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電力公司財務資產部 陳虹
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在1900年的世界數學大會上提出了有名的23個數學難題,它們整整的指引了一個世紀的數學研究方向。會計學的發展始終面臨著高度的不確定性,為使會計學研究能更穩定和有效地推進,復旦大學張文賢教授組織全國著名會計學專家學者編著了《21世紀會計學的100個難題》,以期為會計學的研究指明方向,在這100個問題中,有關公允價值的研究赫然在目。在2006年和2007年“公允價值計量”連續入選為美國“財務報告十大挑戰”之列,足見對公允價值計量的研究是一個世界性的財務難題。
公允價值計量起源于歐洲,發展于美國,特別是近50年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和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對公允價值的研究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時候,美國迎來了歷史上最為嚴重的通貨膨脹,于是責難歷史成本的聲音紛沓而至,因此,眾多學者主張引入一種新的計量屬性——歷史成本。1990年9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時任主席查德·C·布雷登在參議院銀行、住宅及都市事務委員會作證時指出,歷史成本財務報告對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于事無補,并首次提出了應當以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然而在2005年之前,公允價值在中國的研究卻相當匱乏,葛家澍(1996)發文表示:未來公允價值計量必將與歷史成本平分秋色。我國正式關于公允價值的研究始于黃世忠(1997)發表《公允價值會計:面向21世紀的計量模式》一文。在這一階段的主要研究學者有:葛家澍(1996)、黃世忠(1997)、謝德仁(1997)、張為國和趙宇龍(2000)、盧永華和楊曉軍(2000)、裘宗舜(2001)、黃學敏(2004)、謝詩芬(2004)等。
從公允價值的定義演變來看,其發展的內涵和趨勢可以從計量對象、交易主體、時態、市場、價格和對會計要素本質的反映程度進行歸納,具體如表1所示。
目前,對公允價值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其一,基礎研究,主要圍繞著公允價值的定義、基本特征、計量層級以及與其他計量屬性的關系的規范性研究;其二,基于金融危機為背景的公允價值研究,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國內外學者對公允價值計量的研究產生了大量成果;其三,基于產權視角的公允價值研究,隨著我國對產權保護的重視不斷加深,有關產權保護的法律亦不斷完善,不少學者在該領域也得到不少成果;其四,其他主要有研究公允價值與高管薪酬、利用博弈論的方法研究公允價值計量選擇問題等更多樣化的主題。

表1 公允價值發展的內涵與趨勢
目前,關于公允價值的定義主要有兩類,其中IASB(2009年征求意見稿)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計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場參與者之間出售資產可以獲得或轉移負債將會支付的價格(脫手價格);而FASB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公允價值是指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或轉讓負債支付的價格。可以看出兩個準則制定機構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比較一致,只是在措辭上略有差異。我國新會計準則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還停留在IAS32號的基礎上,與當前的定義就較多差異,比如:沒有明確計量日期,沒有說明交易是否有序,沒有準確提出計量的目標。
葛家澍(2007)指出公允價值具有四大特點:(1)面向市場,即公允價值以市場而不是特定主體為計量基礎;(2)確定承諾,指以基于確定承諾的假想交易(hypothetical transaction)為對象,因為此時并無實在的交易;(3)動態性,指計量日不是交易日,而是確定承諾日和清算交割期以前的每個報告日;(4)估計性,指公允價值是參照市場的估計價格,并且公允價值的計量基礎有三個層級。
而支曉強和童盼(2010)則是從邏輯基礎和價值基礎兩個角度對公允價值進行界定。所謂邏輯基礎是指從誰的角度來判斷公允價值,包括市場基礎(market-based)和主體基礎(entitybased);價值基礎則指根據什么樣的估價規則來確定公允價值,包括買入價格(entry-price)、脫手價格(exit-price)和在用價值(value-in-use)。在文中他們指出公允價值的市場基礎有以下四個表現:(1)公允價值不依賴于報告主體是否進入交易;(2)公允價值不依賴于報告主體的獨特信息;(3)公允價值不依賴于報告主體使用產的意圖;(4)公允價值并不排斥“在用”( in-use),可以看出這四個特點與葛家澍(2007)總結的公允價值四大特點有很多相似之處?;谥黧w基礎界定公允價值存在外部難于驗證的私有信息的巨大缺陷,而市場基礎的公允價值相對具有可驗證性;加之脫手價格體現了市場參與者對與資產有關的未來現金流入和與負債有關的未來現金流出的當前預期,這與資產和負債的定義相一致,因此這一選擇是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踐經驗驗證得出的。
