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琳琳 李崇新 劉和錦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干部保健科,北京 100038)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發病受遺傳、營養、內分泌等多因素影響,流行病學研究發現BPH與代謝綜合征(MS)有密切關系〔1〕。本文擬探討MS與BPH的相關性。
1.1 臨床資料 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科及泌尿外科就診的BPH組105例,年齡52~88〔平均(75.0±1.3)〕歲;85名具有可比性在我科就診的其他男性患者為對照組。前列腺特異抗原(PSA)>4 g/L和(或)肛門指檢有異常者均行前列腺穿刺活檢排除前列腺腫瘤。
1.2 MS診斷標準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對MS的定義和我國對MS診斷的修正標準〔2〕:(1)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圍>90 cm,或體質指數(BMI)>30 kg/m2;在此基礎上,外加以下任意2項或以上;(2)甘油三酯(TG)≥1.7 mmol/L,或已經接受針對TG的調脂治療;(3)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男性HDL-C<1.03 mmol/L,或已經接受針對HDL-C的調脂治療;(4)收縮壓≥130 mmHg和(或)舒張壓>85 mmHg,或此前已被診斷為高血壓而接受降壓治療的人;(5)空腹血糖(FPG)≥5.6 mmol/L,或已經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
1.3 實驗室檢查 受試者均隔夜空腹10 h,于次晨來院采集肘正中靜脈血,立即送生化,生化分析包括FPG、血脂〔包括總膽固醇(TC)、TG、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檢測指標: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分析,試劑盒購自北京原子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內變異系數<10%,批間變異系數<15%。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定量資料用t檢驗,率比較用χ2檢驗。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BPH組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者、高TG血癥、血清HDL-C<1.03 mmol/L者等指標所占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2.2 臨床指標比較 BPH組BMI、血壓、空腹血糖、血脂等指標明顯高于對照(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各臨床指標的比較()

表2 兩組各臨床指標的比較()
組別 n 年齡(歲) BMI(kg/m2) 收縮壓(mmHg)舒張壓(mmHg)FPG(mmol/L) TG(mmol/L) TC(mmol/L)HDL-C(mmol/L)LDC-C(mmol/L)BPH組105 75.0±1.35 24.95±2.311)135.87±12.041)78.42±10.561) 5.85±1.921) 1.46±0.881) 5.34±0.581) 1.30±0.411) 2.71±0.921)對照組 85 74.41±1.62 21.52±1.45 128.99±13.72 74.21±9.20 5.02±0.23 1.07±0.65 4.11±1.25 1.10±0.21 2.23±1.34
本研究結果顯示MS與BPH的發生及臨床進展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推測MS是BPH發生及進展的危險因素之一。
胰島素抵抗和繼發的高胰島素血癥是MS增加BPH危險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學因素。Ozden等〔3〕研究表明有MS的BPH患者與無MS者相比血漿PSA水平較高,平均每年前列腺總生長率及前列腺移行帶生長率的中值明顯升高。說明在有MS的BPH患者中,前列腺生長得更為迅速。Nandeesha等〔4〕和Burke等〔5〕則都通過研究闡述了高胰島素血癥引起BPH的機制。他們發現胰島素是通過調節交感神經活性、性激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軸對BPH的發生起作用。
有研究結果表明,營養狀況與BPH的發生有關,動物蛋白的攝入量可能影響BPH的發生和發展〔6〕。張欣宗等〔7〕調查研究了414例45~65歲的男性,肥胖組和超重組前列腺體積增大的發生率均高于健康組,表明BMI與前列腺體積相關。
既往的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是BPH的危險因素,高血壓患者的BPH的患病率明顯高于對照組〔8〕。Hammarsten等〔9〕認為前列腺容積與收縮壓呈正相關。BPH并存高血壓患者的前列腺體積與高血壓病史呈正相關,高血壓病史超過20年時前列腺體積增大〔10〕。
異常的血脂代謝可以導致前列腺病,并認為血脂代謝異常(尤其是HDL降低)是BPH發展的危險因素。Nandeesha等〔4〕研究證明:與對照組相比,在BPH患者中,TC和LDL含量明顯升高、而HDL明顯降低。胰島素抵抗可以導致血脂異常(升高、HDL降低)。氧化的LDL可以刺激前列腺異常組織(成纖維細胞、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的增殖并導致BPH發生。
綜上所述,MS是BPH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與臨床BPH的發生發展相關。所以臨床醫師應重視對BPH癥狀及代謝紊亂聚集的詳細評估,改善患者的各種代謝紊亂,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同時倡導中老年男性健康的生活和飲食方式,預防BPH過早發生及過快進展,降低臨床BPH發生率。
1 Kasturi S,Russell S,Mcvary KT.Metabolic syndrome and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secondary to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J〕.Curr Urol Rep,2006;7(4):288-92.
2 宋秀霞.國際糖尿病聯盟代謝綜合征全球共識定義〔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3):178-80.
3 Ozden C,Ozdal OL,Urgancioglu G,et al.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etabolic syndrome and prostatic growth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J〕.Eur Urol,2007;51(1):199-203.
4 Nandeesha H,Koner BC,Dorairajan LN,et al.Hyperinsulinemia and dyslipidemia in non-diabetic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J〕.Clin Chim Acta,2006;370(1-2):89-93.
5 Burke JP,Jacobson DJ,Mcgree ME,et al.Diabetes and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progression in Olmsted county,Minnesota〔J〕.Urology,2006;67(1):22-5.
6 顧方六,山崗志,王通生,等.北京城鄉良性前列腺增生發病的差異〔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95;16(7):387-90.
7 張欣宗,謝立平,許 凌,等.前列腺體積與肥胖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4;12(4):230-1.
8 史新竹,時景璞,寧 夏,等.農村老年人高血壓與前列腺增生的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2003;19(8):942-3.
9 Hammarsten J,Hogstedt B,Holthuis N,et al.Component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J〕.Prostate Cancer Prostatic Dis,1998;1(3):157-62.
10 郭利君,張祥華,李培軍.良性前列腺增生與原發性高血壓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外科雜志,2005;43(2):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