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 張曉博
國際貿易理論的關注焦點開始轉向貿易結構和貿易流量等方面,浙江省作為我國對外貿易的大省,其貿易結構和外貿進出口量對我國國際貿易有著重要的影響。而貿易引力模型的引進,為國際貿易中進出口流量的分析提供了便捷,也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并對引力模型進行修正和完善,浙江省外貿企業為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浙江省的國際貿易研究一直是我國國際貿易學者研究的重點區域與熱點方向。由此可知,利用貿易引力模型研究浙江省貿易的進出口流量具有重要意義。
學術界對貿易引力模型的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而貿易引力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借鑒科學家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而改進的,貿易引力模型的基本結論是,貿易合作伙伴之間的單邊貿易流量與貿易國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關系,而與貿易國之間的廣義距離成本反比。一般這個思想可用數學公式來表示,即
其中Mij表示貿易國i出口到貿易國j的貿易總額,GDPi和GDPj分別表示貿易國i與j的經濟發展水平,用本國的GDP總量表示,Lij是貿易國i與j之間的廣義距離。
引力模型應用于國際貿易問題的研究應追溯到廷伯根(1962)與普候能(1963)的研究,其中廷伯根(1962)將貿易引力模型應用于雙邊貿易流量統計,它的主要思想是一國對另一國的貿易出口流量值主要由貿易國的GDP和貿易國之間的港口距離決定。此外,廷伯根還考慮到了貿易時的地理距離,并將引力模型表示對數化。[1]普候能主要采用歐洲貿易國的截面數據進行實證,他與廷伯根研究的最大不同點在于序列的不同。[2]國外也有很多學者曾在不同理論基礎上對引力模型進行推導,如安德孫(1979)從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得到最簡化的支出形式貿易引力模型;[3]而博格斯(1985)則從一般均衡的視角對貿易引力模型進行推導,并提出了將價格變量引入模型從而減少估計誤差。[4]
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展開了貿易引力模型的討論。石永慧、段超(2009)結合中國貿易現狀,采用GDP、空間距離、WTO合作制度虛擬變量和本土面積等變量建立中國雙邊貿易引力模型,并采用2007年的截面數據進行實證,結果發現這些變量對我國雙邊貿易的發展都有顯著影響,并認為我國對貿易國的技術依存度較高,因此,必須充分利用本土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改良貿易整體結構。[5]范愛軍、李菲菲(2011)應用加入虛擬變量的貿易引力模型檢驗了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山東省對外貿易流量的的影響,該分析采用的數據是2004年至2008年年度數據,研究發現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山東省對外貿易流量的發展影響并不顯著,這也從側面表明山東省沒有良好利用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帶來的有利于貿易合作的條件。[6]
從國內外學者關于貿易引力模型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對貿易引力模型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安德孫的貿易引力模型為基礎展開研究的。而國外學者更注重的是貿易引力模型的推導,很多學者都從最簡單的安德孫貿易引力模型著手,并根據一定理論基礎引進新指標,對安德孫貿易引力模型進行適當地處理,解決原模型在解釋某些問題時遇到的障礙。而國內學者對貿易引力模型的研究大多數是放在貿易引力模型的應用上,其中實證分析就是典型的研究方法。由于貿易引力模型及其改進后的模型都適用于國家之間或地區之間的單邊貿易或雙邊貿易,而貿易引力模型最終要解決的是貿易流量問題,因此,國內學者曾對我國及國內不同地區的貿易流量進行實證檢驗,并得出各自的結論。但畢竟不同貿易引力模型是基于不同的視角而展開分析的,因此國內學者基于同種模型對不同地區的分析結果可能迥然不同,而給予不同模型對同一地區貿易流量的實證分析結果也可能不盡相同,因此,應用合適的理論、選擇恰當的方法對貿易引力模型進行分析或實證,是學術界爭議的一個熱門話題。
根據安德孫(1979)的研究,假定貿易份額保持不變,貿易國之間的產品都不同,而且國內偏好和效用都相同,并排除物流成本和稅收制度,于是簡單的貿易引力模型可表示如下:
模型(2)的默認條件是其他貿易國對本國的產品支出份額是相等的,因此模型(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收入彈性。考慮貿易國之間的貿易份額,設Uij表示貿易國i與j之間的貿易產品效用函數,r表示一個國家對貿易產品的支出占整個貿易體系中產品總支出的份額,于是模型(2)可轉變為引入貿易支出份額的貿易引力模型。沿用模型(2)的指標,引進變量Uij和r,又設貿易國之間的空間距離是港口距離dij的函數f(dij),于是可將其轉變為:
從模型(3)可以看出,安德孫在建模時充分考慮到貿易國在收支上的局部均衡。但由于該模型只從理論上對貿易國雙方之間的各種影響條件進行引入,不能很好地解釋引入各變量對貿易流量的影響程度,或者說進入的變量對貿易流量的彈性無法直接獲得,甚至依賴于其他變量,于是我們有必要對模型(3)進行適當地修正或簡化。為了解決安德孫模型的局部性均衡問題,可以將預算約束的概念引入得到效用最大化模型。以多邊貿易摩擦為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并假設貿易市場中各貿易國都是理性的,于是可得到市場出清基礎上的國貿易效用最大化引力模型。為簡化分析,設貿易國之間的摩擦因素由各國的貿易產品價格決定,于是得到最終的貿易引力模型為:
其中YW代表世界總產出,μij代表貿易摩擦因素,pi和pj表示價格水平。根據模型(4),可以對其進行對數變換,得到反映貿易流量的計量模型,保證各變量的系數就是貿易流量對它的彈性,達到分析的目的。當然,若進一步考慮進出口國家的供給和需求,對這些因素進行具體量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型的精確度,但本文為簡化分析,不考慮這些內生變量對模型的影響。
