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 麥迪娜·依布拉音
新疆作為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區,能源資源的戰略基地,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已成為我國西進中亞的主要橋頭堡和加強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前沿,2010年以來中亞各國經濟逐步擺脫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步入復蘇軌道,對外貿易快速回升,基本恢復到了危機前的水平。2011年、2012年中國—亞歐博覽會的在烏魯木齊的成功舉辦,更好地發揮了新疆作為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樞紐作用。上海合作組織自2001年成立以來,成員國從貿易投資便利化起步,大力推進了海關、商品檢驗檢疫、電子商務、投資促進、交通運輸、通訊及人力資源培訓等領域的合作,截至2011年底上海合作組織六個成員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達46509億美元,同比增長25.1 %倍。

表1 新疆與中亞五國貿易額 (單位:萬美元)

圖1 2004~2011年新疆與中亞五國貿易額
近年來,新疆與中亞五國經貿合作不斷深化,貿易額不斷上升,新疆對中亞各國的進出口總額占到中國對中亞各國進出口總額的70%以上,其中,新疆與哈薩克斯坦的貿易額占新疆對外貿易總額的70% 以上,邊境貿易額占總貿易額70%左右,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貿易額陡然下降,2010年以來中亞各國經濟逐步擺脫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步入復蘇軌道,對外貿易快速回升,基本恢復到了危機前的水平。2011年新疆與中亞五國貿易額達169.84億美元,創歷史最高,其中新疆對中亞出口124.93億美元,自中亞五國進口44.91億美元。 2011年新疆對中亞五國的貿易額占新疆對外貿易額的75%,中亞五國已成為新疆最主要的貿易伙伴,新疆與中亞貿易正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近年來,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的大力推動下,區域內貿易與投資便利化進程加快,貿易環境也得到了改善,但是歷史形成的貿易秩序紊亂、制度不規范、實際操作中不符合國際規則的做法普遍存在于貿易各環節,使得新疆與中亞國家的貿易無法快速與國際接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處于經濟轉軌時期的中亞各國缺乏與市場經濟體制和國際規范相一致的相關政策法規,現有的經貿政策變動頻繁無法預見。以新疆在中亞第一大貿易伙伴哈薩克斯坦為例,哈薩克斯坦進口關稅稅率通常每年調整一次,2008年哈薩克斯坦政府突然減少放貸規模導致哈國進口商支付能力大大下降,使得新疆外貿出口受此影響大幅下降。哈薩克斯坦政府于2009年11月對2008年6月的《關于對進出口商品實行許可制》決議進行了補充和修訂,新決議自2010年1月起開始生效。2011年在2010年 4000美元/車的關稅基礎上又增收1500美元左右。農產品關稅調整幅度最大,以番茄為例,2010年還是400美元/噸,2011年高達600美元/噸。
我國現行的邊境貿易政策主要是針對邊境小額貿易、邊民互市貿易,邊境貿易政策變動頻繁,一般1~3年內就調整一次,優惠政策有“短期化傾向”,如邊境貿易進口稅收減半政策是邊境貿易各項優惠政策的主要內容之一,國家不斷調整邊境貿易進口稅收范圍和減少優惠幅度,先后取消了鋼材、成品油、非合金鋁錠、精礦、銅材、鋅等邊貿進口關稅增值稅減半計征優惠政策。邊境貿易政策頻繁調整,缺乏連續性、穩定性和可預見性,導致邊貿企業注重眼前利益的短期行為,影響了邊境貿易的長遠發展。
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在關稅減讓和非關稅壁壘的撤銷方面與我國相比存在著明顯的滯后性,高關稅、非關稅壁壘相當普遍而且主要是針對中國等國家。以哈薩克斯坦為例,其對從我國進口的大宗商品如紡織品、服裝、鞋等進口稅率均在10%以上,而且征稅方法不規范,總使企業納稅的金額高于預期。另外,哈薩克斯坦已對本國有色金屬和廢鋼材的出口提高了5%~10%的出口關稅,并實行嚴格的許可證管理,大幅度提高出口成本價,無形中增大了我國邊境貿易的成本。自2005年以來,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對我國過境貨物提高過境費或關稅,吉爾吉斯斯坦對水果、蔬菜等食品及谷物等農業加工產品進口稅率達15%~20%,處于其國際關稅高峰。2009年11月俄白哈關稅同盟簽署《海關法典》的協定,2010年7月6日全員運行, 最直接的表現是哈國平均關稅水平由6.2%提高至10.6%。2011年7月21日俄白哈關稅同盟委員會還通過了對包括我國在內的部分進口商品征收保護性關稅的決定。
