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英 李建中 郭建政 候寶元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老年醫學科,江蘇 蘇州 215000)
糖尿病(DM)與心血管疾病發病機制相通〔1,2〕,作為冠心病(CHD)的獨立危險因素,合并CHD的DM患者死亡率可占DM患者的70%以上〔3〕。因此,探討2型糖尿病(T2DM)并發CHD的危險因素對本病的防治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12月在我院診治的T2DM患者84例,隨機分為T2DM合并CHD組(CHD組)41例和單純DM組(非CHD組)43例。均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關于DM的診斷及分型標準〔3〕;CHD診斷依照WHO《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和診斷標準》〔4〕。全部病例均經心電圖、心臟彩超和冠狀動脈造影明確診斷。排除標準:①1型糖尿病;②T2DM合并嚴重并發癥;③繼發性糖尿病;④肝腎功能損傷;⑤急性感染期;⑥3個月內接受激素治療;⑦腫瘤;⑧自身免疫性或血液系統疾病;⑨腦血管意外或手術患者。
CHD組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齡(60.47±9.68)歲;非CHD組男27例,女16例;平均年齡(51.20±7.29)歲。與非CHD組相比,CHD組患者年齡較大(P<0.05),高血壓比例較高(P<0.01),體質量指數(BMI)較高(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 n 男/女(n) 吸煙(n) 年齡(歲) 高血壓(n) 肥胖(n) BMI(kg/m2) 糖尿病病程(年)5.70非CHD組 43 16/27 18 51.20±7.29 24 12 20.06±5.60 9.51±5.41 t/χ2 值 4.744 1.171 1.665 14.758 13.449 1.668 1.664 P值CHD組 41 25/16 22 60.47±9.68 38 22 23.81±9.03 10.07±0.029 0.279 0.001 0.000 1 0.000 2 0.012 0.322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84例DM患者的病歷資料,分別記錄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高血壓史等。BMI=個體的體質量(kg)/身高(m)的平方(kg/m2),BMI≥25.0 kg/m2定義為超重。高血壓的診斷及分級標準采用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推薦標準〔5〕。腰圍(WC):男性≥90 cm,女性≥80 cm為肥胖。吸煙史為每天吸煙≥1支,連續吸煙1年以上。
所有患者空腹12 h后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空腹血糖(FPG)、早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測定用放射免疫法;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尿酸(UA)等指標。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CHD 組患者較非 CHD 組 FPG、PBG、HbA1c、TG、TC、LDL-C及UA均升高(P<0.01);而HDL-C水平則明顯低于非CHD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表3。
表2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mmol/L)

表2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mmol/L)
41 6.12±1.24 2.65±1.28 0.86±0.32 3.44±0.64非CHD組43 4.95±1.05 1.78±1.10 1.14±0.40 2.91±0.69 t/z值 4.658 3.330 -3.492 3.069 P值TC TG HDL-C LDL-C CHD組組別 n 0.001 0.006 0.000 4 0.000 2
表3 兩組FPG、PBG、HbA1c、UA水平比較()

表3 兩組FPG、PBG、HbA1c、UA水平比較()
組別 n FPG(mmol/L)PBG(mmol/L)HbA1c(%)UA(μmol/L)12非CHD組43 4.78±0.49 5.70±0.92 6.35±1.34 250.00±62.29 t/z值 2.464 8.059 8.696 2.544 P值CHD組 41 5.57±2.02 9.69±3.11 9.56±1.97 291.27±85.0.008 0.001 0.001 0.006
DM是一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主要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發,并發癥多見,并可損傷多個靶器官,其中約70%的患者由于合并心腦血管并發癥而死亡。DM已成為CHD的獨立危險因素,DM合并CHD的發病率可達非DM患者的2~4倍〔3〕。本研究也提示高血糖及胰島素抵抗(IR)是T2DM合并CHD的危險因素之一。
持續升高的血糖刺激并誘發靶器官的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并可致動脈粥樣硬化,是CHD的獨立危險因素,機制涉及以下幾個方面〔6〕:①血糖濃度上升刺激冠狀動脈平滑肌細胞過度增殖。②高血糖產生促糖基化反應,誘使冠狀動脈及心肌細胞微血管壁膠原蛋白糖基化增強,大量的糖基化終產物與受體結合,刺激下游信號轉導通路蛋白表達改變,誘發炎性反應及氧化應激,進而引起內皮細胞功能紊亂、基質增生、平滑肌細胞增殖,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發展。③內皮細胞功能發生變化可致血小板功能受損。④高血糖可誘發纖溶酶原系統的激活,增強血液凝固功能,導致血栓形成。⑤氧化應激可產生過多自由基,進而損傷心肌及血管內皮細胞。⑥HbAlc損傷紅細胞可造成微循環淤滯,紅細胞攜氧能力減弱,誘發組織缺氧;同時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
