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慧


在過去25年間,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進行了三次改動,迄今已經從當初的12.8萬公頃縮小到8萬公頃。那么,4.8萬公頃的濕地哪里去了?
“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原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新確界后,面積從12.8萬公頃縮小到8萬公頃?!?/p>
這一條消息里說的保護區,是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六大沼澤濕地之一、黑嘴鷗之鄉盤錦濕地。可是,這塊濕地緣何陡然縮小了近5萬公頃?
質疑保護區邊界
10月2日,盤錦人佟偉于發布了一條題為“4.8萬公頃濕地哪去了?”的微博:“(盤錦濕地)不斷被人為破壞,面積在不斷縮小,面積已從本世紀初的12.8萬公頃(見市統計局2004年編輯出版的《盤錦建市20年》)瘦身到8萬公頃?!?/p>
微博附有《盤錦建市20年》“自然保護工作情況”,上面寫著: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為12.8公頃。而另一張最近拍攝的保護區界碑上卻赫然寫著,“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8萬公頃?!?/p>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在盤錦市了解到,《盤錦建市20年》和界碑的信息皆屬真實?!侗P錦建市20年》中注明,從2001年至2007年,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均為12.8萬公頃,期間未發生變動。保護區界碑立于2012年6月,填字的紅漆依然新鮮醒目;碑上勾勒了一張保護區的縮略圖,劃分了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分別用紅、橙、綠色標出,圖的四方還標有經緯度。
界碑上簡略寫明,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一個以保護丹頂鶴、黑嘴鷗等多種珍稀水禽和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為主的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中國新聞周刊》從遼河口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原雙臺河口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85年。上世紀80年代初,保護區內發現丹頂鶴的卵和巢,丹頂鶴自古被稱為“仙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為保護丹頂鶴繁殖和棲息地,盤錦市于1985年設立雙臺河口地市級自然保護區,1987年升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進而于1988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林業部門管轄。
保護區最初的保護物種是丹頂鶴和其他珍稀水禽,并不包括黑嘴鷗。與大眾熟悉的丹頂鶴不同,黑嘴鷗雖然最早于1871年發現,但此后100多年里,研究者始終未發現它們的繁殖地點。
1989年,即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后次年,一位工作人員在濱海灘涂撿到兩個黑嘴鷗鳥巢和4顆鳥蛋,鳥類專家迅速在盤錦展開研究,1990年才最終確認,這種世界瀕危珍稀鳥類,原來就在盤錦河口的濕地上繁衍生息。
但隨著人類活動對濕地的侵占,丹頂鶴數量逐年減少,據遼河口保護區管理局提供的信息表明,今天在保護區內繁殖的丹頂鶴僅有10對。不過,黑嘴鷗則由于保護力度加強,數量逐漸增多。據最新“環志(為鳥類作環形標記)”數據,保護區內生活的黑嘴鷗已達到8000余只。
歷年來,濕地一直是盤錦市鐵打的名片。這個僅有兩縣兩區的海濱小城,在經濟、文化上從濕地獲益良多。在盤錦市的介紹中到處可看到極具渲染性的表述:“盤錦濱海濕地面積達3149平方公里,占整個城市總面積的80%,是繼尼羅河退化后我們這個星球保存最為完好的濕地,2004年列入《國際濕地名錄》,成為國際重要濕地之一,2005年被評為“中國最美濕地”,2006年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黑嘴鷗之鄉”,同年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全國自然保護區示范單位”……
最近一項榮譽來自2011年12月22日,在“尋找中國最美濕地頒獎晚會”上,遼寧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評“中國生態保護最佳濕地”。
然而,就在萬千寵愛集于一身之時,“被瘦身”的消息,令帶著光環的盤錦濕地頓時蒙上了陰影,也令人們開始用質疑的目光來尋找它的邊界。
25年三改面積
一切跡象表明,盤錦濕地被“瘦身”。的消息并非空穴來風。
當《中國新聞周刊》向遼河口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李玉祥求證消息真偽時,他既未肯定也未否定。
事實上,從2000年至今,在長達11年多時間里,盤錦市一直對外宣稱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為12.8萬公頃,而現在則是8萬公頃,減少了37.5%。
如果數字不大,或許可以數據不精確作為理由。但“瘦身”后的保護區,面積縮小了三分之一,無法用統計失誤來推托。
李玉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1988年國務院批準成立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時,標明的面積即為8萬公頃。
為證實自己的說法,李玉祥向記者出示了1988年《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的通知》,文中注明,“雙臺河口自然保護區,位于遼寧省盤錦市,面積8萬公頃。”
那么12.8萬公頃的數字又從何而來呢?
《中國新聞周刊》調查得知,從8萬公頃增加到12.8萬公頃,源于盤錦市的“濕地戰略”。
由于濕地本身的經濟價值,以及間接帶來的經濟效益,盤錦市多年來一直依托濕地對自身進行定位,在經濟、社會、文化的各方面都以濕地為推廣的名片,遂有“濕地之都”稱號。用一個盤錦市民的話來說,“濕地再多也不嫌多”。
雙臺河口保護區最初報批時只有兩個功能區:核心區、緩沖區。2000年,遼寧省林業廳請求國務院批準再增加一個實驗區。這一年,遼寧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根據航拍圖,計算雙臺河口保護區面積為12.8萬公頃。增加的4.8萬公頃,即為新增實驗區的面積。
遼寧省林業廳據此要求國家林業局更改雙臺河口保護區的總面積,將原來的8萬公頃改為12.8萬公頃。
此后十多年,盤錦市的濕地名片上,保護區的面積便一直定格為12.8萬公頃。如此一來,盤錦市的濕地保護區面積即占到城區的80%,是名副其實的“濕地之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但10年以來,廣闊的濕地似乎又讓謀求經濟快速發展的盤錦市不堪其負,畢竟,環境保護和發展經濟在短期內經常是相互沖突的。
2010年,遼寧省林業廳又聯同盤錦市有關部門一起,對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新勘界,讓保護區的面積又回到了8萬公頃,這8萬公頃內,同樣包含有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事實上,在2009年底,遼寧省濕地保護中心和省林業規劃院第一次到盤錦濕地勘查邊界的時候,已經對外宣稱,此次勘界是“為下一步遼河三角洲升級為國家濕地作準備”。但當時,并沒有引起外界注意。
直到今年6月份,當嶄新的界碑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樹立起來,才引起環保人士的關注。
濕地為誰讓路?
