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樺 祝英喬 孫 覬
1.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膽胰內科超聲組,吉林長春 130021;2.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小兒神經科,吉林長春 130021
超聲診斷嬰兒型多囊腎1例
李 樺1祝英喬1孫 覬2
1.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膽胰內科超聲組,吉林長春 130021;2.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小兒神經科,吉林長春 130021
超聲醫學;多囊腎;嬰兒型;診斷
嬰兒型多囊腎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主要表現為腎功能減退的癥狀,可進一步發展為腎衰竭,幼兒及少年兒童可有高血壓及進行性肝功能損害,兒童期因門脈高壓可致食管靜脈曲張,還可伴有惡心、嘔吐、生長發育遲緩等非特異性癥狀,發病率低,預后極差,現報道1例,以供臨床醫生參考。
患兒,男,3歲,20余天前開始出現發熱,每日3~4次,體溫最高40.0℃,給予口服退熱藥后體溫降至正常,給予抗感染等治療后,效果不佳,行泌尿系彩超發現多囊腎。查體:一般狀態可,血壓120/80 mm Hg,體溫38.4℃,無水腫及皮疹,中度貧血貌,咽略充血,雙肺呼吸音粗,腹部膨隆,兩側腹部似可觸及約10 cm×10 cm包塊,形態不規則,腹部無壓痛、反跳痛,肝脾觸診不合作,雙側陰囊腫大,神經系統查體未見異常。輔助檢查:血尿定位提示多變形紅細胞30%,均一形紅細胞70%,提示急慢性泌尿系感染;尿常規檢查:尿潛血3+,尿蛋白 3+,紅細胞計數 4 997.80/μL,紅細胞 899.6/HPF,白細胞計數 942.10/μL,白細胞 169.6/HPF;超敏 C反應蛋白184.00 mg/L;血常規:白細胞 17.9×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0.74,淋巴細胞百分比 0.18,紅細胞 2.79×1012/L,血紅蛋白67 g/L,紅細胞比容 0.218 L/L,血小板 613×109/L;住院生化:鉀 5.68 mmol/L,尿素氮 12.59 mmol/L,肌酐 109 μmol/L;肝功能: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15 U/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2 U/L,總蛋白65.5 g/L,清蛋白29.8 g/L,球蛋白35.7 g/L;腎功能:尿素氮 12.28 mmol/L,肌酐 119.1 μmol/L;泌尿系彩超:雙腎增大,失去正常形態,雙腎內布滿大小不等囊腫,形態不一致,內部為無回聲,雙腎內均可探及彌漫散在分布強回聲光斑,后伴彗星尾征(圖1)。患兒為第一胎足月產,父母均體健,彩超檢查未發現多囊腎,否認腎臟疾病家族史。

腎囊性病變是腹部超聲的常見表現,包括單純性腎囊腫,多發腎囊腫,多囊腎等。多囊腎分為成人型及嬰兒型,成人型多囊腎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多囊腎,臨床較常見,多數患者成人后出現癥狀。嬰兒型多囊腎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多囊腎,約10 000例新生兒中有1例,男女發病比為2∶1[1],依據發病年齡及肝、腎損害程度不同可分為四型。(1)圍生期型:90%以上腎小管囊狀擴張,肝臟改變不明顯,生后6~8周死亡;(2)新生兒型:60%左右腎小管受累,肝臟病變嚴重,1歲以內死亡;(3)嬰兒型:約1/4腎小管擴張,門脈高壓,可存活至青春期;(4)少年型:肝臟病變為主,腎臟病變不顯著,多以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發病,可存活至青年。各組病例均出現肝、腎不同程度的損害。本病病理表現為遠端腎小管和集合管囊狀擴張,肝門脈區膽管增加,以及肝纖維化,最后并發肝硬化及門靜脈高壓。本病超聲表現為雙腎明顯增大,腎內結構不清晰,腎皮質回聲明顯增強,腎內彌漫分布星點狀,短線狀強弱不等回聲,高頻探頭可探及小囊腔樣結構,本例與此相符,故嬰兒型多囊腎診斷明確。患兒父母均體健,超聲檢查未發現多囊腎改變,所以考慮隱性遺傳因素的影響。本病的另一特點為腎臟病變與肝臟病變程度成反比,本例患兒腎臟病變明顯,腎功能受損嚴重并反復尿路感染,但肝臟形態學未見明顯異常(未行病理活檢),同時肝功能未受較大影響。同時還應引起注意的是有部分患兒以生長發育遲緩或門脈高壓,嘔血就診,增加了本病診斷的復雜性,易被漏診,需要詳細詢問病史的同時提檢相關的輔助檢查。本病需與腎鈣質沉積癥[2]、髓質海綿腎、成人型多囊腎進行鑒別[3-4]。本病預后不佳,死亡率極高,因此當發現典型超聲影像特征,腎功能受損或伴有門脈纖維化及門脈高壓者,應高度懷疑本病。
[1]李勝利.胎兒畸形產前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270.
[2]張桂英.超聲診斷雙腎鈣質沉淀癥1例[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5,21(8):618.
[3]袁莉.胎兒型多囊腎超聲表現1例[J].中外醫學研究,2010,8(20):58.
[4]劉凡,汪涌,劉濤,等.169例多囊腎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8,18(2):206-208.
R445.1
C
1674-4721(2012)06(a)-0150-01
李樺 (1981-),醫師,研究方向:超聲診斷。
2012-03-26 本文編輯:馬 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