高血糖與肥胖、高血壓、血脂紊亂等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成為CHD的危險因素,IR作為其中心環節,可誘發一系列的糖、脂代謝障礙,同時引起高血壓、內皮功能損傷及纖溶系統功能異常,均可成為CHD的危險因素。其機制有〔7〕:①IR與高血壓互為因果;②IR參與激活脂肪組織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活性,釋放自由脂肪酸,引起脂代謝紊亂,后者是CHD發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血脂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首要致病因素〔8〕,可導致組織細胞結構和代謝障礙,損傷冠狀動脈,成為T2DM合并CHD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胰島素血癥促進肝臟合成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IR引起VLDL的清除率下降,兩者的協同作用導致了T2DM高TG、LDL和低HDL的血脂紊亂特點。氧化修飾的LDL則對內皮細胞具有顯著的細胞毒性;糖基化的LDL通過損傷受體引起代謝下降,同時被巨噬細胞優先吞噬降解形成泡沫細胞,成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始動因素;而高TG血癥是CHD的獨立預測因子。國內研究顯示,在排除年齡、血糖水平等指標干擾的前提下,TG增高與DM大血管病變呈正相關〔9〕。本研究中T2DM合并CHD組血脂異常(TG、LDL-C水平增高)明顯高于非糖尿病組患者,表明T2DM合并CHD存在嚴重的脂代謝異常,與文獻報道一致〔10〕;且T2DM合并CHD發生的代謝異常更加惡化脂代謝,過高的脂質加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害,使膠原暴露,從而引起血小板活化,致高凝狀態和血栓形成。
本文結果同時發現,DM合并CHD組BMI、高血壓發病率均較非CHD組高,說明肥胖及高血壓與DM合并CHD有正相關性。DM患者血糖上升,損傷內皮功能,對血管產生損害;其糖基化終產物對一氧化氮(NO)的消耗可影響血管擴張,造成血管張力改變,一方面引起血壓升高,另一方面上述因素對大血管與微血管的刺激可加重心、腦、腎等靶器官的損傷,促進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發展;另外,胰島素促進遠端小管鈉、水重吸收,使血容量增加,興奮交感神經系統,收縮外周血管,進一步加重高血壓,增加CHD的風險。
總之,必須積極防治糖尿病、控制有關心血管病危險因素,采取綜合治療措施,如嚴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壓、體質量、戒煙,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加強冠心病的預防,以進一步提高生存率和改善CHD的預后。
1 Garduno-Diaz SD,Khokhar S.Prevalence,risk factors and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migrant South Asians〔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12;28(1):6-24.
2 陳 彤,宋一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危險因素分析〔J〕.沈陽醫學院學報,2009;11(4):223-5.
3 鄒映珍,肖春玲,曾蘭英,等.藥膳聯合生活方式干預對糖調節受損患者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15):1778-80.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part l: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Geneva:World Health Org,1999:7.
5 葉任高.內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08-10.
6 呂紹昆.糖尿病并發冠心病的發病機制及應對策略〔J〕.中外婦兒健康,2011;6(19):241-2.
7 許樟榮,王玉珍,劉彥君,等.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數目代謝綜合征組分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對血管病變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6;14(4):250.
8 劉 巖,蔡久英.冠心病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7;28(2):223-4.
9 傅曉英,周 焰,闞全娥,等.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相關因素多元回歸分析〔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2;2(1):101.
10 胡大一,潘長玉,余金明,等.中國住院冠心病病人糖代謝異常的現況研究〔J〕.中國心臟研究,2006;1(3):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