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 辛士超 鄧德勝
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農業,而農業的重點在農產品。湖南省農產品品種豐富,但經濟效益較低,隨著市場供需多樣化,買方市場的形成,湖南農產品“賣難”等現象仍不斷涌現。當前一些學者在農產品加工貿易、流通以及品牌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單方面的策略建議。從市場導向角度,兼顧客戶需求及提高自身競爭力的研究有待深入。市場導向研究是以顧客需求為出發點,通過發揮自身能力,致力于降低成本,整合跨部門的努力來推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實現最終目標[1]。鑒于本領域的研究狀況,擬針對湖南農產品結構調整及開發利用問題,從市場導向的角度展開進一步探討。
通過采用抽樣調查法對以長株潭、岳陽、懷化、永州等代表的湖南各個地區進行考察及數據收集發現,湖南省農業資源豐富,主要農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農村經濟也連年增長,但數量矛盾解決后的質量、結構矛盾及由此導致的供需結構失衡等問題逐步呈現[2]。
湖南農村經濟總量規模較大,主要農產品中,稻谷、油料、茶葉、水果產量均很大,其中稻谷為首,近十年來產量基本穩定,其他幾種農產品產量也呈逐年增加趨勢(見表1)。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稻谷生產國,而湖南稻谷產量全國第一。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資料顯示,2009年世界稻谷生產總量為67200萬噸,同年中國稻谷產量19500萬噸,湖南產量2775萬噸,分別占世界生產總量的29%和4%。湖南是我國五個油菜籽產量過百萬噸的大省之一,2009/2010年度的菜籽產量為91.3萬噸。2009年湖南茶葉9.85萬噸,產量居全國第六位,產值達20多億元,年出口茶葉2.5萬噸,年創匯4962萬美元,居全國第二位。另外,生豬、家禽、烤煙等也是湖南傳統產品,產量占全國很大比重。棉花、油茶、辣椒、花卉、湘蓮、香芋、獼猴桃等均具湖南特色,發展前景廣闊。
湖南省農產品品種多樣,結構仍以傳統形式為主。第一,結構趨同性明顯。農產品區域布局及專業分工不夠合理,品種相似、質量不高,在市場的調節下價格不穩定。第二,品質結構不合理。湖南農產品處于低層次市場過剩狀態,農產品加工程度為45%左右,遠小于發達國家80%的標準。如常德作為國內最大淡水珍珠生產基地,其產品只有5%~10%能達到首飾加工要求,大量低質品導致產業潛在經濟價值未能實現。第三,加工及流通結構單一。湖南農民在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獲益較少,單一的流通渠道導致買難、賣難等問題。如湖南生豬出欄數量居全國第二,而生豬加工轉化率僅1%,遠低于全國5%的平均水平。第四,農產品進出口結構不合理。出口多以初級產品為主,沒有形成有競爭力的價格;水稻產量連年居全國第一,但出口大米卻不到產量的1/10。
表1 湖南主要農產品產量(單位:萬噸)
農產品市場狀況主要表現在消費需求上,湖南農產品的供需狀況主要表現為:第一,消費者從量到質的需求轉換。據省統計局測算,在100多種農副產品中,供過于求的低級農產品占60%以上,城市居民對目前生產技術條件下的初級農產品需求趨于飽和,客觀上要求農業生產在區域布局的基礎上開展高質、綠色、特色的專業經營,品牌建設亟待加強。第二,農民有效需求的增長要求擴大農產品出口。農產品價格不穩及走低導致農民收入增幅低,直接制約有效需求的增加,“十二五”規劃及“三農”政策要求湖南農業發展必須走國際化路線,擴大農產品出口,提高綜合效益。第三,市場機制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愈發明顯,農產品生產方式亟需調整。湖南農產品仍以初級為主,加工和流通環節薄弱,隨著產銷格局的變化,湖南農民在調整現有產品經營方式上不夠靈活。
隨著農產品市場不斷變化,產品質量、效益矛盾以及結構失調現象嚴重。主要原因是:第一,市場營銷觀念淡薄、信息不靈。農民市場經濟意識不夠,傳統生產方式使之缺乏整體循環經營觀念。湖南省多數鄉鎮未建信息網絡,農民對國內外市場供求及價格信息知之甚少,難以及時進行分析預測,盲目性生產必然造成產銷脫節等問題。第二,產業結構不合理。目前農產品“賣難”實質上是一種結構性、區域性及暫時性的過剩,是農產品結構調整步伐跟不上消費結構變化的表現。湖南農業結構選擇存在趨同性、盲目性,政府的指導也不夠全面。在長期計劃經濟影響下,農產品沒有創新,品種結構單一,名優產品少。第三,加工滯后,轉化增值率低。湖南農產品加工值只占農業總產值的30%左右,轉化落后表現為: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沒有形成支撐農產品加工業的大企業、集團;農產品加工大多處于低水平狀態,加工比例小、設備差、檔次低;政策上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扶持不夠,靠單個企業的力量往往難以打開市場[3]。
