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香 都 雯(新疆醫(y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近期研究表明心房纖顫(AF)的發(fā)生和炎癥有一定關系〔1~3〕,而C反應蛋白(CRP)是最敏感的炎癥標志物之一。有研究顯示,基線的CRP水平越高,房顫的患病率就越高,未來發(fā)生房顫的危險性也增加。同時尚有研究發(fā)現(xiàn)AF患者血液存在高凝態(tài)〔4〕。因此,在不同持續(xù)時間的AF患者中,了解CRP、纖維蛋白原(Fib)的變化規(guī)律,早期識別AF的高危人群,并對其進行干預尤為重要。本研究探討炎癥反應、血液高凝狀態(tài)和心房重構在AF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門診及住院的患者。根據病史、心電圖和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確診AF的患者為AF組,根據歐洲心血管病學會心律失常工作組(WGA-ESC)和北美起搏與電生理學會(NASPE)聯(lián)合組織建議的臨床分類方法,將AF組患者分為三個亞組:陣發(fā)性AF定義為AF開始后1個月內能自動轉復或人工轉復,持續(xù)性AF定義為AF持續(xù)1個月以上,不能自動轉復或人工轉復后短時間內復發(fā)以及永久性AF。選取同期住院既往無AF病史的竇性心律患者30例為對照組。剔除標準:各種急慢性感染、風濕病活動期、免疫系統(tǒng)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腫瘤;急性冠脈綜合征發(fā)病3個月內;2個月內有外傷、腦出血、腦梗死或手術史等。房顫組與對照組在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方法
1.2.1 病史采集及常規(guī)檢查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詳細詢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在安靜環(huán)境下,平靜呼吸,取仰臥位,應用日本光電同步Ⅱ導聯(lián)心電圖儀描記體表心電圖,走紙速度50 mm/s,增益0.1 mV/mm。超聲心動圖檢查采用Philips公司HP55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2~4 MHz,測量左心房內徑(LAD),均專職心臟超聲醫(yī)師操作。
1.2.2 檢測指標 Fib檢測采用Clouse法。hs-CRP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儀器為日立7170S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由上海申能-德賽診斷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批號:4671/23575;標準液批號:400020547)。陣發(fā)性AF患者在發(fā)作后10~12 h抽血。
2.1 hs-CRP檢測結果 持續(xù)性AF組、永久性AF組較陣發(fā)性AF組、對照組hs-CRP均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陣發(fā)性AF組hs-CRP水平雖然較對照組升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一般資料及hs-CRP、Fib、LAD水平比較()

表1 各組一般資料及hs-CRP、Fib、LAD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1)P<0.05,2)P<0.01;與陣發(fā)性AF組比較:3)P<0.05,4)P<0.01
組別 n 男/女(n) 年齡(歲) 體重指數(shù)(kg/m2) hs-CRP(mg/L) Fib(g/L) LAD(mm)陣發(fā)性AF組 52 28/24 52.20±7.20 23.00±4.25 3.09±0.65 3.73±0.571) 30.75±3.721)持續(xù)性AF組 30 14/16 55.10±9.10 23.00±5.20 4.67±0.742)4) 4.02±0.561)3) 40.87±4.782)4)永久性AF組 34 18/16 58.20±6.10 24.00±3.25 4.84±0.822)4) 4.09±0.382)3) 50.24±4.982)4)對照組 30 16/14 55.80±6.70 23.00±2.12 2.84±0.58 3.44±0.68 28.98±3.48
2.2 Fib檢測結果 AF組較對照組Fib均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持續(xù)性AF組、永久性AF組均較陣發(fā)性AF組Fib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LAD檢測結果 AF組較對照組LAD均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持續(xù)性AF組、永久性AF組均較陣發(fā)性AF組LAD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4 AF組LAD與hs-CRP、Fib的關系 對AF組患者LAD與hs-CRP及Fib進行直線相關分析,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651(P<0.01)、0.524(P <0.01)。
3.1 AF與LAD的關系 AF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中國AF的患病率正呈增多趨勢〔5〕。AF不僅影響患者心肺功能,還易發(fā)生血栓栓塞性并發(fā)癥,具有一定的致殘率和病死率,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存和身體健康。目前,AF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左心房擴大是AF患者最常合并發(fā)生的心臟結構改變。Framingham心臟大型臨床試驗研究和心血管健康研究等的結果均表明,左房擴大和(或)左心室肥厚是房顫發(fā)生及血栓形成的獨立預測因子。
