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斌
湖南省漢壽縣人民醫院,湖南漢壽 415900
中藥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確切的療效也早已被證明,其在中國幾千年的應用為保障中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中藥藥性平和,又源自天然,在臨床上與西藥聯用時療效往往更為顯著,常常是事半功倍。雖然中藥有這些優點但在其應用過程中毒副作用、不良反應也多有發生[1]。而人們對中藥十分信賴卻又不能認識其不良反應,加之一些宣傳不當,聲稱中藥無毒副作用等使得其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愈發嚴重,甚至導致死亡,因此合理用藥迫在眉睫。本研究中,筆者通過對116例應用中藥后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的臨床用藥情況進行分析,探討中藥臨床合理用藥的安全性與應對方法,現將結果整理如下:
2008年1 月~2010年1月在本院進行中醫藥物治療的患者共2 135例,其中,出現不良反應現象116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43%,其中,男53例,女63例,年齡18~76歲,平均56.4歲。
研究方法主要為資料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本院規定進行中醫藥物治療的患者在治療后均要進行治療觀察記錄,主要記錄藥物配方、配制方法、療效及不良反應情況。尤其是對出現不良反應情況的案例,分析并記錄出現不良反應的具體癥狀及導致不良反應的原因。
結合入選病例治療記錄對其臨床中藥應用情況予以回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癥與用藥情況各有差異,經調查,116例導致不良反應原因及其所占比例見表1。

表1不良反應原因分析
中藥的臨床合理用藥是指應用中醫理論指導醫務工作者經濟、有效、安全的使用藥物[2]。同時在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下合理組方,以求收到治病與保健的目的。臨床合理用藥是為了使藥物療效得到充分發揮,保證臨床用藥的有效、及時、安全,減少藥物的不良作用與對人體的副作用,進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但中藥應用也有著相當的危害,如醫生用藥失誤、藥物來源問題、配伍、炮制、給藥途徑、中西藥聯用不當等都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藥物不良反應[3]。因此加強對中藥臨床應用的監護是避免發生不良反應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醫治病講究辨證論治法,主張根據患者病情發展情況決定臨床用藥。診斷正確而用藥失誤,或者隨意給藥,不僅無法達到治療目的,甚者會造成不良反應或引起藥源性疾病[4]。本文調查證明,未實施辨證論治成為本院發生中藥用藥安全事故的首位原因(33.6%),這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臨床治療上,醫師要在科學、正確診斷病情的基礎上,嚴格對癥下藥。用藥時要弄清楚藥物的適應證、非適應證、禁忌證和慎用對象等注意事項,臨床用藥還要嚴格遵守藥物規定劑量,也可以視患者病程長短、身體狀況、病情發展狀況、發病季節等具體情況適當調整藥量,以確保用藥安全。
用藥劑量要合理,即對不同病例、不同病期、不同個體(性別、年齡、合并癥等)的患者有針對性地制定劑量。長期使用同一種藥物或者用量過大很容易引發不良反應。例如杏仁和白果等常見中藥材的用量即有嚴格限定。本組病例中發生3起由于馬錢子藥量使用不當引起的不良反應事件。馬錢子有健胃、散結消腫、通絡止痛的功效,但需炮制后入藥,生食毒性很大,且每日用藥量在0.3~0.6 g,不可多用、久用。而有醫生指導患者使用此藥時給藥量過大,超過規定劑量的2倍,患者食用后出現嚴重痙攣,呼吸窘迫導致窒息,后經全力搶救才脫離危險。所以醫生在指導患者用藥時一定要嚴格把握藥量及用法,要加強對毒性較大中藥的管理,用藥時多次稱量,確保劑量符合規定,對有特殊要求的藥物要在處方上明確寫出其炮制要求及煎煮方法。告知患者要謹遵醫囑,不可私自加大藥量,更不可盲目服藥。
合理聯用中西藥可以顯著提高療效,對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促進患者體質恢復、縮短療程等有著極大的優點。反過來,一旦中西藥聯用不當就會造成很多問題,要么產生沉淀,使藥物療效降低;要么產生絡合物,不利于吸收;要么產生毒性,造成并發癥,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5]。如有機酸類中藥與中成藥不可以與磺胺類西藥聯用,否則會在腎小管內析出晶體,造成血尿、結晶尿,甚至腎功能衰竭。合理聯用中西藥也要求醫生與藥學人員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更新自身知識結構,提高業務素質,切實把好藥物調劑關。此外也要積極進行臨床藥學研究,注意藥物間的配伍禁忌與相互作用,尤其要注意中西藥聯用的配伍禁忌,防止因不合理聯用造成不良反應的發生。
許多中藥都需要經過系統的加工炮制才能降低藥物本身的毒性或者增強療效,因此中藥炮制方法的正確與否關系到藥物質量的好壞,加強炮制中藥的規范性能夠提高藥物質量,但如果炮制方法不當則會加重藥物的毒性或導致其療效減弱或喪失。因此,在炮制中藥時,一定要根據藥物的特性合理把握藥物煎煮時間,合理控制煎煮溫度,盡量將藥物的毒性降到最低。因此,這就要求我們要注重中藥炮制的規范性操作,加強對炮制過程的監管力度,及時處理炮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切實保證藥物質量[6]。此外,在規范炮制方法的基礎上也要加強對藥物煎煮的監督力度,科學地選擇煎煮方法,合理協調飲食與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以避免發生藥源性疾病,達到預期治療效果。
患者擅自用藥也是中藥不合理應用導致不良反應的一個因素,一些患者抱著“久病成醫”的思想或者憑借對醫藥的一知半解就擅自按方抓藥,不懂辨證用藥而自行治療,有的患者對驗方與偏方過于相信,有的患者則恨病服藥,往往不遵醫囑擅自加大用藥劑量,這些行為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后果。本組中即有一位不孕不育男性患者因相信偏方,一次性食用過量蜈蚣、蝎子等有毒中藥導致死亡,教訓不可謂不慘痛。此外,療程不明確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療程不明確導致患者長期服藥,很容易造成藥物毒性積累,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中藥有著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中藥臨床合理用藥能夠充分發揮藥物療效,有效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次數。合理使用中藥應遵循有效、經濟、適當、安全的原則,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科學選擇藥物,對中藥的煎煮、炮制、配伍等過程加強監督力度,全面了解飲食與用藥禁忌,合理進行中西藥的聯用,切實確保用藥安全。要加大對合理用藥的宣傳力度,確保中藥在劑量、品種、療程、聯用等環節的合理使用,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療,早日恢復健康。
[1]曾昭全.合理用藥與藥學監護[J].海峽藥學,2008,12(1):85.
[2]程廷仁.淺談合理使用中藥[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09,14(3):34.
[3]韓邁侖.中藥炮制是臨床合理用藥的前提[J].中國藥業,2008,13(7):23.
[4]徐波,趙雪梅.中藥的合理應用[J].齊魯藥事,2009,24(8):223-225.
[5]傅菊初.論中藥的合理用藥[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7(11):721-722.
[6]肖愛麗,蘭奮,甘泉,等.中藥的合理應用[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7,1(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