貿易引力模型是研究浙江省進出口流量的主要定量分析方法。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對外貿易有了顯著的增加,尤其是浙江省這樣的進出口貿易大省。下面應用貿易引力模型對浙江省進出口貿易流量進行實證分析。
首先,對本文所用的指標進行說明。(1)浙江省與貿易國之間的進出口流量是浙江省外貿的一個反映,即浙江省對各貿易國進出口總額的反映,因此本文用浙江省進出口貿易總額來表示浙江省貿易與貿易國之間的流量指標Mi;(2)從初始貿易引力模型(1)可以看出,貿易流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貿易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總量,因此本文選取浙江省GDP和貿易國的GDP分別作為浙江省和貿易國的經濟總量指標,分別用ZG和Gi表示;(3)從模型(4)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價格水平和貿易國的價格水平是雙邊貿易進出口流量的摩擦因素,它直接影響雙邊貿易的正常進行,可能對貿易流量有負面影響,本文選取浙江省價格指數ZP和貿易國價格指數Pi表示浙江省和貿易國的價格水平;(4)同樣在模型(1)中反映了兩地區之間的空間距離與貿易流量成反比,本文選取浙江省與貿易國的空間距離Li(為簡便起見,以浙江省省會到貿易國首都的距離表示)來表示距離指標;(5)考慮到亞太經合組織對雙邊貿易的影響,設置虛擬變量D作為貿易政策的虛擬變量,于是計量模型可寫為:
基于數據的易得性,本文選擇2010年浙江省與 20個主要貿易合作國家的截面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其中浙江省與貿易國的貿易數據及貿易國的GDP、價格水平等數據來源于OECD數據庫,浙江省價格指數和GDP來源于浙江省統計年鑒,浙江省到貿易國的空間距離采用Google Earth軟件得到。用Eviews軟件進行估計,得到結果見表1。
表1 浙江省與貿易國貿易進出口流量引力模型計量檢驗結果
從表1結果可以看出,ZG*G的系數值為0.53,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這表明浙江省與貿易國交叉項指標對浙江省雙邊貿易進出口流量有顯著影響,也就是說,兩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對貿易進出口流量具有決定作用。而系數0.53表明浙江省貿易進出口流量對地區經濟水平的彈性為0.53,即浙江省與貿易國的整體經濟水平每變動1個百分點,將會使浙江省貿易進出口流量同向變動0.53個百分點。大量的研究表明,貿易進出口流量與貿易國的經濟水平之間具有互動關系,即貿易進出口流量的提高促進貿易國經濟水平的提高,而貿易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反過來又會促進兩國貿易進出口流量的增加。
從基本的貿易引力模型可知,貿易國之間的摩擦因素是阻礙貿易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從模型(4)可知貿易國的價格水平可以反映摩擦因素指標,它對貿易流量具有負面效應。從實證結果可以看出,ZP*P的系數值為-0.12,從一定層面上支持了模型(4)的思想。但是該系數的t統計量只有-0.72,通不過顯著性檢驗,這說明即使ZP*P指標對浙江省貿易進出口流量具有負面效應,但這種影響并不顯著。原因可能是當今貿易發展的趨勢越來越趨于經濟總量上的貿易和技術上的貿易,而國內的價格水平對貿易進出口流量的負面效應可能已經很小,或者說是經濟水平或技術水平的提高緩和了原有的貿易摩擦。
從變量L的系數可以看出,浙江省貿易進出口流量與地區之間的空間距離正負相關。而且該系數通過5%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說明這種負相關性是非常顯著的。由于模型(5)是原有變量基礎上取對數得到的,因此化為原變量之間的關系可得到浙江省貿易進出口流量與地區間距離的反比關系,這也從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模型(1),即原始貿易引力模型的假說。
虛擬變量D的系數符號為正,且通過1%顯著性水平下的檢驗,說明亞太經合組織的建立對浙江省貿易進出口流量有顯著的正向推動作用。這也說明亞太經合組織的建立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浙江省對外貿易的發展。
本文從貿易引力模型的理論入手對浙江省的貿易進出口流量進行分析,結果表明:(1)浙江省與貿易國之間的整體經濟水平對浙江省貿易進出口流量有顯著的影響;(2)普通貿易引力模型中的貿易摩擦因素對貿易流量的影響已逐步減弱,貿易合作伙伴之間可能更注重合作關系而對貿易摩擦盡力解決;(3)浙江省貿易進出口流量與貿易地區間的空間距離成一定的反向變動關系;(4)亞太經合組織的建立明顯帶動了浙江省對外貿易的發展。
[1]Tinbergen,J.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2.
[2]Poyhonen,P. A Tentative Model of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 Weltwirtschaf tliche Archiv,Band 90, 1963,Heft,93-99.
[3]Anderson, J.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 Equ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9,69(1):106-116.
[4]Bergstrand,J. The Generalized Gravity Equa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5,71(2):143-153.
[5]石永慧,段超.基于貿易引力模型的中國進出口貿易流量分析——以2007年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09(21).
[6]范愛軍,李菲菲.山東省對東盟貿易流量研究[J].東岳論叢,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