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理工學院 孔羽
文化產業在全世界的盈利和生產總值排名日益靠前。在美國、英國和日本都已經成為支柱性產業。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文化產品消費市場和文化產品加工基地,發展潛力巨大,但是目前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沒有形成高度的產業集群。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背景下,蘇州、無錫、常州等蘇南各市積極發展文化產業,蘇南文化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對蘇南文化產業集群形成過程中的政府行為進行研究,分析政府行為介入的必要性,以蘇南動漫產業集群為例,梳析其政府行為效果,剖析其形成過程中的政府行為缺失,探討進一步發展蘇南文化產業集群的政府行為的理性選擇。
產業集群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于20世紀90年代首次提出,波特認為,產業集群化是產業呈現區域集聚發展的態勢,是指在一個適當大的區域范圍內,生產某種產品的若干個同類企業、為這些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以及相關的服務業,高密度的聚集在一起,形成產業集群。[1]文化產業集群就是在整個產業領域,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通過協同作用,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必須由政府行為介入,一方面,文化產業是新興領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多元化的所有制結構與不同經濟成分并存,必須由一個強有力的、高效的政府通過行政主導的力量在具有前瞻性的基礎上統一協調。另一方面, 相對于歐美等文化產業發達國家,我國是文化產業的后發國,單純依靠市場,通過市場力量的自動選擇,最終形成文化產業集群及進一步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在我國,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政府行為的理性介入。
2009年,國務院審議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把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而在這一規劃中,動漫產業被列為重點扶持對象。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背景下,蘇州、無錫、常州等蘇南各市積極發展文化產業,蘇南文化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其中以動漫產業集群的發展最為典型,現以動漫產業集群為例,梳理蘇南文化產業集群形成中的政府行為效果。
蘇南動漫產業集群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動漫產業的基地建設,這是“十一五”期間文化部、廣電總局等政府部門支持動漫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式,通過基地授牌的方式,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旨在使區域動漫企業間形成有效的信息溝通與共享,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從而為動漫產品版權價值鏈的形成和完善奠定基礎。2004年12月,常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軟件園被廣電總局授牌為第一批國家動畫產業基地,截至2010年,蘇南地區國家級動漫(動畫)產業基地已達4家,如表1所示。另外,蘇南還有多家地方級動漫基地,如蘇州昆山軟件園動漫數字產業基地和吳中區長橋動漫特色產業基地都屬地方級動漫基地。在中央和蘇南各地方政府行為的努力下,蘇南動漫產業集聚格局初步形成。

表1 蘇南地區國家級動漫(動畫)產業基地一覽表
蘇南各地政府鼓勵動漫產業集群的產業主體和經營方向的多元化。從動畫企業的注冊主體來看,有大陸民營資本,亦有臺灣地區業主注冊的臺資企業。2004年,央視在黃金時段播放的39集動畫片《哪吒傳奇》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這部動畫片就是由在蘇州的臺商動畫企業宏廣、宏揚與央視合作制作的。從企業的經營方向上來看,為國外動畫項目進行外包加工,是蘇南地區動畫企業重要的經營項目。例如,參與制作動畫大片《哪吒傳奇》,年產值超億元,國際上知名的《獅子王》、《西西公主》等也有部分是在蘇州加工制作的。同時,與海外動畫企業開展版權項目合作也有相當的發展。這使得蘇南動畫業具有國際化的特征,能從國外優勢產業資源中借鑒,提升產業發展能力。
目前,我國共有56家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蘇南各動漫產業基地的動漫生產能力較高,位于全國前列。2010年全國動漫產業基地共自主制作完成動畫片269部、172689分鐘,而蘇南國產動畫片生產部數為67部、42812分鐘,其占全國國產動畫片部數、時長的比例分別為24.9%、24.8%,無錫、蘇州、常州等各動漫基地的國產動畫片生產能力位于全國前列,具體排序和生產情況見表2。2011年全國動漫產業基地共自主制作完成動畫片435部、261224分鐘,而蘇南國產動畫片生產部數為42部、32320分鐘,其占比分別為9.7%、12.4%,具體排序和生產情況見表2。

