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卷三巨頭的過去與未來

在數碼產品的猛烈沖擊下,傳統膠卷終究難逃被淘汰的命運。9月4日,隨著樂凱宣布停產彩色膠卷,曾經的世界膠卷三巨頭基本都告別了這個行業,同時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然而,柯達、富士、樂凱的成長、衰落與未來卻依舊值得我們回味與猜想。
一直扮演著業界大哥的柯達,1880年誕生于美國。其首款彩色膠卷柯達克羅姆于1935年推出后,橫掃全球市場,并成為很多重要歷史事件的記錄者。1998年,柯達投資12億美元,通過“98協議”開始大范圍整合中國感光影像行業。
2003年,柯達準備了一場艱難轉身,力圖成為一家全新的數碼公司。雖然早在1975年柯達就開發出了數字相機技術,然而其數碼變革卻進行得極為緩慢,直到2002年,柯達的數碼產品營收僅占總收入的25%,同時期的競爭對手富士已達60%。之后經過近5年的艱難抉擇,2009年6月柯達結束彩色膠卷生產。

1981年,柯達(中國)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辦事處。1998年,柯達出資3.75億美元收購汕頭公元、廈門福達和無錫阿爾梅三家中國感光領域的公司。2003年,柯達又與樂凱協議,獲得了樂凱膠片股份有限公司20%的股份。至此,在中國膠卷市場上,柯達公司擁有70%以上的市場份額,占有了絕對的優勢地位。也許在膠卷行業的優勢太過明顯,導致了柯達思想僵化、不思變革,一直到2003年,柯達才終于提出由傳統影像向數碼影像全面轉型,而這時已經是數碼相機成為主流家用產品的時代。

應該說,作為傳統影像行業老大,柯達在數碼影像產品誕生之初,是處在行業領先地位的。1975年,柯達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相機以磁帶作為存儲介質,擁有1萬像素,但由于體積龐大,只能算是實驗室產品。1990年,柯達推出世界首款商用型數碼單反相機DSC100,該機以Nikon F3為基礎,外觀接近現在的數碼單反。

2011年10月1日凌晨,擁有131年歷史的膠卷制造商柯達可能提交破產保護申請的消息震動了股市。半年后,柯達正式宣布破產。
膠卷三巨頭中向數碼轉型相對成功的富士,1934年誕生于日本,建廠后的20年,一直專注于民用膠卷的生產。20世紀八九十年代,富士技術創新進入了高速路,尤其在攝像相關產品方面得到了更大的擴展,其在1988年生產出數碼相機。
進入21世紀后,富士的主營膠卷業務日漸衰落,2011年公司宣布停產多款彩色膠卷,并提出將醫療及生命科學、印刷、文件處理、光學元器件和高性能材料五大領域確定為重點發展事業。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以后,富士又將業務延伸到了化妝品等日化類。據悉,其推出的艾詩緹系列,截至目前,在日本的銷售量已排名第三。2011年艾詩緹進入中國市場,在上海、北京、香港、臺北等一線城市取得不俗表現。
被稱為“中國膠卷王”的樂凱,雖然生于柯達、富士之后,但經歷近40年的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的膠卷市場,已能和業界兩位前輩平分秋色,也成為惟一可以與世界品牌柯達和富士并存的中國品牌。
然而,隨著數碼技術席卷全球,樂凱主營業務開始衰落,2011年凈虧損已達5592.9萬元。終于,本月初,樂凱也做出了同樣“艱難的決定”:停產彩色膠卷。
為了緩解膠卷市場萎縮造成的企業壓力,早在2007年樂凱已開始策劃轉型,數碼相紙、膜產品等生產量逐漸加大,主營業務增加了印刷、醫療等新的方向。2011年9月,樂凱并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后,在新材料領域進入征途。另外,該公司近幾年在新能源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斷增加。



在數碼化浪潮中,面對舊有競爭對手和新力軍的壓力,美能達顯得力不從心。2003年8月,作為日本第一張照相紙和第一盒彩色膠卷的生產廠家,柯尼卡和美能達決定強強聯手,合并成立柯尼卡美能達公司,以期能夠扭轉市場劣勢。可僅僅不到3年,2006年1月,柯尼卡美能達公司宣布,將在當年3月31日前停止所有數碼和膠卷相機的生產,并在2007年3月31日前關閉包括膠卷和相紙在內的全部相片制造業務。作為調整的一部分,柯尼卡美能達將把自己的單反相機業務出售給索尼公司,當時誰也沒料到這個僅次于柯達和富士膠卷的世界第三大膠卷生產商,會選擇徹底放棄已經從事了100多年的照相業務。
三家公司的成長與轉型故事證明了一個“優勝劣汰”的規律。科技推動下,數碼產品因其便捷優勢不斷擠壓了膠卷產品的市場。有專家指出,企業競爭的關鍵在于能否把握主動性,如何“快、準、狠”地適應市場。
柯達的結局多少影射了這場技術競技中“被動者”的后果。富士則是三者中轉型較為成功的一個。富士早期選擇向數碼產品轉型已經為其在日本國內贏得了一定市場,當化妝品系列推出后,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在女性消費者中擴張。目前,樂凱正處于轉型中,前景尚不明朗。
(本欄目責編: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