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不斷突破的“民營經濟”高地
——對話臺州市市長吳蔚榮
臺州,“溫臺模式”的創始者、股份制經濟的發源地、浙江制造業的重要基地,臺州人均收入水平早已躋身全省前列。現今,在異常復雜的經濟形勢下,以民營經濟為主的臺州會有什么新突破?日前,本刊主編劉江就“臺州現象”、“民營經濟轉型”等話題對話臺州市市長吳蔚榮
劉江:近年來,臺州已成為中國沿海地區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浙江經濟模式的一個突出代表。那么,您對“臺州現象”是如何定義的?
吳蔚榮:在我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不同地區探索出了諸多各具特點的發展模式,“臺州現象”是其中的一個突出代表,其本質就是“民營主導+政府推動”,全民的創業創新意識、先人一步的市場意識是根本動力,黨委政府積極引導、堅決支持、放手發展是推動力,兩者形成互動、互促。這是一種兼具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之長的區域發展路徑。主要特點概括起來就是“四個民”:一是民營。民營經濟主導,民營經濟占到GDP的90%以上、財政收入的85%以上,解決了80%以上的就業。二是民辦。民辦社會事業發達,民營資本廣泛參與到文化、教育、衛生、金融等各個領域,如社會力量辦學(中小學)約占浙江總數的1/4;全國唯一擁有3家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占全市存貸款規模的15%。三是民主。民主政治活躍,民主懇談、黨代會常任制試點等實踐探索走在全國前列。四是民享。民生社會初步形成,臺州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收入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速,民富程度高,形成了發展機遇共享、發展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

劉江:受全球經濟減速,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疲軟的影響,臺州經濟增長壓力仍在繼續加大,經濟增長速度下行態勢明顯。臺州市在工作上是如何把握“穩增長”的總基調?
吳蔚榮:今年以來,面對異常復雜的經濟形勢,面對低位開局的經濟運行,我們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積極開展“大干二季度”、“突破三季度”等活動,通過“一季一載體,逐季抓推進”,在全市興起大干快干的熱潮,主要經濟指標提速向好,大干快干氛圍濃厚,拔釘破難強勢推進,工作創新亮點紛呈。
下一步,根據國家“穩增長”的要求,我們把擴大有效投資作為關鍵之舉。有效投資既能形成增量,又能調整存量,是調結構、促轉型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無論宏觀環境如何變化,抓有效投資的決心不能有絲毫改變。重點集中在“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等“四大建設”上,努力形成投資增量。
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為堅實基礎。堅持工業立市不動搖,開展工業強縣(市、區)、工業強鎮(街道)競賽活動,出臺了工業穩增長、市區“飛地”工業、“優二進三”、“臺地工業、坡地村莊”等一系列政策,促進各類要素資源向實體經濟傾斜,引導企業堅守主業,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政策和服務環境。
把加快轉型升級作為根本路徑。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出臺了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重點工業企業轉型升級項目、加強企業上市工作等政策意見,引導傳統產業加大技改力度,應用現代裝備、實施精益管理、創建自主品牌、引進創新團隊,減員增效。同時加大節能減排的倒逼力度,堅決整治污染,淘汰落后產能。
把穩定企業生產作為重要任務。出臺加大外貿扶持力度10條措施、確保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等政策意見,鼓勵和引導企業完善營銷體系,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特別是突出穩出口,著力開拓新興市場,切實做好困難形勢下企業穩生產、保訂單、拓市場工作。
劉江:臺州處于經濟發展比較快的長三角地區,作為民營經濟發展迅速的地區,如何立足區域經濟,發揮區位優勢,搞好地方特色經濟?
吳蔚榮:民營經濟的優勢成就了臺州過去幾十年的輝煌,臺州未來的發展也必須要依靠民營經濟,發揮民營經濟的優勢。下一步,我們著力再創民營經濟體制機制新優勢。以省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契機,出臺加快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的一系列配套政策,認真落實“非公經濟發展新36條”,加強“五放寬”改革試點,拓寬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
著力提高民營經濟核心競爭力。把自主創新作為臺州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積極建設各類創新平臺,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品牌創新、管理創新,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強裝備更新改造,努力推動“臺州制造”向“臺州創造”轉變。
著力構筑民營經濟轉型升級主平臺。抓住浙江海洋經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加強海洋開發機制創新,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積極引導民資進入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海島開發等領域,使民營經濟成為臺州沿海開發的重要力量。
著力營造民營經濟發展良好環境。加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開展以“服務提質、審批提速、督查提效”為主要內容的“三提”工程,深化“五送”、“雙服務”、“進村入企”等活動,進一步強化扶持,真正為民營經濟發展幫扶解困。
著力提升臺州民營經濟精神內核。把“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提升為“敢于擔當、敢于超越、敢于創新、敢于挑戰”的“四敢精神”,大力推進“二次創業”,形成全民創業創新的濃厚氛圍。
劉江:對于民營經濟為絕對主導的地區,臺州如何擺脫“原生性”民營經濟的固有缺陷,從而革新其經濟結構?