2007年發生的次貸危機,逐漸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金融界為推卸自身的責任,于2008年,以美國金融機構為代表的一派向公允價值會計發起了攻擊,他們指出是公允價值造成了此次危機,并且要求美國停止對金融工具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在強大的壓力下,美國國會通過《緊急經濟穩定法案》,要求SEC查清金融危機的根源,以決定是否停止使用公允價值。SEC在2008年底發布了調查結果《Study on Mark-to-Market Accounting》,認為不應該停止使用公允價值,他們將會計比作“報信人”,而公允價值會計不過是告訴大眾銀行持有的資產當前值多少,這是一個很相關和透明的信息,如果停止使用公允價值會計,無異于射殺“報信人”,使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透明度失去信心。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外一大批學者對公允價值展開了研究。
葛家澍(2009)撰文表示贊成SEC觀點,指出金融危機的根源是糟糕的貸款決策、不恰當的風險管理、監管機制的缺失,他在文中區分了公允價值計量和公允價值會計,從財務會計的本質出發,肯定了公允價值計量的有用性,主張采用以歷史成本為主的混合會計模式。同時指出,凡是初始確認后毋須后續確認的計量屬性,如:歷史成本,在財務報表內確認比較恰當;而需要后續確認的計量屬性,如:現行成本、現行價格(指入賬價格)、公允價值(指現行脫手價格)等都以在表外的“財務報告”中披露更為恰當。
而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研究公允價值,大家提得更多的是順周期效應。阿蘭和卡理蒂(Allen & Carletti,2008)認為盯市(marketto-market)會計具有潛在的傳染效應,并可能引發順周期效應。沃利森(Wallison,2008)明確指出,公允價值會計不僅在經濟蕭條時造成資產價格的非理性下跌,而且在經濟繁榮時制造資產泡沫,具有鮮明的順周期效應特征。馬斯拉特(Matherat,2008)也論證了公允價值會計在經濟繁榮和經濟蕭條時期對宏觀經濟波動性的影響。但勞克斯和盧茲(Laux & Leuz,2009)則聲稱,最近關于公允價值的爭論,許多觀點是經不起未來檢驗的,亟需對公允價值會計進行更多的經濟分析。
我國學者黃世忠(2009)深入分析了公允價值順周期效應的傳導機制,認為存在3種傳導機制,分別為資本監管傳導機制(通過資本充足率)、風險管理傳導機制(通過VaR、LTV)和心理反應傳導機制(表現為羊群效應)。面對諸多學者的激烈爭論,于永生(2009)指出此次公允價值爭論的實質在于金融工具是否應該按公允價值計量。至于順周期效應,他認為其根源是財務報告與金融資本監管政策的關聯性和次貸產品的復雜性,而非公允價值本身。由于金融資產或負債具有動態性,并且對金融機構財務報告的高透明性要求,公允價值正好可以滿足這些要求,因而,他認為金融工具全部按公允價值計量是提高金融機構財務報告透明度,改革當前金融工具財務報告問題的最有效途徑。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權利法案”的不斷完善,產權保護體系不斷完善,然而處于產權保護微觀層面的會計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一批學者對此進行了相關分析和解釋。
曹越和伍中信(2009)以及張榮武和伍中信(2010)都從產權視角對公允價值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在產權的世界里,會計的本質是受托責任;會計目標是認定(確認、計量和記錄)和解除受托責任(報告);會計職能是界定產權和保護產權。而產權界定和保護都需要會計提供基礎性的“真實公允”的會計信息。因此他們贊成以公允價值為主導,并且構建了公允價值與產權會計的對接模型,以便促使會計由“成本觀”向“價值觀”的轉變。
除了上述領域的研究,還有很多學者從其他角度進行了大量研究。比如朱丹、劉星和李世新(2010)從經濟分析視角回答“公允價值是否確實能夠更好的反映出公司所處的潛在經濟狀況?是否確實是一種決策有用的計量屬性?”他們從信息觀和計量觀兩個角度展開分析,結果表明在兩個角度下都支持公允價值的決策有用性。
2007年,我國頒布新會計準則,然而119家房地產上市公司僅有2家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劉斌、熊運蓮(2010)以理性和有限理性為線索,利用規范分析和進化博弈的復制動態方法,對此現象進行了理論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的會計政策選擇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存在著明顯的趨同效應。
