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永平 王曉慶 來景輝 張堂田
(宿州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 宿州 234101)
“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
呂永平 王曉慶 來景輝 張堂田
(宿州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 宿州 234101)
“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是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就業率的內在需求。本文以宿州職業技術學院動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為案例,闡述了“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重點、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及其取得的成效。
“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動物科學與技術專業
“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即一年級定行業,二年級定工種或崗位。具體而言,就是動物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經過專業基礎課學習后,根據自身條件、能力、興趣愛好確定一種就業方向 (三個方向供學生選擇:技術服務與營銷、飼養技術、疾病防治技術);二年級根據學生的就業方向、企業的崗位(工種)需求,學院與企業共同設計教學計劃和實踐教學環節,學院與企業建立校企合作班,學生在全面掌握企業崗位群技能的基礎上,重點加強對某一或幾個崗位實踐技能的強化訓練;三年級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對現行的實踐教學進行了大膽改革,打破傳統的課堂實驗、校內外實習、畢業設計的三段式,對課堂實驗、校內實習、校外實訓、畢業設計、社會實踐等實踐教學環節進行合理配置,做到“四個結合”,即教學與產業結合、學校與企業結合、頂崗勞動與專業學習結合、實際生產與理論學習結合。“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經過多年的創新和優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確保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前提是實驗室及教學實訓基地的建設。農業類院校,特別是地方院校經費投入不足,實驗儀器設備短缺,實驗教學基地建設滯后,不能為學生提供較為優越的實踐教學環境和條件,給實踐教學的開展帶來了諸多困難。因此,實驗室及實訓基地建設,既是“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前提,也是建設的重點。我院選擇在本地區同行業、同專業中技術條件比較先進、能滿足學生實踐教學要求的企業,優化校內和校外兩種實訓教學基地建設,讓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學習實用技術,感受真實的職業環境,提高職業能力。
傳統的松散型合作方式是學校與企業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以合同的方式將實訓基地固定下來,學校向企業提供學生,學生在企業得到鍛煉。緊密型的合作方式是使學校與企業成為一體,我院動物科學與技術專業依照合同法在企業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我們稱這種模式為工廠里的學校,簡稱“工廠學校”),其途徑有以下幾種:利用我院的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站對企業工人進行培訓及技能鑒定,使企業工人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在安徽強英鴨業有限公司建立科研機構及實驗室,進入企業創新的主戰場,使學校成為企業的研發中心;在淮南金鴿養殖合作社以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形式參股等。緊密型的合作方式——工廠學校,有利于教學計劃的實施,是“產、學、研”相結合的有效途徑,企業會拿出更多的資源及資金來參與人才培養,實現校企共贏。
一是依靠行業、企業的深度參與共同建設實訓基地。2007年,我院動物科學實訓示范中心被教育廳確定為教學質量工程重點項目,在教育廳重點項目建設的基礎上,宿遷大北農有限公司、宿州雨潤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及宿州市農委種羊場等企業先后為實訓示范中心投資,累計撥付專項建設經費220萬元,建立動物科學實訓示范中心 (我們稱這種學校內教學實訓工廠為“學校教學工廠”)。校企雙方共同確定實訓示范中心建設規劃,共同進行實訓示范中心項目建設,按企業車間形式進行建設,按企業的標準進行管理。實訓示范中心的設備均為技術含量高的生產型設備,學生學習專業實踐課程都能同時在“學校教學工廠”中得到鍛煉。
二是依靠宿州市埇橋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項目,建設農科教學培訓中心,包括淮北麻雞養殖場、畜禽疾病控制中心、飼料加工及檢測中心、畜產品加工廠等。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進入農科教學培訓中心所屬工廠,學校教學工廠在沒有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時候就是企業,在有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時候就是教學工廠,學生實踐的內容就是進行畜禽養殖及疾病防治。學生經過基本技能訓練后,直接送到企業生產崗位進行實踐和鍛煉。
