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衛新孫永朋王美青吳偉徐萍
實現現代農作物種業的跨越式發展,必須始終貫穿“建立機制、搭建平臺、提升能力、品牌營銷”這一主線,努力突破發展瓶頸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由于其科技含量較高,又居于農業產業鏈的頂端,成為提升農業生產力和產品競爭力的基礎,在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支撐和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十一五”期間浙江全省累計審定品種557個,種子質量合格率92.7%,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3.8個百分點,其中水稻種子合格率接近100%。如何進一步推動農作物種業持續健康發展,切實提升核心競爭力等成為當前農作物種業發展的焦點問題。
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核心競爭力亟需提升。目前,浙江種子企業普遍缺乏育種科技人才、種質資源和良繁基地,加上科研投入不足,難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研發體系,致使種業研發能力十分薄弱。據有關部門對浙江“勿忘農種業”等6家優勢種子企業的統計,2010年6家企業科研合作育種經費投入平均約占種業銷售收入的2%-3%,絕大部分小型企業甚至沒有基本的育種科研經費。而省外或國外同類種子企業的年科研經費投入約占銷售收入的5%左右,一些國際跨國公司甚至達到8%-10%。同時,科研單位的科研活動與市場需求結合不緊密、機制體制不活,缺乏開拓市場的動力,加上育種工作周期長、待遇低,優秀人才難以安心從事育種工作,難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目前全省自主育成的農作物品種中推廣面積在1萬畝以上的不足80個,10萬畝以上的僅30余個,百萬畝以上的只有“中浙優1號”等少數品種;加工出口和設施栽培的蔬菜品種大部分來自國外,花卉種苗則基本依賴進口。

產學研嚴重脫節,育繁推一體化亟需推進。當前,浙江的農業科研院校集中了絕大部分的育種科研經費、設施設備、優秀科技人才和長期積累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是育種研發工作的主要承擔者;種子企業則由于育種研發和科技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大部分企業只能從事簡單的種子生產和銷售。與此同時,科研院校和種子企業分屬不同的行業,單位屬性也不同,造成了行業間的隔閡和信息不對稱,使資源要素無法在兩者間正常流動,長期來傳統體制下形成的科研、推廣與銷售體系分離,育種科研與種子生產經營脫節的現象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改變,促進種業發展的互惠互利的良性合作利益機制仍然缺乏,不少種子企業仍滿足于“小打小鬧”,習慣于“科研單位育種、種業公司賣種”的經營模式,致使浙江種業產業總體處于低水平育種和重復引種中,造成品種同質化嚴重,企業難以做大做強,也制約著浙江農作物種業的發展和壯大。
產業化發展相對滯后,種業領軍企業亟需培育。浙江的農作物種子企業總體上仍處于低、散、小、弱的格局,缺乏真正具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和實行“育繁推”一體化經營的骨干龍頭企業;種業從業人員的競爭意識、品牌意識、服務意識不強,不少企業倉儲、加工、包裝、檢驗等配套設施不全,缺乏應有的物質技術裝備實力,遠未形成大市場、大企業、大產業的發展模式。國家農業部發證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全國有91家、浙江僅占一席;進出口企業全國有100家、浙江僅有3家。按照《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2011)要求,對于申請實行選育、生產、經營結合的企業,注冊資本須達到1億元以上,全省只有1家滿足條件;若再考慮到對固定資產的要求,目前省內還沒有1家企業能真正達到標準。
種子種苗生產基礎不穩,供應能力亟需增強。雖然經過多年的建設,浙江種業的基礎設施得到了不斷改善,但農作物種子種苗的生產供應能力與市場需求和建設現代農業要求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目前浙江的良繁基地主要以企業租用或協議租用農民土地為主,存在著土地使用權分散與良繁基地需集中連片(以利隔離和管理),農民短期租用心理與良繁基地需長期穩定(以利于建設投入和技術積累),以及種子生產成本高、自然風險大與相對收益低的矛盾,加上近年制種收益相對低,導致農作物良繁基地落實難、穩定難、管理難、改善難,制約了良繁基地的規模化、標準化、長效化發展,使得浙江種子種苗生產基礎不穩。
相關政策和法規缺位,管理體制亟需完善。首先,農作物種業經營門檻偏低,種子企業魚目混雜,經營范圍界定不清,市場監管難度大,違法成本過低,加劇了競爭秩序的惡化,不利于真正具有發展潛力和實力的種子企業的快速成長壯大。其次,種業管理體系不健全,工作經費不足,影響了種業監管和執法工作的開展。第三,浙江種子種苗管理的技術支撐體系仍不健全,尤其是品種區試審定和種子質量檢測設施裝備落后,缺乏運轉經費保障,管理技術難以到位;種子監管技術和手段落后,監管隊伍建設不到位,職能職責缺位現象突出;種質資源保護管理剛剛起步,缺失征集技術與有效的實物共享交流機制和手段。第四,對種業的扶持力度不足,對重要農作物種子也缺乏針對性的貿易促進措施,加大了本省種業“走出去”的難度,加上浙江種子市場準入門檻較低,導致外省和國外種子企業較易進入浙江種子市場,嚴重擠壓了處于關鍵成長期的浙江種子企業的發展空間。
