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增歆 李紹波 李洪祥 楊小滿 宋東文 歐芝紅
貴州省劍河縣疾控中心,貴州劍河 556400
一起學校甲型H1N1流感暴發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
吳增歆 李紹波 李洪祥 楊小滿 宋東文 歐芝紅
貴州省劍河縣疾控中心,貴州劍河 556400
目的 分析學校甲型H1N1流感暴發疫情情況,為今后處理類似暴發疫情提供科學依據。 方法 回顧分析一起學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情況。 結果 確診甲型H1N1流感2例,其中,教師1例,罹患率0.65%(1/153),學生 1 例,罹患率為 0.033%(1/3 024),經用 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78,P=0.18);甲型非H1N1流感6例,無重癥和死亡病例。 結論 學校是暴發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病例的重要公共場所,應加強疫情監測和防控工作。
甲型H1N1流感;學校;暴發疫情;流行病學調查
2009年9月23日21 :30 ,劍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下稱疾控中心)疫情室接到城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電話報告疫情,縣城某中學10余名學生發熱、咳嗽,疑為流感樣病例。縣疾控中心立即安排專業技術人員趕赴現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并采集24例患者的24份咽拭子標本送地區疾控中心檢測,證實為一起學校甲型H1N1暴發疫情,現報道如下:
疫情資料來源于2009年9月劍河縣某中學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發疫情個案調查表。
甲型H1N1流感病例診斷標準,依據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2009第3版)》病例診斷標準。
由劍河縣疾控中心專業人員依據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學調查和暴發疫情處理技術指南》對所有疑似病例進行調查,調查內容為學校基本情況、發病發生情況、病例流行病學史及臨床資料等。
采集24例流感樣病例的24份咽拭子標本送地區疾控中心,由地區疾控中心檢驗科采用RT-PCR方法檢測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符合 2×2 四格表卡方檢驗條件者,采用卡方檢驗,對四格表中任何一格期望值小于5者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各檢驗均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該中學位于劍河縣城關五號區,有高中、初中部48個班,有教職工 153名(男 66名,女 87名),學生 3 024名(男1 644名,女1 380名),其中,初中部1~3年級36個班,學生2 309名(男 1 258名,女 1 051名),高中部 1~3年級12個班,學生715名(男386名,女329名)。住校生1 050名(男500名,女550名),學生宿舍2棟,共有宿舍105間,其中,男生宿舍50間,女生宿舍55間,每間宿舍13 m2住10名學生,居住較擁擠,地面潮濕,通風欠佳。學校設有醫務室,有中專畢業的校醫1名。
2009年9月20~25日累計發生流感樣患者24例,罹患率為0.76%(24/3 177)。確診甲型H1N1流感2例,甲型非H1N1流感6例,陰性16例,疫情波及14個班(初中12個班、高中2個班),無重癥和死亡病例。
患者1,女性,14歲,801班學生,9月23日發病,主要癥狀為發熱(T 38.8℃)、頭痛、咳嗽、咽痛,同日曾在校醫務室購買止痛與感冒藥(具體藥名不祥)服用,癥狀有所緩解。9月24日采集咽拭子,25日上午8:30送地區疾控中心進行流感病毒檢測。地區疾控中心26日17:00檢出結果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陽性?;颊哂?月26日21:00轉縣醫院(定點收治醫院)隔離治療。
患者2,男性,23歲,實習教師,9月25日自感發熱(體溫不詳)、頭痛、打噴嚏。9月26日該校有學生確診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在進行流感樣病例排查時,發現該患者發熱(體溫39.4℃),伴頭痛、打噴嚏等癥狀,轉縣人民醫院發熱病房進行醫學觀察,采集咽拭子標本于9月27日送地區疾控中心進行流感病毒檢測,9月28日反饋結果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陽性。28日由縣人民醫院發熱門診留觀病房轉入該院傳染病病房隔離治療。
2.4.1 時間分布 24例流感樣病例發病情況:9月20日發病2例,9月21日發病1例,9月22日發病8例,9月23日發病9例,9月24日發病1例,9月25日發病3例。發病高峰為9月22日和23日,2 d發病17例,占總例數的70.83%(17/24);2例確診病例發病時間分別為9月23日和9月25日。
2.4.2 人群分布 24例流感樣患者中,教師1例,罹患率為0.65%(1/153);學生 23 例,罹患率為 0.76%(23/3 024),經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1,P=0.74)。男性 13例,罹患率為 0.76%(13/1 710);女性 11 例,罹患率為 0.75%(11/1 467),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χ2=0.03,P=0.86)。23例學生患者中,11歲1例,12歲4例,13歲9例,14歲2例,15歲6例,16歲1例。