“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設計,在于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形成以企業需求為目標的教學理念,即以“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為主線,以工學交替、校企合作為突破口,進一步帶動實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帶動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帶動學生實踐技能、職業素質的提高。主要包括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組織保障體系和實踐教學評價監督體系四個環節。實踐教學體系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采取分層次培養:(1)一年級實驗模塊,包括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為學生定行業培訓層次;(2)二、三年級實踐實訓模塊,包括校內外生產和認識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專項技能訓練等,為學生定工種或崗位培養層次;(3)第二課堂活動,包括社會實踐、各種學科競賽、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各種證書獲得,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形式的選擇、教學技術與設備的利用、教學團隊的構建、教學質量的評價與監控六大環節。為確保實踐教學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人才資源和技術資源,積極和企業行業聯系,聘請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以及參與專業教學的教師一起成立 “實踐教學指導委員會”,使其參與指導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運行與監控。
實踐教學目標 動物科學與技術專業對應的行業,主要包括畜禽養殖、疾病防治、飼料生產與銷售、畜產品加工業等,其特點可能是小規模企業,也可能是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就業崗位可能是管理、銷售,也可能具體到生產中某一個環節。因此,實踐教學目標定位在就業崗位群技能需求,緊緊圍繞職業能力的養成而展開,通過專業認知實習(定方向)、專業核心課程綜合實驗及實訓 (定崗位),培養學生具有營養飼料、育種繁殖、疫病防治、加工流通、環境保護等技能和創新能力,基本勝任未來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職業能力、專業技術能力與崗位職業能力)。
實踐教學內容 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建設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開發課程,主要做法是:依據社會職業崗位能力需求制定教學計劃;邀請行業專家、有現場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按照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共同參與教材的編寫,教材內容吸納本專業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區域經濟的特點,使教材更具有針對性、職業性和實用性;在教學內容上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按職業崗位技能要求組織教學內容。如,現代養豬生產企業中廣泛利用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等新技術,我們就將這些先進技術貫穿到《養豬技術》課程的實踐教學中去,讓學生能及時掌握和應用這些先進技術。近兩年在全國發生并對家禽業生產影響最大的“禽流感”病最新的防制技術,也安排到《養禽與禽病防治》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中,讓學生掌握該病防治的新知識及新技術,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食品安全事件時常發生,公共衛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社會對具有創新能力的食品檢驗專業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我院在動物科學與技術專業開設《肉品安全技術》課程,針對畜禽養殖環節、流通環節以及畜產品的加工環節生產第一線肉品安全崗位技能需求,提出安全隱患主要來自于養殖環境、飼料、飼養過程、動物疫病傳播、微生物污染、濫用抗生素、獸藥殘留、化學物質污染和殘留等,同時還包括營養、食品質量、標簽等問題,我們將危害肉品安全關鍵控制點及崗位技能融入課程體系中,并與企業合作編寫了 《肉品安全技術》實驗指導書。實踐教學內容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滿足經濟和企業發展的需求。我們根據崗位特點及學生個性化技能需求,實行“菜單式”教學,設置了專業限選課、任選課,如《特種動物養殖實驗技術》、《寵物疾病診療實驗技術》、《養魚與魚病防治實驗技術》、《畜禽產品加工實驗技術》等,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自主選修課程,這樣不僅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學校的教學資源,還拓展了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滿足學生學習個性化的要求,培養的學生具有知識通融與遷移能力,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學生的就業渠道。“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內容(見圖1)。
實踐教學形式 “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的教學形式,是實踐教學體系富有活力的源泉。一是在實踐教學時,采取認知實習、生產性實訓、頂崗實習等多樣化教學形式,使學生既能在校內課堂學習,又能置身于企業生產現場,既動手,又動腦,以此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學生第二學期學習專業基礎課的同時,學生先到企業一線實習,使學生了解企業的技術崗位要求,提高認知能力;第三學期再到企業實習,以驗證理論技術與生產技術之間的吻合程度。如此交替,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和職業素養,實現與企業需要之間的無縫對接。二是全過程實行“產學研結合制度”,做到“師生與企業技術、生產人員相結合,教材與產品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能鑒定和頂崗實習相結合,畢業設計與企業技術創新相結合”,每年舉行學生技能大賽及科技創新大賽,教師輔導學生開發新產品,如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淮北麻雞品質改良研究,在提高雞肉品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創造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三是引入企業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編寫了《養殖業企業文化手冊》,與企業聯合舉辦 “協爾班”、“大北農”,將企業的職業道德要求作為學生的學習要求,營造真實和仿真的職業環境,將企業文化理念貫穿到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四是全面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施教學、訓練、考核、鑒定一體化管理,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學生技能訓練與職業技能鑒定。