實現浙江現代農作物種業的跨越式發展,必須始終貫穿“建立機制、搭建平臺、提升能力、品牌營銷”這一主線,努力突破發展瓶頸。具體來說:加快形成農作物育種新機制,即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創新院(校)企研發合作機制,推動市場化、產業化進程;重點搭建“兩個平臺”,即農作物育種創新平臺和成果轉化平臺,促進育種研發、轉化推廣和品牌宣傳;著力突破“三個瓶頸”,即突破資源要素、體制機制、關鍵技術的瓶頸,推動農作物種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突出提升“四個能力”,即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監管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積極整合“五個環節”,即基礎研究、品種選育、生產加工、市場營銷、技術服務的緊密結合,形成體系完整、運轉高效的現代農作物種子產業鏈。
——加大政策扶持,優化種業的發展環境。圍繞做大做強種業產業,進一步加大對農作物種業的政策扶持力度,重點在財政投入、科技創新、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企業兼并重組、經營主體培育、融資信貸、用地安排、稅費征收等方面給予更大的扶持和幫助。
——加強科技支撐,提升種業核心競爭力。依托浙江大學、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省農科院、浙江農林大學等省內外科研院校,主動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大力提高原創性知識創新和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圍繞構建區域優勢農作物種業產業科技鏈,繼續加強種業科研公共平臺建設,著力推進水稻、大小麥、大豆、油菜、大宗蔬菜等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大力創建、培育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主體和科技型企業,并規劃、建設一批省級農作物新品種中試、區域示范基地、農作物種子繁育基地和農作物種質創新園。同時,依托重大農作物種業科研項目、重點學科、科研基地,加強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建立完善高層次育種人才引進培養機制,造就一批學科帶頭人和領軍人物。
——加快體制創新,推進育繁推一體化進程。圍繞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整合全省育種科技資源,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打破行業、部門、所有制界限,加快建立農作物育種科研創新體系聯盟,組建多學科跨行業、部門的糧油、蔬菜和花卉園藝產業育種攻關協作組,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協作機制與組織模式,推動省內育種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業推廣的系統化。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農作物商業化育種的新型運行模式,以及農作物育種科技人員和科技成果進入企業的新機制,鼓勵引導科研院校的商業化育種資源通過單位轉制、兼并、人才流動、成果轉讓等途徑向企業集聚,尤其是鼓勵科研院校單位和科技人員采用技術入股或保留原有事業身份等多種形式整體進入企業或直接創辦科技型種子企業。
——加速兼并重組,培育現代種業經營主體。通過支持工商資本、私營資本,包括省內外大企業、大集團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進入農作物種業,引導種子企業之間或者種子企業與加工企業、配送企業之間進行強強聯合,推動現有種子企業兼并重組等方式,積極優化種業資源配置和種子企業布局;并在企業注冊資金、固定資產、設施設備和科技研發等方面提高市場準入門檻,為培育具有區域綜合優勢的骨干種子企業,以及有特色產品和專業化優勢的中小種子企業創造條件。
——強化監督管理,推進種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快修訂完善種業地方法規、政策體系以及農作物種子質量標準,進一步規范品種審定程序和制度,依法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制定適合浙江實際的種質資源管理辦法,建立包括信息、實物和利益共享的種質資源共享機制以及法規制度,明確資源及其信息的保密制度和交換原則、利益分配原則等,以法律手段保護農作物種質資源;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堅決查處各種違法行為,特別是對非法生產經營主體、非法生產經營行為要嚴加懲處,規范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行為,推進農作物種子管理走上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軌道,實現農作物種業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