2.4.3 班級分布 疫情波及初中12個班、高中2個班,以801班罹患率最高[11.32%(6/53)],如圖 1。走讀生發病 5例,罹患率為0.25%(5/1 974);住校生發病18例,罹患率為1.71%(18/1 0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38,P=0.000 0)。

首例患者病前1周否認外出史,無與同類病患接觸史,2例確診患者彼此間無密切接觸史,無外出史。
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頭痛、咳嗽、咽痛等癥狀,24例流感樣患者均有發熱,體溫 38.0~38.9℃10例,39.0~39.9℃12例,≥40℃ 2例;咳嗽19例,咽痛10例,頭痛14例,流涕5例,鼻塞5例,全身酸痛12例。
采集病例咽拭子24份送地區疾控中心,檢測結果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陽性2份,甲型非H1N1流感亞型病毒核酸陽性6份,陰性16份。
該校發生甲型H1N1流感暴發疫情后,縣政府啟動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應急預案,成立聯防聯控現場疫情處理工作組,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疫情,并按疫情報告規范進行網絡直報。地區疾控中心接到縣疾控中心疫情報告后,立即派員到疫點指導與協助縣疾控中心調查處理疫情,根據調查情況,指導縣疾控中心制定本起疫情的防控方案:對該校所有班級學生進行逐一流感樣病例排查,對全校師生開展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識宣傳,學校停課1周,確診的2例患者先后送至縣人民醫院(甲型H1N1流感定點治療醫院)隔離治療,對10例癥狀較輕的流感樣患者進行家庭隔離觀察治療,12例癥狀較重的流感樣病例轉到縣人民醫院住院觀察治療,對與確診病例歐某的72名密切接觸者(同教室53名、同寢室4名、校醫1名、任科教師12名和2名寢室管理員)進行醫學觀察1周;對與確診病例唐某的131名密切接觸者(同辦公室的教師20名、同參加唱歌比賽的教師4名、朋友2名、親戚1名、上過課的4個班級前三排學生104名)進行醫學觀察1周,對學校教室、寢室及環境進行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學?;謴驼=虒W后,做晨檢工作1周。
這是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發疫情,輸入性病例未找到,傳染源來源不清楚。本起疫情中,甲型H1N1流感和季節性流感合并存在;疫情在9月23日達波峰,隨著各項防控措施的施實,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發病以學生為主,由于住校學生居住較擁擠,寢室地面較潮濕,通風欠佳,增加了傳播機會,發病學生主要是住校學生(18例),罹患率為1.71%,以確診病例所在班級(801班)的罹患率最高(11.32%),與甲流H1N1密切接觸傳播途徑相符。
該校本次疫情暴發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報告遲緩,縣疾控中心接到疫情報告時該校已出現10余例流感樣病例,延誤了疫情處理的最佳時機;學校對發熱患者的日常監測篩查把關不嚴,晨檢、因病缺課者病因追查工作流于形式[1];學校在疫情早期未能足夠重視,未采取有效措施,對患病學生管理不嚴,部分癥狀較輕的學生帶病上課;部分患者治療后癥狀剛消失甚至未痊愈就返校上課,沒有嚴格執行居家隔離的時間規定,管理措施不徹底等是導致本次疫情傳播的重要原因[2]。
流感暴發疫情好發于學校,對學校重點防控是預防控制流感疫情的關鍵[3]。本次暴發疫情再次表明,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需要政府及各部門積極聯動配合,教育和衛生部門作為學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主體,應建立疫情防控聯動長效機制,充分發揮縣、鄉、村三級疫情監測網絡,確保學校疫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早處理,學校要充分認識到疫情的重要性,增強疫情報告和處置敏感性,要將晨檢工作落到實處,做好對發熱患者的篩查和管理工作[4-5]。同時要加大投入,改善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減少傳染病在學校發生的機會。
[1]夏軍強,李磊.西湖區某學校1起甲型H1N1流感暴發疫情調查[J].預防醫學論壇,2010,16(4):338-340.
[2]楊萬英,陳慧,張宇,等.郫縣某學校1起甲型H1N1流感暴發疫情調查[J].預防醫學論壇,2010,16(9):792-793.
[3]楊科,姜永全,羅永平,等.一起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1):93.
[4]陳新有,王永臺.一起學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發的流行病學調查[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11,22(3):220.
[5]曹向紅.一起學校甲型H1N1流感暴發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1):98-99.
R181.8
B
1674-4721(2012)06(a)-0151-02
吳增歆 (1970-),男,水族,貴州劍河人,大學???,主管醫師,主要從事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和管理工作。
2012-03-20 本文編輯:魏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