圖1 實踐教學內容結構示意圖
實踐教學評價監督體系 為了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確保實踐教學體系按預定方式運行,學院形成一套完整、科學、公正、實效的監控和評價機制,人員主要由學院專業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和企業的相關專家組成,采取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兩種方式,由學生自評、企業指導教師評價、學校指導教師評價三種形式相結合的評價監督體系。評價監督實踐教學體系既要對實踐教學過程實行全程督導監控,及時發現問題,又要通過學生的職業技能狀況、企業對學生工作表現以及學生就業情況的反饋,研究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充分發揮評價監控機制的激勵、導向和診斷作用,在不同階段針對不同問題做出反饋,及時調整實踐教學內容,發揮過程改進功能,既能保證高職教育實踐教學考核體系的有效執行,又能促進實踐教學體系不斷創新,使實踐教學體系持續、健康、有效發展。
近年來,我院大膽進行實踐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動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經過“兩定制”模式訓練的學生,上崗適應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專業技術水平、企業文素養等得到全面提高,就業能力、就業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動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先后獲得全國高職院校技能大賽二等獎一次、三等獎一次,學生職業資格證書和畢業證書雙證率高達98%以上。該訓練模式下的學生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許多用人單位慕名到實訓基地招聘畢業生,一批農牧企業集團,如大北農集團、正大集團等連續幾年來我院選聘動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并給予我院畢業生踏實肯干、實踐動手能力強的好評,平均就業率為98.4%。
“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在合作辦學的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已經逐步實現師資隊伍資源的共享,教學團隊教師成為新產品開發、新工藝研發的技術顧問,教師科研能力、創新能力、教學水平全面提高。動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為省級示范專業及省級教學團隊;教師主持的“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獲2010年度省級教科研二等獎;與宿遷大北農有限公司、北京中谷飼料有限公司、阜陽市黃牛改良中心、靈璧寶迪良種豬場等企業深度合作,聯合編寫 《畜產品加工技術》、《內科病診療技術》、《畜禽繁育技術》、《畜禽飼養技能》等17門實訓教材。教師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同時,加強了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充分利用自身強大的研發能力提供社會服務,教師主持的《淮北麻雞營養需要參數研究》、《皖北地區肉山羊小規模飼養模式探索》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發項目,提升了企業產品的競爭力,為企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以專業認知實習(定方向)、專業課程綜合實驗及實訓(定崗位)為主線,以就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系統規劃實驗教學體系,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使學校共性培養的廣泛性與學生個性發展的獨特性得到有機結合,學生畢業后能迅速進入崗位角色。隨著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新技術在遺傳育種、營養、疾病防治和管理等方面不斷滲入,畜牧業對人才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更高要求,實踐教學體系需要在學校高度重視、企業積極參與、廣大師生共同努力下進一步完善及創新,這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任務。
[1]張堂田.高職院校“兩定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教育學術月刊,2009(5):103-104.
[2]郭南初.教學工廠模式在蘇州地區的創新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1(2):162-163.
[3]鄭昌江.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06(11):54-55.
[4]來景輝.高職院校“五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職業教育研究,2010(5):14-15.
[5]呂永平.肉品安全質量體系的建立[J].安徽農業科學,2011(15):9270-9271.
[6]王洪榮.以實踐教學改革促動物科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2):29-31.
[7]曾志將.動物科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與建議[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38-39.
G710
A
1672-5727(2012)07-0007-03
呂永平(1963—),男,安徽六安人,宿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