表2 2010~2011年蘇南地區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國產動畫片生產情況
在肯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打造文化產業集群,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不可否認在蘇南文化產業集群形成中,政府行為的缺失在客觀上也出現了若干問題,造成后續發展動力不足。現仍以動漫產業集群為例,剖析蘇南文化產業集群發展中的政府行為缺失。
雖蘇南動漫產業基地花開滿地,但與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的動漫產業基地建設相比,尚有差距,政府的功利心態導致動漫產業基地建設出現“圈地化”傾向。由于政府缺乏對產業經濟規律的認知,許多園區缺乏應有的集群競爭優勢。亞洲青年動漫大賽組委會秘書長王六一認為,中國動漫產業正面臨“拐點”,政府應該為產業的完善提供寬松的環境,而不是圈地。[2]他指出,中國動漫產業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使動漫產業在市場規律的支配下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政府應該“多修路,少開車”。據有關部門的預測,再過5到10年的發展,動漫產業至少將占我國GDP的1%,這意味著我國動漫產業具有至少1000億元的市場空間。目前,許多動漫基地缺乏明確的定位,僅僅是以園區吸引企業入駐,形式上和以往的工業加園區類似。蘇南的動漫產業園區大部分企業通過接訂單,完成漫畫的中間環節,賺取加工費。而動漫產業最核心的設計、創意、原創產品延伸領域,缺乏開展。從動漫基地整體的發展來看,企業之間并沒有形成高度分工協作、技術交流、人才交流等優勢。
動漫產業集群發展動力不足,缺乏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市場。綜觀蘇南動漫產業基地的發展現狀,雖然建立了相應的綜合服務體系,但缺乏公共文化產品市場,企業間尚未建立起良好的共贏模式,政府在政策、環境、資源配置方面的后續引導效應不足,在引導其他產業與文化產業的集群的聯動發展方面,還沒起到應有的作用。如表2所示,雖然蘇南各地動漫基地的產品生產能力位于全國前列,但是在動漫產品生產和交易方面,明顯缺乏后續發展效應,如表2所示,蘇南動漫基地2011年的國產動畫片數量明顯少于2010年,國產動畫片部數、時長同比減少37.3%、24.5%。
蘇南動漫產業基地在資本融資和項目運作方面雖有相應途徑與方法,例如通過政府資金引導,鼓勵民營資本介入的方式發展一些項目,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大多采用直接參股的形式介入,而這種風投主要問題是,尚無很好的退出機制,參股后對經營干預、參與過多,引起投資方和經營方的經營分歧,不利于動漫產業的發展。蘇南動漫產業集群的融資渠道還未真正暢通。
目前,各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并不完全符合蘇州動漫企業用人的需要,供求之間出現錯位,高校人才的優勢在理論方面,市場更需要的是具有實戰經驗的創新性復合型人才。雖然蘇南部分高校已開設了動漫專業,如蘇州大學、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蘇州藝術學校等都設有動漫專業,每年培養專業人才250名,為動漫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是高校 “教”與“產”分離的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師資力量薄弱、創意意識欠缺、重理論輕實踐、缺乏科學教學管理等現象,所培養的人才與文化產業所大量需求的創意性復合人才不符。因此,蘇南動漫產業集群缺乏創新性復合型人才,在動漫科技與技術上的發展受到了制約。
政府部門應依托蘇南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和資本優勢,為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政府管理和制度設計,運用政府調控的手段,控制總量平衡,規劃和調整產業布局,推動集群的產業化、集聚化發展。[3]在中國特色的政府主導型經濟體制下,采納產業經濟學的理論模型,開發蘇南文化產業的品牌網絡、文化網絡、資金網絡、技術網絡以及市場交易網絡,使文化產業的相關產業、核心產業和輔助產業構成一個網狀群落,形成集群優勢和集群創新。打造文化產品版權價值鏈,探索前瞻性的引導模式。

蘇南各市市委、市政府對發展文化產業應認識統一,以整合文化資源、創新文化體制、機制為動力,打造“文化蘇南”整體品牌,使蘇南地區各城市特色和文化個性進一步凸顯,重視文化建設,是蘇州發展文化產業集群品牌的基本動力和優勢條件。
蘇錫常是文化大市,也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資源豐富多彩。更有江南園林、吳文化、工業園區等一系列文化品牌。如果說文化大市的特點是集聚力強、輻射面廣,那么文化強市則是對文化大市的繼承和發展。前者以傳統為主,后者必須與時俱進、創新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成為歷史和現代結合、經濟與文化融合的標志,蘇南地區深厚的江南人文底蘊可以為文化產業集群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資源。
資金不足是制約我國文化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形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是目前動漫產業沒有形成明晰、穩定的贏利模式,影響了社會資金對文化產業的投放。蘇南文化企業發展的產業環境優越,社會資金充裕,有利于蘇南文化企業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突破資金瓶頸,形成完整、有效的產業鏈,擴大企業集群規模,實現產業率先發展。
蘇南的文化企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在技術方面積累了良好的發展基礎。文化企業與歐美、日本、韓國等文化產業發達國家、地區的文化企業開展廣泛合作,使企業能夠學習、掌握高端水平的技術,了解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新理念。同時,蘇南的城市信息化也走在全國的前列,已經建成的電信寬帶城域網、有線電視網、移動無線接入網等為支撐的現代城市基礎信息系統可以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最廣大的信息支撐。
蘇南地區的城市國際化趨勢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蘇錫常地處長三角腹地,鄰近上海,受上海輻射,與國際接軌,城市國際化進程加快,國際市場空間不斷拓展,為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交易網絡。
[1]蘇東水.文化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錢麗.訪亞洲青年動漫大賽組委會秘書長王六一[N].貴陽日報,2009-8-5.
[3]盧斌.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