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亞利/文
改革開放是上個世紀中國社會出現的一次具有歷史性變革意義的重大事件,它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對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形式與格局做出了重大的調整。市場經濟的確立,為中小企業的存在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發展,中小企業該何去何從,這是本文要分析和探討的重要內容。
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中國社會出現了具有歷史價值的一次重大變革,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確立,否定了在中國社會已經存續已久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開放至今,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除了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它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從當前的社會現狀來看,我們認為改革開放下的經濟體制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市場上流通的商品都是按照計劃生產的,不以現實的消費需求為目的,群眾只能滿足生活中的部分需求。大部分企業都是國家控制管理,其生產經營都是按照具體的計劃進行,價值規律以及供求關系對于企業發展沒有任何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是難以發展的。在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國家確立了多種所有制的經濟結構,除了國有企業繼續存在以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這是民營中小企業得以存在發展的重要條件。在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來,這項基本方針沒有動搖,國家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加寬松、更加健全的環境,來鼓勵和刺激中小企業的發展。
市場環境的開放,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去,也有越來越多國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這種市場的開放互通帶來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進一步加強。經濟全球化早已經成為時代的潮流趨勢,中國在推行改革開放以后也必然成為這個潮流中的一員。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雙重的意義,國際市場的廣闊是中國企業可以爭奪的對象,為中國經濟走向世界創造了條件。同時,這種趨勢也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挑戰,優勢的外國企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使得本土企業的生存面臨著危機,在競爭上不占優勢是我國中小企業的通病。我國在推行改革開放以后,已經處理應對了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08年美國爆發的經濟危機,在未來這樣的國際經濟局勢變動也會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變化就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市場經濟確立以后,國際貿易比重開始增加,原本的產業結構開始局部的調整,在近幾年,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第三產業是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的重要聚集地,比重的上升意味著中小企業創造的價值財富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推進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調整,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中小企業在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企業本身也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從國民生產總值來看,中小企業創造的財富價值已經占據著重要的比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最為黃金的時期,相反從社會現實我們不難看到,中小企業的發展面前正面臨著一些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以后,遵守國際貿易規則,貿易壁壘逐漸取消,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特別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由于他們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企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較為成熟的時期,無論是產品的營銷還是品牌都有著很大的優勢。相對而言,國內的這些中小企業,無論是知名度還是整個營銷模式上都相去甚遠,所以在這場競爭中中小企業并不占優勢。唯冠曾經是世界四大顯示器生產商之一,相比較于中國其他一些民營性質的中小企業,它的發展規模應該屬于大型企業。唯冠的失敗,其實也正是當前中國社會中小企業發展困境的直接體現。隨著競爭的進一步加劇,中小企業面臨的生存環境其實是令人堪憂的。
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方式共同的選擇,可持續發展最為核心的精神就是企業必須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對于生產要素、資源要科學的利用。經濟發展程度越高,推行可持續發展的效果也就越好。但是這對我國這種發展中國家而言,其實有一定的壓力。我國許多中小企業的發展,在過去對資源的消耗、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其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但是可持續發展要求從這種中高碳經濟模式轉變成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這就對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考驗。
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的重要時期,對外貿易經濟是當前我國中小企業重要的經營類型,特別是在廣東沿海以及江浙一帶,外貿企業是最為主流的企業類型。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這些外貿企業都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局面,金融震蕩使得國外市場萎縮,同時國內通貨膨脹,消費疲軟,內外兩個市場都大打折扣。在2008年底,廣東地區有近乎一半的中小企業陷入了停工的狀況,另外一些企業不得不削減企業規模,處于半開工的狀態。在產業結構轉型期,這種外向型企業始終是中小企業自身定位發展的重要選擇,但是同時也意味著,它們面臨的生存壓力會大于一些僅僅以國內市場為主流的中小企業。如何既兼顧當代中國經濟結構發展轉型的要求,同時又為中小企業的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是我們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自從2008年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爆發金融危機以后,在短時期內世界經濟的發展都陷入僵局,中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雖然做出了妥善的應對,但是金融危機的余波仍然不可避免的危及到了中小企業的發展。最為明顯的就是在危機以后,我國通貨膨脹現象一直持續,各種成本都在持續上漲,最為典型的就是由于物價上漲使得許多地方出現了用工荒,企業不得不為員工支付更多的人力成本,這樣原本已經發展艱難的企業更是雪上加霜。在金融危機以后,一些原本用工熱潮的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用工荒,人力資源回流使得中小企業在考慮市場問題的同時,不得不考慮人力資源的問題。這也是當前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另一個困境。
改革開放已經成為時代的潮流與趨勢,在未來,我們會繼續堅持這項基本方針,在改革開放經濟體制下,中小企業的發展雖然面臨著重重困難,但是其在國民經濟中占據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在未來,國家將會堅定不移地支持并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那么,從中小企業自身的角度來看,如何才能做好在新時期的發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解析。
產業結構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當前中小企業發展面臨困境的誘因。為什么將產業結構調整的重任交付到中小企業身上,是因為中小企業涉及的行業廣泛,通過個體企業結構的調整來帶動整個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這種做法并不是要犧牲中小企業的利益,而是為它們的發展贏得足夠的生存空間,因為通過中小企業來帶動產業發展,中小企業就具有一定的市場主動性,它們帶領市場格局的變化,而不是在市場結構變化以后慌忙的應對。相對于被動的應對,主動的帶領更能夠有利于中小企業在我國的長期持續發展。
中小企業難以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很大程度上由于中小企業的各種物資制約,難以將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投入到企業的自主創新上。創新是打造一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表現,沒有核心競爭力,意味著企業難以有成功的品牌戰略,沒有優勢的品牌,就難以在市場競爭中具有號召力。因此,中小企業要想打造獨特的競爭優勢,就必須重視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雖然中小企業在資金、環境等方面與大企業相比有著自身的劣勢,但是對于自主創新,小企業并不是完全沒有施展的余地。這是因為小企業的工作機構比較簡單,經營運轉的周期較短,企業的負債較少,在一些大企業中,技術創新的成本更高,因為一旦創新就意味著企業之前投入的各項生產設備、研發路線等都必須重修調整,這種巨大的轉產成本使一些大企業往往并不能輕易地進行某項技術的改革。反之,小企業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就較少,轉產成本低,能夠更加快速便捷地進行自主創新。
低碳經濟是我國當前以及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路線,我國在過去過度的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忽視了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建設工作。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中小企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必須承擔社會責任。這種責任的承擔并不是對當前發展困難的中小企業的為難,而是在這種低碳趨勢下,制定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來對其予以規制和完善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在此時中小企業不能把握住這個基本理念,即使經濟建設有了一定的成果,最終還是會被法律或者政策所否定。這是中小企業持續發展必須具備的大局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