線和研究基地移至省外的重要原因。
四是配套服務不足,專業服務和人才支撐薄弱。目前浙江企業獲取境外并購的相關信息,主要來自平常的業務往來,政府相關部門和機構提供的信息比較簡單。省內專業中介機構僅有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浙江分公司,咨詢服務難以滿足企業需求,而香港等地的國際知名專業服務費用高、溝通難,浙江企業尚難以適應和承受。管理、財務、翻譯等適用的國際化專業人才特別是復合型人才匱乏也是制約企業境外并購的重要原因。
對照日本、韓國等國和臺灣地區進入人均GDP6000美元后的發展經驗來看,浙江企業境外投資快速擴張期已經到來。境外并購作為浙江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內容,對于推動浙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贏得國際競爭新優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一是境外并購是加快獲取全球高端要素的有效途徑。特別是針對具有行業核心技術的海外企業的戰略性并購,對于浙江加快突破產業發展瓶頸,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是一條不可多得的捷徑。二是境外并購是有效拓展國際市場的重要手段。通過境外并購,可以有效規避貿易壁壘,加快獲取國際營銷渠道和品牌影響力,加快對海外市場的擴張。三是境外并購是保障資源原材料供應的重要支撐。通過境外并購,進而掌控上游原材料和基礎資源,可以從源頭上控制生產成本,提升對產業的掌控能力。四是境外并購是企業實現國際化運營的重要標志。萬向、越美、巨石等企業在境外的戰略性收購,表明浙江正在加快崛起一批自己的具有全球化配置資源能力的跨國公司。
伴隨著全球新一輪的經濟結構調整,對外直接投資的格局也發生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已為浙江企業開展境外并購提供十分難得的機遇:首先,歐美投資者拋售資產,為浙江企業境外并購提供了契機。蕭山富麗達集團以低價從金融投資者手中購得上游原材料供應商加拿大NEUCEL公司就是典型例子。其次,人民幣匯率上升趨勢,降低了浙江企業境外并購成本。就像20世紀80年代日元升值催生了境外并購熱潮一樣,人民幣匯率的持續上升使得企業能夠以更少的成本購買境外資產。再次,國外企業遭遇市場需求瓶頸,為浙江企業境外并購帶來協同效應。依托不斷增長的中國市場優勢,浙江企業可以更加容易地得到面臨市場需求瓶頸的被收購一方的認同,也更容易產生技術、品牌與市場之間的協同效應,降低并購的風險。近年來,浙江企業對國外汽車及零部件、機械電子等領域企業的并購熱潮就充分反映了這一點。此外,境外并購監管和審查適度放松,凸顯浙江企業民營背景優勢。吉利能夠成功并購沃爾沃就是很好的例證。
當前,我國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特別是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利用海外投資新機遇,更加積極穩妥地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我國急需的稀缺資源和關鍵技術領域對外合作力度,增加重要戰略物資儲備,培育我國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p>
在新形勢下,浙江須抓住當前難得的機遇,從浙江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全局出發,找準境外并購與全省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點,應勢利導,充分發揮境外并購對于浙江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的積極作用。堅持與促進產業轉型相結合,將獲取境外技術、人才和資源等稀缺要素作為境外并購的主要方向;堅持與“浙商回歸”相結合,將統籌內外聯動發展作為境外并購的主要著力點;堅持與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相結合,將加快培育本地跨國公司作為境外并購的重要目標;堅持與金融資本相結合,把打造全國領先的境外投資金融服務中心作為境外并購的重要支撐。
