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俊娥
貴州省畢節市人民醫院,貴州畢節 551700
糖尿病是慢性終身性疾病、病程長、病情反復、無法根治、長期藥物治療、醫療費用高、需要嚴格飲食及生活方式限制、并發癥多、致殘致死率高,導致患者生存質量下降,在一定范圍內影響了患者的精神狀態[1]。本研究主要針對糖尿病出現抑郁或焦慮現象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糖尿病中心收治的存在抑郁和焦慮的患者120例,隨機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兩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53~89歲,平均(61.5±3.6)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 11例,高中以下49例;醫療經濟來源:醫保部分報銷21例,自費31例,完全公費醫療8例。對照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54~90歲,平均(62.3±3.9)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0例,高中以下50例,醫療經濟來源:醫保部分報銷20例,自費30例,完全公費醫療1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以及醫療經濟來源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心理護理 對患者的心理護理主要集中在心理支持上,
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藥物治療的時候,配合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護理干預,如認真傾聽患者心聲,為患者做出疑問的解答,指導患者進行必要的日常活動,并對患者的生活起居提出相應的健康指導的建議,鼓勵和促進患者之間進行相互溝通以及互助,提供心理支持性護理干預治療,對患者的病情不隱瞞不擴大,避免患者的自卑心理,加強其自尊和自信感,指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以及有效控制飲食和促進運動,告知其如何處理各種人際關系,避免情緒緊張,因為患有糖尿病所帶來的相應問題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的,保證患者有一個舒適安靜的治療環境,并注意與患者溝通的語氣和時機,鼓勵患者多參加適當的社會活動,并爭取患者的家庭支持。
1.2.2 感覺護理 對患者進行音樂治療,可定期播放一些輕松歡快的歌曲、戲劇、交響樂等,這些感官刺激可作用于大腦右半球,導致內啡肽增加,產生愉悅感,從而達到緩解緊張或抑郁狀態的目的。另外,還可引導患者餐后進行適當的肌肉放松運動,或指導其做有規律的深呼吸練習,或與之進行有目的的談心,或在病房擺放其喜歡的小物品,均能有效改善精神狀態[2]。
1.2.3 角色適應護理 糖尿病患者的護理與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護理過程中要對患者介紹糖尿病的基礎知識和配合治療的要求,進行有效的運動療法以及飲食控制的重要性,出現抑郁的患者,有一部分也是因為每日的飲食控制,使得其與正常人之間存在差異,導致自卑的產生,所以在護理上,要告知患者飲食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實施飲食控制的好處,并非吃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健康飲食,糖尿病患者得知自身患病后,往往會有情緒低落的表現,想到以后將終身服藥并有一定的遺傳性,而且其預后不好,此時在護理上應幫助患者盡快適應角色。糖尿病患者病程長,住院后環境、生活習慣改變,患者不能適應,醫護人員應理解患者,接待患者要主動熱情,與患者交談時語氣溫和,盡量滿足其合理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積極為患者創造良好的住院環境[3]。
1.2.4 爭取家庭支持 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是患者有效擺脫抑郁的重要環節,如果患者家庭對患者的病情特別關心,能給予其傾訴發泄的機會,能有效避免患者壓抑內心的積怨,為患者提供一個有效的宣泄途徑,有利于緩解患者的抑郁情緒。護理上可以通過指導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協助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為患者提供一個愉快的生活環境和治療環境,有效地安慰、關懷和鼓勵患者,幫助患者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同時,護士根據患者病情和經濟承受能力與醫師協商,為患者選擇成本低廉、效果好、副作用少的治療方案,并詳細講解藥物名稱、劑量、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等,為患者緩解經濟壓力[4]。
1.2.5 人文關懷 患者入院后,護士與患者親切交談,熱忱、耐心聽取患者的訴說,對患者表現出關心和理解,耐心解釋患者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可行的治療方案、合理的食譜,嚴格控制飲食,戒煙限酒,并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但運動量不宜過大[5]。在進行人文關懷、健康教育時,護理人員不應該忽視規律運動的重要作用,應向患者及其家屬強調適當運動有利于身體和心理的健康,護士應與患者一起制訂合適的運動計劃,并鼓勵、督促其持之以恒[6]。
觀察組使用本研究中的護理干預方法,對照組則實施常規的一般護理、藥物治療護理、普通健康教育等,并在患者出院時,應用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 (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使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護理效果評價,比較兩組患者出院時SAS和SDS評分變化情況,其中,SAS和SDS均有20個項目,并且每個項目均有相應的得分,本組對于焦慮或抑郁的判定是SAS、SDS評分≥50分,得分越高,說明焦慮、抑郁的程度越重。
根據本組研究結果,觀察組治療后SAS和SD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SAS和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后SAS和SDS評分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AS和SDS評分變化(±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AS和SDS評分變化(±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觀察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SAS SDS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66.9±11.3 26.5±5.4●67.1±10.9 55.6±12.3△53.9±6.9 25.8±2.8●56.4±5.7 51.3±4.9△
糖尿病患者伴發抑郁或焦慮后,二者相互影響,加重病情,且共病后治療的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均有所提高,增加了個人和社會的負擔,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是糖尿病共病抑郁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7]。本研究觀察組針對糖尿病產生抑郁后的患者,主要通過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注重患者感覺,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在護理過程中慢慢地灌輸患者的糖尿病角色,使其慢慢接受現實,積極配合治療,并在治療過程中努力爭取患者的家庭支持,減輕患者治療的后顧之憂,而且在正整個治療過程中均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增進護患關系。
通過本組研究筆者發現,患者入院時其SAS和SDS評分均高于正常,符合抑郁和焦慮的診斷標準,而觀察組治療后SAS和SD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治療后觀察組SAS和SDS評分顯著對照組低于實施一般護理,藥物治療護理,普通健康教育等的對照組,所以筆者認為,對糖尿病焦慮和抑郁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緩解其心理壓力,提高患者自我認識,值得臨床重視。
[1]何燕,許曉麗.糖尿病合并抑郁的護理研究現狀[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107-108.
[2]劉艷平,常淑娟.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抑郁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Z):103.
[3]孫麗華,郭田秀,劉琴珍.糖尿病病人的抑郁心理調查與護理[J].家庭護士,2008,6(2):393-395.
[4]石玉蓮.糖尿病患者抑郁相關因素的分析及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0,14(36):1069-1071.
[5]胡霞香.人文護理干預模式對糖尿病后抑郁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3):154-155.
[6]楊娟,李斯儉.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狀況及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7):658-660.
[7]楊桂菊,陳艾華,魏方艷.心理干預對抑郁障礙糖尿病患者抑郁程度及生活質量影響的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9):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