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衡 楊立丁 (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骨傷科,云南 昆明 650021)
神經根型頸椎病(CSR)是由于頸椎間盤、頸椎鉤椎關節(jié)或關節(jié)突關節(jié)增生,肥大的骨刺向側方突出,刺激或壓迫相應水平的神經根,并出現(xiàn)一系列相應節(jié)段的神經根刺激或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xiàn),其臨床癥狀以頸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無力為主〔1〕,易遭受風寒濕邪侵襲而發(fā)病。以往對于CSR的治療以手法牽引為主,筆者于2006年1月開始對CSR患者給予手法結合補腎活血湯治療,取得了一定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CSR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均分為兩組。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9~71歲,平均(55.3±1.2)歲;病程半年~20年,平均(3.4±1.4)年。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39~72歲,平均(56.1±1.5)歲;病程8個月 ~18年,平均(3.9±1.3)年。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頸椎病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對本研究中應用的藥物無過敏史,性別不限,治療依從性好,能配合治療。排除標準:合并心腦血管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合并急性神經根炎者;合并頸椎骨折、嚴重骨質疏松等其他骨病者;妊娠、哺乳期婦女;依從性差,不能配合治療者;自行退出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手法推拿治療。循經于患者頸部兩側實施揉、捻及滾等手法,每側5~10 min,對于壓痛點給予重點操作,目的是放松緊張的肌群。然后點按大桿、大椎、風池、肩中俞、肩井、手三里、曲池、合谷、外關、天宗等穴位,力度適中,使患者達到酸、麻、脹等感覺,每個穴位持續(xù)1 min。沿斜方肌、提肩腳肌邊緣肌腱和肌纖維走行方向進行彈撥手法,力度由輕逐步到重。之后將兩手分開,拇指放于患者枕部,其余四指托住頸部,前臂平放于患者肩部,以肩部為支點兩手向上提,目的是使患者放松頸部肌肉。向左或向右先輕提并保持一定牽拉力度使患者頭部做被動牽引旋轉運動2~3次,左右旋轉互相搭配,注意患者的主觀感受。兩手交叉,用兩手掌大小魚際部位相對擠壓患者項肩部的肌肉,從上到下2 min。最后搓抖患者上肢3~5次結束手法治療。1次/d,每次30 min,2個月為1個療程。
1.2.2 觀察組 在上述手法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補腎活血湯治療。組方:熟地30 g、雞血藤30 g、鹿角膠20 g、地龍20 g、櫧實子 20 g、山萸肉 20 g、葛根 20 g、炒白芍 20 g、桑枝炭 20 g、全蝎15 g、骨碎補 15 g、天麻 15 g、炒防風 15 g、當歸 10 g、海桐皮10 g。配方后研磨混勻以30 g為單位分包,服用時以開水充分溶解后口服,1包/次,2次/d。2個月為1個療程。
1.3 療效觀察
1.3.1 頸椎病疼痛癥狀評分 采用國際公認的疼痛簡化Mc-Gin量表〔3〕。該量表分為三部分,(1)疼痛分級指數(shù)(PRI):通過11個感覺性詞計算PRI感覺分,通過4個情緒性詞計算情緒分,程度分為無、輕、中、重四級,分別以 0、1、2、3分表示。(2)目測類比定級法(VAS):以一條10 cm長的直線,起始端代表無痛,終末端代表劇痛,患者根據(jù)自己的感覺畫線,線的長度表示疼痛程度。(3)現(xiàn)有疼痛強度(PPI):分別以 0、1、2、3、4、5分代表無痛、輕度不適、不適、難受、可怕的疼痛、極為痛苦。
1.3.2 頸椎病癥狀體征評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制定的評分標準。(1)頸項疼痛:分別以0分、2分、4分和6分代表無疼痛、偶發(fā)疼痛、常發(fā)疼痛、持續(xù)劇痛;(2)肢體麻木:分別以0分、2分、4分和6分代表無、偶發(fā)、常發(fā)、持續(xù)不止。(3)頸項活動:分別以0分、2分、4分和6分代表正常、基本正常、輕度受限、嚴重受限。(4)椎間孔擠壓試驗:分別以0分、2分、4分和6分代表正常、弱陽性、陽性、強陽性。(5)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分別以0分、2分、4分和6分代表正常、弱陽性、陽性、強陽性。
1.3.3 療效判斷 依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制定的療效判斷標準。(1)治愈:患者經治療后頸部疼痛癥狀體征全部消失,活動不受限,癥狀體征評分改善≥95%;(2)顯效:患者經治療后頸部疼痛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癥狀體征評分改善在70%~94%之間;(3)有效:患者經治療后頸部疼痛癥狀體征有所改善,癥狀體征評分改善在30% ~69%之間;(4)無效:患者經治療后頸部疼痛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癥狀體征評分改善<30%。總有效率為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之和。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2.1 治療前后頸椎病疼痛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PRI感覺分、PRI情緒分、PRI總分、VAS和PPI評分無明顯差別。治療后,兩組患者PRI感覺分、PRI情緒分、PRI總分、VAS和PPI評分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PRI感覺分、PRI情緒分、PRI總分、VAS和PPI評分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椎病疼痛癥狀評分比較(,n=40)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椎病疼痛癥狀評分比較(,n=40)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治療后PRI感覺分 8.91±0.71 1.26±0.811)2)8.27±0.54 4.54±0.721)指標 觀察組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PRI情緒分 4.66±1.21 1.67±0.281)2)4.51±0.32 3.01±0.671)PRI總分 11.54±2.41 2.38±0.641)2)12.12±1.20 4.98±0.241)VAS(cm) 6.72±1.52 1.20±0.311)2)6.79±1.54 3.24±1.021)PPI 2.69±0.28 0.61±0.211)2)2.57±0.15 1.58±0.361)