本研究在心臟結構變化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房顫組與對照組相比,LAD大于對照組,說明了AF誘發(fā)間質纖維化、肌原纖維丟失、糖原積聚、細胞連接結構紊亂,解聚物增加和金屬蛋白酶激活等亞細胞結構改變,導致LAD增加。研究還顯示,永久性AF和持續(xù)性AF患者LAD均大于陣發(fā)性AF患者,提示AF持續(xù)時間越長,左心房擴大越明顯。
3.2 AF與CRP的關系 大量研究表明,心房重構引起的電生理變化,是AF發(fā)生和維持的基質〔6〕,AF病人心房肌細胞間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心肌纖維化等改變〔3,7〕。CRP是在人體肝臟中合成的一種典型的急性期反應蛋白,在炎性反應和組織損傷后6~12 h,血中CRP濃度即明顯增高,且?guī)缀醭收汝P系。血清CRP水平作為組織炎癥的一個指標,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可以間接反映局部炎癥的程度。Chung等〔3〕采用病例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陣發(fā)性AF和持續(xù)性AF患者CR水平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者,而持續(xù)性AF者相對于陣發(fā)性AF患者有著更高的CRP水平,且CRP水平于AF當時或持續(xù)24 h較恢復竇律后高,提示CRP水平與房顫負荷有關。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持續(xù)性AF和永久性AF患者hs-CRP顯著高于高于陣發(fā)性AF組和對照組;而陣發(fā)性AF組患者血清hs-CRP雖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Chung等〔3〕報道一致。說明CRP水平在AF患者中升高,并隨AF持續(xù)時間的延長,而進一步升高。本研究結果示,AF組患者血清CRP水平與LAD大小存在正相關關系,進一步反映了炎癥、心房重構與AF的相互關系。
3.3 AF與Fib的關系 在AF患者擴大的心房內,血流紊亂并且緩慢,可能導致:①內皮損傷;②內皮缺氧、變性壞死,喪失抗凝物質的合成與分泌,從而激活內外源性凝血途徑,凝血因子和纖溶因子升高。本研究顯示,AF組Fib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且隨著AF持續(xù)時間延長,呈現(xiàn)增高趨勢,與LAD進行相關分析,顯示兩者存在正相關關系,說明LAD越大,血液的凝固性越高。
目前,AF的治療多數(shù)仍以臨床藥物治療為基礎,且多為被動或以預防并發(fā)癥為目標。本研究從炎癥反應、血液高凝狀態(tài)及心房結構改變等多方面出發(fā),綜合探討AF的發(fā)生、維持機制,為干預炎癥反應過程提供了依據,可能為AF的現(xiàn)代治療研究開辟一條新途徑。
1 Issac TT,Dokainish H,Lakkis NM.Role of inflammation in initiation and perpetu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published data〔J〕.JACC,2007;50(21):2021-8.
2 Aviles RJ,Martin DO,Appesron-Hansen C,et al.Inflammation as a risk factor of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2003;108(24):3006.
3 Chung MK,Martin DO,sprecher D,et al.C-reactive protein eleva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arrhythmias:Inflammatory mechanisms and persist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2001;104(24):2886-91.
4 Sohara H,Amitan S,kurose M,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activates platelets and coagulation in time-dependent manner:a study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J Am Coll Cardiol,1997;29(1):106-12.
5 周自強,胡大一,陳 捷,等.中國心房顫動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04;43:491-4.
6 陳灝珠.心房顫動診斷與治療的進展和展望〔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26(2):82-5.
7 Demellis J,Panreton M.C-reaction protein and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evidence of the implication of an inflammatory process i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Alxacosdlol,2002;8(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