在盤錦企業家孫清忠看來,盤錦市從2005年左右開始,突然轉變發展戰略,從濕地轉向海洋。按照他的理解,這意味著盤錦市要一改葦海沙鷗的田園牧歌,吹響現代工業的號角。
最明顯的信號始于2005年盤錦市正式組建遼濱沿海經濟區。最初,遼濱沿海經濟區只有10平方公里,位于大洼縣南端,緊鄰營口,距營口機場只有6公里,距營口市區更是只有一壁之隔。由于過度向營口市“靠攏”,一度被盤錦市民解讀為,盤錦要重投營口的懷抱(1984年后,盤錦市在行政區劃上脫離營口市)。
盤錦市政府在修通了一條寬闊筆直、連接兩個城區的向海大道之后,又動工修建了一條平行的新港路,此舉被盤錦人認為“太過奢侈和超前”。但這表明了盤錦市的發展意圖:盤錦要走海洋戰略,做大盤錦港,發展重化工業,而“全球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濕地資源”只是這幕現代工業文明大戲的依托。在盤錦遼濱沿海經濟區簡介中可以看到,“世界最大的蘆葦蕩”只是遼濱沿海經濟區的背景。
在海洋戰略的藍圖中,重工業、化工業是重中之重。盤錦市外宣辦提供的資料顯示,遼濱沿海經濟區的主導產業是工程裝備制造、石油華工和新材料生產、石油裝備制造,三項產業均是“世界級”規模。
其中的石化和精細化工產業已經成為盤錦工業的領跑者。據盤錦市外宣辦提供的資料顯示,盤錦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集群預計全年銷售收入將達到1035億元,在遼寧全省率先建成千億級產業集群。
重化工業需要大片的土地、資源、環境容量,而在地域狹小的盤錦市,只能向濕地尋求發展空間。從2006年至2010年,遼濱沿海經濟區從最初規劃的10平方公里,擴大到545平方公里。其西北端已經抵達二界溝,緊鄰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南沿。
保護和利用的困局
2010年,遼寧省林業廳將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10—2020)呈報國家林業局,于當年12月24日跟其他三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規劃同時獲批。在批文表格中顯示,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悄然回到8萬公頃,同時詳細標注了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的面積。
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在25年內歷經三次變化,在眾聲嘩然的背后,國家林業局則保持沉默。10月15日,《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試圖采訪國家林業局多個部門,均未獲得答案;記者將關于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確界的相關問題發給其宣傳部門,但至今未得到回復。
根據國務院1994年頒布實施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國務院環保部負責全國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管理”。據遼河口國家級自然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員透露,環保部至今未批準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新確界8萬公頃。
8月15日,環保部自然生態保護司保護區處工作人員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對遼河口保護區重新確界一事,“環保部并不知情”。該工作人員表示,若盤錦紅海灘旅游度假區及其他建設項目違反了有關規定,他們只能向遼河保護區主管部門即國家林業局“提出處罰建議”,而環保部作為非直屬管理部門,無權對破壞保護區的行為進行處罰。
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邊界爭議,起因是地方經濟發展向濕地“要地”;而在制度層面,自然保護區多頭共管格局也容易產生問題?!蹲匀槐Wo區管理條例》規定,自然保護區雖由環保部門“綜合管理”,但農業、林業、地質礦產、水利、海洋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都有權管理。
李玉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每次上級領導來調研,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匯報的第一個問題,肯定是“多頭共管”之弊?!罢l都能管,誰都管不好?!崩钣裣檎f,甚至各部門依據的法律法規都有相互矛盾之處,比如《海域使用管理法》規定,經海洋主管部門同意,可以開發利用灘涂;而根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經批準可以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開展參觀、旅游項目,但嚴禁其他一切與保護方向不一致的項目。
在盤錦濕地,遼河口保護區管理局在各個部門的利益夾縫中備顯弱勢,據劉德天透露,盤錦黑嘴鷗保護協會經常給保護區管理局“啃骨頭”,當保護區管理局無法制止某個破壞濕地的項目時,黑嘴鷗協會便“挺身而出”。
2009年,有企業在保護區內南小河圈地養海參,保護區管理局擋不住,求助于黑嘴鷗協會,最終成功阻止保護區內的非法開發。類似的情況屢有發生。劉德天無奈地表示,這就好比“警察抓不了小偷,卻讓民兵去抓?!?/p>
中國的自然保護區,有的歸林業部門管,有的歸環保部門管,但保護區管理局的人事任免和機構設置,卻由地方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在劉德天看來,這是最大的政策漏洞。“這么一來,很容易出現保護區管理局屈從于地方政府壓力,擅自調整、改變保護區界限、功能區劃,以適宜地方經濟發展方向的問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