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脛骨平臺骨折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骨折,由于近年生活方式的改變及現代交通環境的改變,脛骨平臺骨折的發生率在逐年上升,多由暴力傷造成,如車禍傷,重物撞傷等。脛骨平臺骨折如果治療不當,會導致患者脛骨內外髁骨折移位或者是脛骨平臺關節面塌陷,多數患者需要采用手術進行治療[1]。傳統治療方式多為暴露雙鋼板固定治療,雖然效果明確,但術中患者的損傷較大,術后患者恢復較慢,筆者采用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患者 24例,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48例病例均為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治療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19~67歲,平均年齡39.67±12.78歲;骨折原因為:車禍傷29例,摔傷15例,重物砸傷4例;全部48例患者均為閉合型骨折,無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其中有16例患者伴有半月板的損傷,9例患者伴有交叉韌帶損傷。根據Schatzker骨折分型,其中Ⅰ型患者2例,Ⅱ型患者4例,Ⅲ型患者20例,Ⅳ型患者18例,Ⅴ型患者4例。受傷至手術時間6h~5d,平均2d。所有患者于術前拍攝肩關節正位X光片和腋位X光片,部分嚴重患者行CT平掃或三維重建。將48例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4例,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致傷原因、骨折類型等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跟骨牽引和水腫治療,待患者的軟組織情況能耐受手術后再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
1.3.1 觀察組
觀察組24例患者均采用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均采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于患肩的膝關節內側以及外側做兩個切口,沿患者的關月板下緣將關節囊切開,充分暴露患者的關節面,首先對患者的關節面進行修整,以恢復關節面的平整,如果患者伴有脛骨平臺的骨缺損或塌陷,則需要取自體髂骨進行植骨融合,當解剖復位完成后,采用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C型臂X線機透視觀察骨折復位情況良好后,于患者脛骨平臺內側放置T型或L型的鎖定鋼板,于患者脛骨平臺外側放置高爾夫鎖定鋼板。固定情況良好后,擰入長度合適的螺釘鎖定鋼板。沖洗止血后,留置一根負壓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
1.3.2 對照組
對照組24例患者均采用傳統的暴露雙鋼板固定治療。
術后常規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3d,14d左右拆線。24~48h后拔出患者的引流管。根據患者的骨折類型、鋼板固定牢固程度、合并損傷的情況、膝關節的被動活動度來制定術后功能鍛煉的時間及強度。
根據 HSS評分標準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對患者的疼痛、功能、肌力、關節活動度和穩定性、屈曲和內外翻畸形以及是否需要支具等情況進行評分。>85分為優;70~84分為良;60~69分為可;<59分為差。按患者的優、良、可數之各計算總有效率。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采用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組患者術后均隨訪3~25個月,患者無畸形愈合、無內固定物松動、斷裂及骨折再移位發生。觀察組24例患者中,9例患者療效為優,占37.50%;8例患者療效為良,占33.33%;6例患者療效為可,占25.00%;1例患者療效為差,占4.17%;總有效率為95.83%。對照組24例患者中,7例患者療效為優,占29.17%;6例患者療效為良,占25.00%;4例患者療效為可,占 16.67%;7例患者療效為差,占29.17%;總有效率為70.83%。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脛骨平臺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治療原則是理想復位,保留脛骨平臺處的血液循環,保持骨折端的穩定,并盡早開始功能鍛煉[2]。脛骨平臺骨折的傳統手術治療方式為暴露雙鋼板固定治療。但患者術后不能進行早期的膝關節功能鍛煉;同時手術過程中創面比較大,術后患者恢復比較慢。而鎖定鋼板通過鎖螺釘與鋼板來對骨折進行加壓固定,鎖螺釘采用不同方向設計,可以根據不同的患者調整鋼板的位置,固定后骨折處復位成角穩定,適合各種類型的脛骨平臺骨折[3]。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綜上所述,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具有療效可靠、患者損傷小、術后恢復快、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陳瑜.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0):112-113.
[2]左才紅.鎖定鋼板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9(10):15-16.
[3]蔡文龍,趙強,鄧攀.鎖定加壓鋼板治療脛骨平臺骨折 38例[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1,11(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