我國與中亞國家海關在海關程序、監管環境,包括海關印章標識還缺乏相互承認和認可,中亞各國使用其統一格式的海關報關單證,而我國則使用自己本國報關單證,雙方缺乏協調造成工作重復、通關效率低下。以哈薩克斯坦海關要求為例,進口商采用單據復印件或傳真件報關時,必須經過公證并向哈海關致函確認其內容的真實性;通關時,企業必須向哈海關提供中央銀行用以監督貿易過程中資金使用情況而出具的“交易護照”,否則不予放行,除此之外,哈海關繁瑣、不合理的單證要求增加了通關成本和風險,對進口貨物通關造成了實質性障礙。
檢驗檢疫方面中亞各國執行國際標準的程度很低,其檢驗檢疫制度制定和變更透明度很低,檢驗檢疫程序復雜,外國企業很難獲得中亞國家檢驗檢疫標準和程序方面的信息,對檢驗單證要求多而且復雜,如吉爾吉斯斯坦對檢驗檢疫單證多達13份,烏茲別克斯坦需要11份,我國6份,過多的檢驗檢疫單證要求,增加了進出口企業的檢驗檢疫費用。
長期以來新疆與中亞國家清關做法不符合國際規則,使灰色清關盛行,增大了邊境貿易的交易風險和成本。新疆70%的商品是以旅游購物的形式出口,多數商品的托運形式以混裝為主,由于報關、托運手續繁瑣,各口岸沒有規范化的清關公司外貿企業無法正常辦理每項貨物的申報手續,通關中不得不選擇包車包稅的做法,商品到達哈國后無法提供合法有效的手續,大多按走私或被征收懲罰性關稅。外貿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出口商品混裝通關是否可行不明確,也不了解對方執行的通關政策,無論企業還是其他貿易輔助部門只看到分類報關費用高,沒有意識到規范報關會在降低風險、成本、鼓勵出口附加值高的商品、規避假冒偽劣商品出口中的作用。
目前,新疆外貿企業與中亞國家作貿易時90%都選用FOB阿拉山口,除非客戶要求會用CIF,傭金問題不反映在合同中,傭金基本上不能進入交易成本。按照國際商會2000年、201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中對FOB的解釋:交貨地點是在指定裝運港船上;風險承擔自貨物裝上船起由賣方轉移至買方(《2000通則》風險劃分為裝運港船舷) ;適用于海運和內河航運。無論是2000版《通則》,還是2010版《通則》,其中貿易術語都有十幾種之多,但目前大多數新疆與內地外貿企業最常選用的還是FOB、CFR、CIF這三種,主原因只是長期貿易習慣,新疆大部分邊貿企業固守傳統,不能積極地對貿易術語的選用加以調整,導致風險加大。
新疆外貿企業在邊境貿易中使用FOB貿易術語顯然是違背國際慣例的、不規范的,使貿易術語在合同中形同虛設根本沒有發揮其簡化交易手續,縮短洽商時間,節約費用,妥善解決貿易爭端的作用。
目前,新疆進出口貿易主要采用的結算方式有兩種,即現鈔和轉匯,多數交易的結算是以現鈔結算。大量的現鈔支付,除了存在極大的人身風險、容易引發債務糾紛外,最終造成大量美元現鈔脫離銀行結算體系。我國和周邊國家的銀行之間都沒有直接的結算關系,與中亞國家的現匯貿易全部采用的是電匯方式結算,且外匯收入全部匯入外貿企業名下;現鈔結算全部使用美元,由周邊客商攜帶入境后直接持有,結算時以外幣現鈔支付給國內的出口商,部分現鈔在市場上兌換成人民幣進行支付,這種結算方式已成為新疆邊境貿易的主要結算方式,約占新疆邊境貿易結算總量的。90%的中亞國家金融市場的秩序較亂,結算體系不完善,銀行結算渠道不暢,交易方式不規范,導致資金在途時間長,轉匯費用較高,影響外貿企業資金安全、增加了貿易風險。
近年來雖然正規的信用證結算方式已逐漸在邊境貿易中運用,但只是個別實力雄厚的大企業之間,涉及交易時間長、金額大的貿易,還遠遠不是新疆與中亞貿易結算的主導方式。
中亞國家在經貿合作中,在貿易法規、海關程序、檢驗檢疫程序、法律仲裁、出口信用、保險等方面操作隨意沒有按國際慣例形成規范化的貿易習慣,雙邊或多邊經貿協議也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增加了雙方貿易風險。
如哈薩克斯坦《關稅法》規定,哈薩克斯坦海關對進口產品的價格實施“海關審計”,如果審計結果高于申報價格,哈海關將對進口商處以罰款。但是,自2002年10月起,這一工作完全由哈薩克斯坦授權的私人機構承擔,這些私人機構在審計過程中通常以國際價格為基礎確定進口產品的海關價值,導致大約20%通關貨物的價值被高估。根據哈薩克斯坦法院對進口商申訴的裁定,哈海關根據審計結果所做的處罰中,85%都是錯誤的。但是,目前哈海關仍然沒有就上述措施做出任何改變。2003年生效的哈薩克斯坦《關稅法》明確規定,海關估價應該以進口產品實際交易價格為基礎。但是,哈薩克斯坦海關在實踐中仍然存在許多與WTO《海關估價協議》不一致的地方。哈財政部第402號命令對部分進口產品規定報關條件價格,如果報關單上列出的價格水平低于條件價格,一律采用條件價格作為海關征稅基礎。這種估價方法完全違反了哈薩克斯坦《關稅法》關于海關估價的規定,與WTO規定的海關估價原則不符,對進口產品造成了不合理負擔。哈薩克斯坦《海關事務法》明確規定,只有三種情況下進口貨物才需提供進口貨物的原產地證明,但哈海關在通關過程中經常要求不屬于這三種情況的進口貨物提供原產地證明,否則按照哈薩克斯坦法定稅率的兩倍征收進口關稅。