從市場視角展開對農產品結構調整的研究即是以顧客需求為出發點,結合湖南農業資源優勢及農產品結構現狀,通過發揮本土農業經營的自身能力,致力于整合農業產業鏈資源,依靠相關主體共同努力來實現農產品結構優化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科學合理的生產結構是獲得比較優勢進而獲得競爭優勢的根本保證,湖南農產品結構要進行長期的、動態的戰略調整,優化區域布局:第一,統一布局規劃。湖南要重點建設六大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1)食品工業產業集群(以糧、油、豬、菜、魚、果、茶為主);(2)牛、草、奶、肉加工產業集群;(3)生物制藥和生物化工產業集群;(4)煙草工業集群;(5)棉麻絲等纖維紡織服飾產業集群;(6)林紙等綠色材料產業集群。在區域布局,重點規劃好環洞庭湖地區、長株潭地區、湘中南地區、湘西地區等主要發展區域。第二,發展重點。一是結合自主創新與現代高新技術,從稻谷、油茶等優勢農產品入手,重點研發一批精深加工產品。二是重點建設專業化、規?;霓r產品加工基地,提升優勢區域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優先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農產品。三是重點培育龍頭企業,提升農產品加工產能,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發展,培育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形成大品牌、大企業的農產品流通新格局[4]。
政府要發揮引導、協調、扶持、服務功能,為農產品結構優化提供有效政策環境。各級政府要在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及把握市場供求的前提下,通過宏觀調控引導農戶生產;同時要建立完善投融資機制,發揮金融部門的投資主渠道作用,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投入;另外,通過信息化建設構建湖南農產品產業鏈信息平臺,為經營者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增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主動性和預見性[5]。中農傳媒特色湖南項目作為目前中國第一家數字網上農博會,是湖南最大的特產銷售電子商務貿易平臺?!稗r商通”作為2010信息化與現代農業博覽會亮點之一,有效地整合了農產品供產銷系統中的資金、銷售、庫存和配送等各方面信息(見圖1)。
圖1 “農商通”信息服務系統
農產品調整戰略實施必須要有相應的人力資源支持,要從根本上解決湖南農產品階段性、結構性相對過剩的問題,關鍵要提高經營者素質,實現向現代營銷理念轉變:一是從傳統農業意識向市場農業意識轉變,著眼于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市場適銷率和利潤率。二是由計劃農業經營向市場農業經營轉變,通過學習培訓提高專業技能,自主經營并依靠市場調節來實現農產品產銷良性循環。三是由數量農業向效益農業轉變,使經營者在追求高產量的同時,學習企業經營模式,走高質量、集約化、可持續發展之路。
目前,國際經濟運行大勢是以品牌實力分割世界資源。隨著農產品市場態勢和競爭格局的轉變,湖南農業要改變效益偏低的現狀,成為強質高效的產業,就要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一是要創新農產品品牌。開發綠色農林牧業產品,打造綠色保健品牌,通過開發農村旅游業,地區特色觀光點來打造原生態系列品牌。二是要整合農產品品牌[6]。加強區域品牌建設,協調政、企、協會三方主體作用,加強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的開發和保護。通過在分銷網絡中提供迅捷和優質的服務,提升品牌形象和競爭力。
湖南農產品潛在市場巨大,而由于市場導向度不夠、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原因直接導致“賣難”等問題。要解決現存問題,提高農業經營收益,關鍵是要在市場導向下進行科學有效的農產品結構調整。首先,要從建設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和重點發展的角度進行科學規劃和布局;其次,要從法規、金融及信息平臺建設等方面加強農業政策扶持;再次,培養農業經營者的現代經營理念,提高專業技能;最后,在開發特色農產品的同時開發綠色品牌,創新品牌并促進區域品牌建設,提高綜合競爭力。
研究探討是在考察湖南農業現狀基礎上從市場角度進行展開的,結論對農產品產業鏈中布局規劃及農業政策的制定實施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研究中數據有限,定量分析有待進一步延伸;根據農產品品種多樣的特點,后續研究需對特定農產品的生產經營模式進行特定分析;在農產品結構調整過程中,單純的市場調節是不夠的,某種程度上,機制的作用要大于市場的調節,所以,有關從政策和機制角度對湖南農產品結構進行調整有待后續研究。
[1]趙永彬,龔毅,陳龍波.市場導向的本質性要求是什么[J].企業活力,2006(12).
[2]李朝暉.湖南農產品商品率低下的原因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23(3).
[3]辛士超,鄭貴軍.湖南省農村剩余農產品的形成原因分析[J].企業家天地,2010(08).
[4]周健強.農業信息化與新農村建設[J].現代農業科技,2011(06).
[5]方威,鄧德勝.湖南農產品出口現狀及對策探析[J].中國市場,2008(19).
[6]周宇飛,周發明,劉浩.基于企業集群的湖南農產品品牌經營策略[J].當代經濟,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