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 蕓 杜兆輝 丁 燕 (上海市浦東新區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122)
老年護理院收治的對象與二、三級綜合性醫院有所不同,多為診斷明確、病情相對穩定、但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的患者。現行的分級護理內容在老年護理院實施過程中,缺乏個體針對性,無法有側重地解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缺陷,不能滿足服務對象的身心需求,與現代護理模式不相適應。本研究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對老年護理院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估,以了解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現狀。
1.1 調查對象 本老年護理院100名老年患者,平均年齡(80.91±8.3)歲,其中男45例,女55例,男女平均年齡分別為(78.9±8.8)歲、(82.6±7.5)歲。疾病種類:58%腦血管意外后遺癥,35%糖尿病,11%晚期腫瘤。住院時間為1個月~10年(平均4.7年)。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情況調查 包括患者的社會人口學特征,患者患病情況、住院時間、病程等。
1.2.2 日常生活能力評估 內容包括,修飾、如廁、進食、轉移、步行、穿衣、上樓梯、洗澡等內容,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獨立性越強,依賴性越小。≤20分為極嚴重功能缺陷,生活完全需要依賴;25~40分為重度功能障礙,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動需要幫助;45~60分為中度功能障礙,生活需要幫助;>60分為輕度功能障礙,能獨立完成部分日常生活,生活基本能夠自理。Barthel指數得分40分以上者康復治療的效益最大。
1.2.3 調查方法 由護理部委托護士長發放問卷調查表,向護士詳細說明本次調查的目的、意義、入選條件和合作要求,由護士對患病進行調查和評估,由護理部對調查問卷的質量進行審核。
1.2.4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數據庫,SPSS13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男性Barthel指數均數評分明顯高于女性(P<0.05)。隨年齡的增長,Barthel指數均數評分有減少的趨勢。見表1。住院老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總體較差,約80%~95%的患者需在別人的幫助下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動。見表2。

表1 不同年齡組Barthel指數均數評分

表2 住院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盧惠芳等〔1〕研究表明:Barthel指數不僅可以用來評定治療前后的功能狀況,且可以預測治療結果及預后,提示實際需要護理的程度。研究還表明〔1~3〕,醫囑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標準護理分級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均P<0.01),而Barthel指數分級與標準護理分級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由于老年護理院多為病情穩定、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如果按照現行的分級護理指導原則,把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的患者都定一級護理,不但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也容易導致護士執行不力或不依從的情況。由此建議由醫生決定病情觀察頻數,護士根據Barthel評分結果決定生活護理級別。楊潔〔4〕也建議借鑒日本的護理模式將病情觀察和生活護理分開。不同ADL分級的患者所需護理需求不同,按ADL進行護理評估、制定護理要點能充分考慮老年護理院患者的不同護理需求,使護理服務更具準確性、針對性。結合Barthel評分結果對患者進行護理評估,病情不同,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的患者,得到的直接護理時間也不同,在人員配置合適的前提下,能使護士的工作時間分配更加合理,病重和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能夠得到護士更多的照顧,有利于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侯香傳等〔5〕指出,不同ADL患者之間的直接護理時間和滿意度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醫護共同制定的分級護理級別能反映患者的實際需求。
康復鍛煉包括肢體鍛煉語言鍛煉等,急性期以預防致殘為主,恢復期可采用多種康復方法,由簡單到復雜。陳德仁〔6〕研究表明,在存活的腦梗死患者中,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ADL的降低或喪失,國外對腦卒中患者ADL功能的變化已做了許多的研究,而Barthel指數作為一種衡量偏癱患者ADL的評價方法已經被廣泛采用。責任護士應用Barthel評分對患者進行評價,患者住院后經過適當的康復鍛煉,責任護士再一次對患者進行評分,如評分有變化,則以后一次評分為準并調整相應的護理措施和康復計劃。康復訓練不僅能降低病死率,而且能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的功能恢復、早日康復發揮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訓練必須循序漸進,加強安全保護,防止骨折及軟組織損傷等。在強化主觀支持與利用度的基礎上進行功能鍛煉,更有利于滿足病人社會支持的需求,提高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有利于病人功能康復〔7〕,提高病人的生活滿意度與生活質量。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退化,骨質疏松,應激反應能力下降,老年人跌倒和年輕人相比更容易受傷,而且傷勢更重,骨折后易發生各種并發癥,直接危害病人的生命。李瑞蘭等〔8〕研究表明:大于65歲的高齡病人,發生跌倒的概率明顯高于其他人群,如廁時意外跌倒的現象在臨床上時有發生。老年護理院應完善安全設施設備,強化護理人員安全意識,在老年人運動和行走時加強安全防護,防止發生意外。
老年患者是院內感染主要危險因素,住院時間越長,發生院內感染的概率越高,長期臥床是感染主要因素〔9〕。劉秀娜等〔10〕研究指出,醫院感染發病率與原發病病種及其程度密切相關,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均是導致院內感染的主要因素,此外,活動受限、大小便失禁、抗菌素的使用等因素也是引起院內感染的重要因素。于正洪〔9〕指出,老年病房院內感染發病率高于綜合性醫院院內感染發病率,由于老年護理院多為長期臥床活動受限的患者,責任護士應加強基礎護理,采取綜合干預措施,降低院內感染率。
老年護理院患者年齡大,病程長,并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容易產生多種負性心理。徐平〔11〕指出,焦慮、恐懼心理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見的心理問題,以首次住院患者入院第1周最為明顯,其他還有抑郁、反應遲鈍、煩躁易怒、多疑、過度依賴等。在治療過程中重視和加強心理康復,對腦卒中的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12,13〕。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康復治療,使心理治療發揮更大的作用,能夠大幅度地提高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ADL能力〔14〕。護士應在護理中主動關心指導患者,根據患者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進行心理護理,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護理和配合治療,促進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1 盧慧芳,王惠珍,高鈺琳,等.養老機構老年人分級護理差異性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7;22(1):68-9.
2 李奎成,唐 丹,劉曉艷,等.國內Barthel指數和改良Barthel指數應用的回顧性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8):737-40.
3 畢慧敏,蔣蘭芬,米桂英.住院病人護理分級的差異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4;18(8A):1394-5.
4 楊 潔.介紹日本分級護理制度〔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9):680.
5 侯香傳,李亞潔,夏燕飛,等.醫護共同制定分級護理級別的可行性〔J〕.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9;44(3):212-4.
6 陳德仁.腦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4):357-8.
7 厲 群,李淑華,陳明敏,等.老年康復期病人護理模式研究〔J〕.護理研究,2003;17(4):375-6.
8 李瑞蘭,金 爽,劉宜謙.影響病人跌倒的高危因素及安全防范〔J〕.福建醫藥雜志,2007;29(3):150-2.
9 于正洪,林 勇,高 勇.老年病房醫院感染的現狀與主要對策〔J〕.醫學研究生學報,2001;14(6):522-4.
10 劉秀娜,王仙園,周 娟.老年病人醫院感染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18(12A):2076-8.
11 徐 平.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及心理護理〔J〕.山西醫藥雜志,2008;37(10):948-9.
12 黃苡萍,黃麗君.早期康復干預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現代康復,2000;4(4):578.
13 孫 波,常俊玲.心理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恢復的影響〔J〕.現代康復,2000;4(1):36.
14 趙永光.心理康復對腦卒中恢復早期患者預后的影響〔J〕.臨床軍醫雜志,2009;37(2):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