2.2 治療前后頸椎病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頸項疼痛、肢體麻木、頸項活動、椎間孔擠壓實驗和臂叢神經牽拉試驗評分無明顯差別。治療后,兩組患者頸項疼痛、肢體麻木、頸項活動、椎間孔擠壓實驗和臂叢神經牽拉試驗評分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頸項疼痛、肢體麻木、頸項活動、椎間孔擠壓實驗和臂叢神經牽拉試驗評分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病癥狀體征評分比較(,n=40)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病癥狀體征評分比較(,n=40)
臂
2.3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愈12例,顯效19例,有效6例,無效3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治愈4例,顯效17例,有效8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72.5%,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黃帝內經》中最早記述了該病的發(fā)病原因,“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其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CSR病變在頸項督脈與太陽經循行范圍,主要病因是風、寒、濕邪侵襲機體凝聚于頸肩部導致氣血失和,運行不暢;同時,勞損、外傷也是導致發(fā)病的主要原因〔4〕。CSR急性期,患者頸部因疼痛活動明顯受限。主要原因是受累關節(jié)突關節(jié)呈急性炎癥,關節(jié)滑膜及關節(jié)囊炎性腫脹,常合并關節(jié)積液,鄰近的神經根及竇椎神經支受到刺激,病人多有頸肩部肌緊張,部分病人頸肩部腫脹。慢性發(fā)病病人,頸部向患側旋轉活動時,由于受累關節(jié)移位,故常呈不同程度活動受限,表現(xiàn)為與脊神經根分布區(qū)相一致的感覺運動及反射障礙,預后大多較好。
CSR的治療以解除椎間盤壓迫為主,推拿手法是傳統(tǒng)中醫(yī)臨床學科中一種外治方法,以中醫(yī)基礎理論為依據(jù),以解剖結構、生理病理的特征為參考,按照頸部經絡俞穴循行,操作方便,療效顯著,是一種無創(chuàng)傷的自然療法〔5〕。推拿中的整復、推擠、揉按等方法可以加強肌肉活動,改善頸部血液循環(huán),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促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促進局部炎性因子的吸收;還可以促進內啡肽、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的釋放,加強鎮(zhèn)痛效應,緩解疼痛癥狀〔6〕。還可以通過按、揉、推、彈、拔等動作緩解肌肉痙攣、糾正頸椎解剖位置失常,解除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壓迫,手法還能促進神經根和關節(jié)周圍粘連的松解〔7〕。
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腎主骨,CSR是由于長期不健康的姿勢,肝腎虛弱,氣血受損,導致筋骨失常,出現(xiàn)疼痛麻木、肌肉萎縮等癥狀。補腎健骨湯方中熟地、地龍、鹿角膠、全蝎可起到滋骨填精、活血通絡作用,促進受損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其新陳代謝,解除軟組織粘連,改善疼痛癥狀。山萸肉和菟絲子可以滋肝補腎;黃芪、當歸可補益氣血,養(yǎng)肝補腎;紅花、桃仁、乳香、三七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養(yǎng)血通絡;葛根味甘、生津、性平、主輕揚升發(fā),驅邪不傷正〔8,9〕。以上諸藥成方合用可起到益肝補腎、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消腫止痛、強筋壯骨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綜上所述,手法結合補腎健骨湯可有效解除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壓迫,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減輕局部水腫,促進頸椎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1 周恒昌.頸椎病研究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2009;2(20):12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6.
3 方向明.改良推拿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85例的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2009;28(5):367-8.
4 黃 茂.推拿結合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0例臨床觀察〔J〕.安慶醫(yī)學,2011;31(1):26-7.
5 王曙輝,胡翀妮.曲旋提拉斜扳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45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9;18(2):211-2.
6 姚軍漢,郭軍雄,高仰來.復位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應用近況〔J〕.山西中醫(yī),2011;27(2):56-7.
7 周賓賓,韋 堅,韋貴康.側旋提推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醫(yī)正骨,2008;20(10):8.
8 馬建國,馬曉巍,張國棟.補腎活血湯結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50例〔J〕.山西中醫(yī),2011;27(12):34-5.
9 崔書國,趙 建,楊 柳,等.補腎壯骨活血湯配合牽引、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08;30(10):1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