從新疆與中亞貿易過程來看,地方政府在促進雙邊經貿合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必須要有長期性、穩定性、適用性才能推動和實施各種雙邊、多邊合作協議;新疆政府應當加快出臺推動雙邊或多邊經濟合作機制的配套性強的、完善細致的、動態性的政策法規體系;創造有利于邊貿健康發展的機制環境,發揮各級政府的積極性,加強政府對邊貿市場的宏觀調控和引導,努力創造促進邊貿市場發育、發展和運行的條件,使邊境地區市場建設納入符合市場經濟、符合國際慣例的管理機制,已達到進一步推動新疆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有序發展。
上海合作組織是加強我國及我國新疆地區在中亞地位的主要平臺,也是目前能夠與中亞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開展多邊磋商的唯一機制,應把握上海合作組織向經貿領域擴展的重大機遇,盡快通過磋商和談判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和保障其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的健康發展。
新疆與中亞各國之間的貿易正在從簡單的互市貿易、小額貿易、易貨貿易向規模化、專業化的大宗國際貿易轉變,這就要求企業及貿易輔助部門,必須改變以往與國際慣例相悖的貿易習慣和做法,規范貿易行為。新疆外貿企業及貿易輔助部門應該了解和掌握國際貿易中現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國際貿易慣例、相關的貿易協議。政府應該在資金上扶持新疆從事中亞貿易的大型企業,要求這些大型企業率先按照國際規則規范貿易行為,從而帶動中小企業貿易行為符合國際規范。

在新疆與中亞貿易中人民幣結算還沒被廣泛接受,從貿易各方便利、安全的角度出發政府應該推動銀行本幣結算服務使人民幣盡早承擔邊貿支付和結算貨幣的職能,不要只局限于通過現鈔、個人儲蓄賬戶或地攤銀行等非規范的渠道;建議政府從新疆與中亞貿易實際出發, 進一步加強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銀行業的溝通和聯系, 盡快開辦中、哈、俄三國間的賬戶行或代理行業務, 爭取使美元、人民幣、盧布或堅戈直接通匯, 進而解決困擾邊貿多年的匯路不暢、大量現鈔結算等問題, 以更為快捷、全面、方便的結算方式為新疆邊境貿易的發展做好金融服務, 推動邊境貿易有序發展;中國銀行新疆分行應該采取有效措施,更加主動、積極為邊貿企業辦理進出口押匯、定期結匯、票據貼現、信用證抵押放款等多種融資業務。
要想規范外貿企業行為使其貿易持續、穩定發展,貿易輔助部門提供的服務質量和有效性至關重要,因此,快速完善和規范海關、商檢、銀行、保險、運輸等貿易輔助部門提供信息及履約服務功能,為進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切實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信息障礙,改善新疆邊貿企業的貿易運行環境勢在必行,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外貿易信息服務的專項資金投入,使信息服務的覆蓋更加全面;強化個輔助部門的網站建設,為邊貿企業提供更全面的貿易信息服務;完善中亞各國對外貿易政策及環境、貿易市場調研等數據庫的建設,為從事邊貿的內地、本土企業提供更全面的指導。
由于我國與中亞國家雙邊或多邊經貿協議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增加了雙邊貿易的風險和交易成本。新疆地方政府應加強同中亞國家政府間具有針對性的貿易協商、交流,切實解決企業在中亞貿易中的矛盾和實際問題;國家和地方政府應盡快同中亞各國簽訂或完善各種貿易協議使雙邊或多邊協議更加適用有效,最大限度消除貿易摩擦。
[1]段秀芳.新疆與中亞諸國貿易發展趨勢分析[J].新疆財經,2005(3).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3]王海燕.經濟合作與發展——中亞五國與中國新疆[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張麗君,王玉芬編著.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與邊境貿易發展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9).
[5]須同凱主編.絲綢之路上的新商機——中亞經貿投資指南[M].中國海關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