吳蔚榮:隨著臺州進入發展新階段和國內外宏觀環境的急劇變化,臺州民營經濟先發優勢逐步弱化,自身結構性、素質性問題進一步突出。下一步關鍵是如何加快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從“先發”走向“先轉”。
一是支持臺州商人創業創新,努力突破民營經濟“路徑鎖定”。充分發揮臺州商人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回歸工程”,千方百計招大商、招大企,加快形成“民間投資發揮主導作用、上市融資融制融智、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對接國資打造大產業大設施、做強民營銀行創新金融服務”的“五資聯動”的格局,為內源式經濟發展模式注入新的成長基因。
二是大力培育壯大企業,努力突破企業“成長天花板”。以“企業培育年”活動為抓手,深入實施“116”工程、成長型企業“815”工程等工作,抓好“大”,培育“中”,扶持“小”,推上市,促兼并。
三是實施產業提升,努力突破產業“低端陷阱”。以5個省級、36個臺州市級現代產業集群培育試點為抓手,推動塊狀經濟向創新型產業集群升級。改造提升特色優勢制造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四是積極深化改革,努力突破企業“體制缺陷”。實施“企業股權重構計劃”,深化產權改革,推進民營經濟“股份再股份”,打破傳統民營經濟家族化和“一股獨大”的局面。推進企業上市,目前全市上市企業達到27家,中小板上市企業數量居全國地級市前列。
劉江:臺州產業集聚的專業化分工生產,有哪些可資借鑒的經驗?同時在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上有什么新布局和產業導向?
吳蔚榮:臺州產業集聚的專業化分工生產,與本地的產業發展歷史密切相關,既是民間創業力量涌動的結果,也是政府產業政策推動的結果。首先,民營經濟的體制機制優勢是臺州產業集聚專業化分工生產的助推器;其次,小企業發展綜合環境的營造是臺州產業集聚專業化分工生產形成的主要因素;第三,民間資本的組織化導致了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崛起;第四,民營金融的發育是臺州產業集聚專業化分工生產發展的有效催化劑;第五,政府產業政策是促進臺州產業集聚專業化分工生產的有力推動。
在產業集聚區布局上,著力構筑“一心六區”的產業空間格局。“一心”為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六區”分別為環三門灣三門片區、玉環經濟開發區、黃巖經濟開發區、臨海經濟開發區、仙居經濟開發區和天臺工業園區。逐步推動產業向東部沿海集聚,建設多個專業化程度高、協同能力強、產業集聚優勢明顯的特色產業園和綜合產業園。
在產業集聚區產業導向上,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為導向,提升發展交通運輸設備制造、特色裝備制造、醫藥、資源再生、石化等支柱產業和家用電器、休閑工藝禮品、塑料、特色消費品等特色產業,培育發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材料和海洋新興產業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金融服務、現代物流、商貿市場、休閑旅游、科技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

突出抓好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建設,使之成為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區、長三角民營經濟創新示范區、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帶重點區和臺州轉型發展核心引領區。臺州灣集聚區規劃面積為86.73平方公里,其中“十二五”開發建設46.26平方公里。總體布局是“一軸一港一核三區”:“一軸”即沿海高速和依托沿海高速形成的產業發展軸;“一港”即臺州中心港區,包括頭門、海門、大陳作業區;“一核”即臺州市區東部組團;“三區”即三個重點片區,包括臨海東部組團、臺州石化工業基地和溫嶺東部組團。在規劃布局上,突出“臺州灣”核心地位;在戰略定位上,遵循“科學發展”;在發展思路上,強化“循環引領”;在產業導向上,體現“優新高特”;在體制機制上,采取“統分結合型”。
劉江: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臺州在“十二五”時期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上有什么新舉措?
吳蔚榮:臺州市歷來十分重視人才工作,確立了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制定了《臺州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不斷推動人才強市建設,為臺州新一輪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十二五”期間,我們將抓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一抓人才投入力度。各級人才開發專項資金從去年開始已按地方可用財力的1.5%列支,爭取到2016年開始將按地方可用財力的2%列支。
二抓人才政策創新。我們連續出臺了“人才發展20條”及其12個配套文件,涵蓋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培養以及載體建設、生活待遇、服務保障等各個人才發展環節。這些政策的力度均達到了目前省內同等競爭城市的平均水平,像海外引才資助、創業人才扶持、創新人才待遇等政策的含金量與國內先進地區相比也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今后幾年,還將重點在促進人才創業的投融資政策、促進產學研結合的校企合作政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創新,以提升人才政策的比較優勢。
三抓“人才工程”實施。大力實施“500精英計劃”(5年內投入10億元的扶持資金,力爭新引進500名左右高層次人才),推進“九大人才行動計劃”(非公企業人才開發計劃、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重點創新團隊推進計劃、企業家素質提升計劃、復合型高技能人才支撐計劃、名師名醫名家培育計劃、農村實用人才扶持計劃和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有序推進各支人才隊伍建設。
四抓人才平臺建設。加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創新團隊、院士專家工作站、名家名師名醫工作室等平臺建設。
劉江:在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臺州發展面臨著激烈的競爭態勢下,如何帶動大項目的投入和建設,實現重點項目建設的新突破?
吳蔚榮:抓項目是確保有效投入的根本途徑。上半年,我們通過“大干二季度”活動,項目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批在建項目加快了進度,一批久拖未解的項目得到有效推進,一批重大前期項目取得積極進展,上半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創下2010年4月以來的最高點,增幅排名居全省第1位。
下階段,我們將堅持把抓項目放到全局和戰略高度加以科學把握和推進,加快推進沿海高速、臺州新機場、金臺鐵路等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以及煉化一體化、重大汽車等帶動性強的產業項目。一是抓項目進度。抓前期,促開工,趕進度,爭取更多“國批”、“省批”項目盡快獲批實施,再集中突破、開工建設一批重點項目。二是抓難題破解。積極開展重點建設“難題破解月”等活動,著力突破土地要素瓶頸制約,加大征地拆遷政策處理力度,全力消化利用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著力破解融資瓶頸制約,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力度,激活民間資本,大力推進地方金融改革創新,爭取列入創建“全國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試驗區”。三是抓推進機制。深化領導聯系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制度,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項目推進制度。建立現場督評制度、公開評議制度,做到“半月一跟蹤、一月一通報、一季一點評”,全力提升項目建設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