按照上述思路,針對境外并購存在的具體問題和困難,建議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強化政策的宣傳引導。根據省政府剛發布的《關于統籌省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意見》,結合境外并購的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研究制定浙江促進浙江企業境外并購的專項政策,特別是要研究出臺針對并購境外創新型企業和研發團隊等具有示范效應項目的特殊支持政策,比如類似大連給軟件外包企業開展境外并購提供的40%資本金補貼。鼓勵和支持市、縣政府按照實際發展需要,出臺支持“走出去”開展境外并購的扶持政策。定期研究編制《浙江省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和產業指導目錄》。通過舉辦培訓班、論壇等多種方式,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組織境外并購企業申報中央、省級各類專項扶持資金。
(二)強化金融的配套支持。仿效上海正醞釀成立的上百億元的境外并購基金,推動成立由發改部門牽頭,金融機構、省屬國有企業、大型民企等主體共同參與出資的境外投資發展基金,作為重要的財務投資者參股戰略性并購等示范性項目,或提供融資擔保。比照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由政府向發放境外投資項目貸款的金融機構提供風險補償金。鼓勵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擴大專項融資規模,支持有條件的商業銀行開展境外投資融資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以重大境外投資項目為依托的企業債券。鼓勵金融機構發起銀團貸款、聯合股權基金、項目貸款等方式合作為重大境外并購項目提供融資。加強銀企合作,探索建立境外投資合作小額貸款公司和專項擔保公司。引導和支持發展面向境外投資的股權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
(三)強化平臺的促進作用。整合政府有關部門、金融機構、境外浙商組織、產權交易所等多方力量,打造境外投資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詳盡的政策、投資目的國投資環境報告以及一些投資機會信息等。比照國家和江蘇等省市做法,成立由發改委牽頭,政府有關部門、貿促會、境外浙江商會、銀行、專業中介服務機構、境外投資企業等共同參與的浙江省企業境外投資協會。定期在境外投資重點國家和地區舉辦“走出去”為主題的推廣活動,推動外國政府及官方機構來浙舉辦投資促進活動。加強境外投資合作促進機構建設,積極與外國政府、國際組織、國際金融機構等合作,舉辦多種形式的境外投資對接活動。
(四)強化風險的防范化解。加強與駐外使領館、當地商會、僑團的聯系,在重點國別地區設立風險預警點,建立完善境外投資風險預警和援助機制。完善境外經貿糾紛和突發事件處置工作機制,引導和幫助企業利用雙邊投資協定和其他國際協議,切實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提高企業風險防范意識,引導中小企業盡量投資自己熟悉的領域,穩步推進投資步伐。進一步完善境外投資保險制度,為企業境外投資項目保險提供一定比例的風險補償,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商業性對外投資保險品種。
(五)強化項目的管理服務。完善“走出去”工作協調機制,建立境外投資項目核準聯動服務機制,簡化項目核準和企業設立手續。為項目考察和洽談、勞工派遣、外派高管長期居留及配偶、未成年子女隨行等境外投資相關人員出入境提供便利。外管、稅務、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要積極簡化手續,提供必要、合理的便利化服務。建立和落實重大境外并購項目的跟蹤服務機制,協助解決企業并購過程中的實際困難,總結經驗和教訓。完善“走出去”業務統計制度,對對外投資與合作項目及相關數據進行動態分析。
(六)強化專業的服務支撐。以政府研究機構和高校為主體,建立若干專門的研究中心和基地,加強對企業境外并購的研究,并提供投資環境調查、法律會計、信息交流等一般的公益性中介咨詢服務。鼓勵發展專門的境外投資咨詢服務中介機構,研究設立專業中介服務機構名錄,對名錄內機構開展服務提供適當的政策支持,比如前期調查費用的資金補助、適當的政策采購項目傾斜等,促使其為民營中小企業開展境外投資提供費用較低的優良服務。加強浙港合作和長三角區域合作,加快引進一批國際知名的中介服務機構。人事部門做好人才引進的服務工作,研究編制和實施專項人才計劃,適度放寬適用國際化人才的政策門檻。加強校企合作,依托有關高等院校,支持建立境外投資經營管理人才委托培養和實訓基地。
(課題組:黃勇張國云朱李鳴吳連青施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