另外,徐經長、曾雪云(2010)以2007、2008年持有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考察了公允價值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與高管薪酬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A股上市公司存在著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重獎輕罰”的現象。即公允價值收益與高管薪酬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公允價值損失對高管薪酬無顯著影響。與此相似的是,鄒海峰、辛清泉和張金若(2010)同樣以2007、2008年受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影響的公司作為樣本,對公允價值對高管薪酬的影響進行研究。不同的是他們研究發現非金融行業上市公司總經理、董事長不需要為短期投資性資產(或負債)的損益承擔責任,其貨幣薪酬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間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財務總監負責企業資金運作,其貨幣薪酬與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間顯著正相關。進一步的證據發現,財務總監貨幣薪酬與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間的敏感性要小于與正常經營活動營業利潤間的相關性。
通過整理關于公允價值的相關研究前沿,不難看出國內外學者都有豐富的研究成果,然而作為一個國際性的財務難題,縱觀現有研究,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本文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規范研究較多且研究面窄,主要討論公允價值的定義、基本特征、與其他計量屬性的關系、理論基礎和計量層級等問題,而針對其執行后的經濟結果的研究較少。
(2)研究沒有系統性,多是對國外研究的復制。鮮有結合中國經濟背景和市場特征進行深入分析的。
(3)實證研究缺乏,說服力不足。主要是由于2007年才開始實行新準則,目前可得數據僅有2007、2008、2009三年數據。

[1]張文賢等.21世紀會計學的100個難題[M].立信會計出版社,2010.
[2]路曉燕.公允價值會計——基本理論分析與我國的初步實證證據[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3]葛家澍.關于在財務會計中采用公允價值的探討[J].會計研究,2007(11).
[4]葛家澍.關于公允價值會計的研究——面向財務會計的本質特征[J].會計研究,2009(5).
[5]支曉強,童盼.公允價值計量的邏輯基礎和價值基礎[J].會計研究,2010(1).
[6]陳旭東,逯東.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會計:源起、爭論與思考[J].會計研究,2009(10).
[7]于永生.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公允價值會計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2009(9).
[8]周明春,劉西紅.金融危機引發的對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9(9).
[9]王守海,孫文剛,李云.公允價值會計和金融穩定研究——金融危機分析視角[J].會計研究,2009(10).
[10]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及其應對策略[J].會計研究,2009(11).
[11]曹越,伍中信.產權保護、公允價值與會計改革[J].會計研究,2009(2).
[12]張榮武,伍中信.產權保護、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J].會計研究,2010(1).
[13]劉斌,熊運蓮.公允價值會計政策選擇的進化博弈分析[J].科研管理,2010(2).
[14]朱丹,劉星,李世新.公允價值的決策有用性:從經濟分析視角的思考[J].會計研究,2010(6).
[15]徐經長,曾雪云.公允價值計量與管理層薪酬契約[J].會計研究,2010(3).
[16]鄒海峰,辛清泉,張金若.公允價值計量與高管薪酬契約[J].經濟科學,2010(5).
[17]張為國,趙宇龍.會計計量、公允價值與現值——FASB第7輯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概覽[J].會計研究,2000(5).
[18]盧永華,楊曉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研究[J].會計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