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立 陳芝清(浙江大學校醫院眼科,浙江 杭州 30028)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是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和神經視網膜退行性變造成的一種不可逆性視力下降或喪失的疾病。AMD在西方國家已成為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在亞洲其發病率亦呈逐漸增多的趨勢。因其病因不明,治療棘手,現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因此,進行AMD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相關因素分析,對于探索其發病機制,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降低其發病率有重要意義。
1.1 研究對象 浙江大學西溪校區2011年高知體檢中50歲及以上的教職員工。均進行了眼部及全身檢查,其中眼科檢查包括視力、外眼、角膜、晶狀體和眼底檢查。陽性者進一步散瞳進行眼底檢查及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并從全身體檢的一般項目、血常規、血脂等檢查項目中篩選出可疑影響因素。
1.2 診斷標準 采用1988年8月第二屆全國眼底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老年性黃斑變性臨床診斷標準》〔1〕,納入標準:凡受檢者任一只眼符合診斷標準(包括干性或濕性),患眼矯正視力≤0.9者;排除標準為以下任一項:(1)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結果不支持者。(2)矯正視力≥1.0者。(3)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顯示黃斑部或后極部為單個或散在之色素上皮漿液性脫離,且脫離灶少于1/3視盤(PD),病人年齡小于50歲者。(4)因晶狀體混濁或其他原因無法看清眼底者。(5)以前曾有過其他黃斑部病變史,眼底檢查難與AMD作明確區分者。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χ2檢驗。
2.1 AMD患病率 實際接受檢查633人,其中男386人,平均(74.92±6.00)歲;女247人,平均(69.25±8.68)歲。AMD總發病率為13.27%。隨年齡增長,AMD患病率逐漸增高(P<0.01)。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的AMD發病率比較(n)
2.2 AMD與性別 男性發病率〔60例(15.54%)〕明顯高于女性〔26例(10.53%)〕(χ2=4.444 1,P <0.05)。
2.3 AMD與C反應蛋白的關系 C反應蛋白與AMD呈正相關(P<0.01),C反應蛋白升高組AMD患病率是正常組的2.84倍。見表2。
2.4 AMD與全身疾病史 高血壓組AMD患病率是血壓正常組的1.52倍,但糖尿病史和心臟病史與AMD無明確的聯系。見表2。
2.5 AMD與血脂的關系 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與AMD有關,總膽固醇升高組中AMD患病率是總膽固醇正常組的1.83倍。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組中AMD患病率是低密度脂蛋白正常組的約1.79倍,但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與AMD無明確的聯系。見表2。

表2 AMD組C反應蛋白升高、全身病史、血脂情況(n)
AMD是一種隨年齡增加而發病率上升并導致雙眼中心視力進行性下降的疾病。其具體病因不明,已經發現多項危險因素與AMD的發生有關,如社會人口學方面的因素、行為和生活方式、全身疾病和藥物、遺傳學以及眼部情況等〔2,3〕。本次調查對象均為浙大退休教師,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相似,文化程度均為高級知識分子。這些方面的差異可以予以排除。
AMD是50歲以上人群最常見的致盲眼病,吳樂正等〔4〕報告的AMD的發病率為10.6%;據Framingham眼科研究所的調查表明,52~64歲的發病率為1.6%,75~85歲的發病率則高達27.9%〔5〕,我們此次調查的結果與這些研究相似,發病率都是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
本研究顯示男性比女性的患病率更高,但是在藍山眼科研究(The Blue Mountains Eye Study)中,女性的新生血管性AMD 5年發病率是男性的2倍〔6〕,而Hisayama研究卻發現新生血管性AMD更易發生于男性〔7〕。在各研究中男女構成比例的不同,可以部分解釋男女患病率的不同,然而AMD的發生在性別方面是否存在差異,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和證實。
從組織學上觀察到視網膜色素上皮(RPE)脫落的細胞碎屑可以在其基底膜和 Bruch膜沉積,引起慢性炎癥反應〔8〕。Seddon等〔9〕發現在校準了年齡,性別和其他如吸煙、體重等因素后,AMD組的C反應蛋白顯著高于對照組。該發現顯示C反應蛋白可能是AMD的獨立危險因素,說明炎癥反應在AMD的發病機制中可能起著重要作用。Mansor等〔10〕亦發現高血壓者發生AMD的概率是血壓正常者的3倍。其發生機制可能為血壓升高導致脈絡膜毛細血管內壓力升高、血流加快,進而發生血管硬化、管腔狹窄和滲出,最終導致AMD改變。本研究顯示,糖尿病與AMD之間無明顯聯系,有少數研究者也指出兩者之間可能存在正相關〔11〕。對于這一研究的難點在于,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背景上診斷AMD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許多AMD的研究排除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這可能是導致AMD與DM之間相關性減弱的原因。
本次調查顯示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與AMD有關,以往也有證據表明高度血漿膽固醇升高的人群患滲出性AMD的危險是正常對照組的4倍,中度血漿膽固醇升高的人群患滲出性AMD的危險是正常對照組的2倍〔11〕??傊?,導致ADM發生的危險因素紛繁而復雜,在可控因素中,血壓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是對AMD影響的重要因素,因此,對于50歲以上人群降低血壓、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是預防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重要措施。
1 中華眼科學會眼底病組.老年性黃斑變性臨床診斷標準〔J〕.眼底病,1987;3(3):封三 .
2 王宜強,董曉光.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流行病學和病因學研究進展〔J〕.中華眼科雜志,2005;41(4):377-81.
3 徐玉樂,劉寧樸.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致病危險因素〔J〕.國際眼科縱覽,2007;31(3):206-9.
4 吳樂正,陳又昭.藏族和漢族的老年性黃班變性〔J〕.眼科學報,1987;3(3):179-81.
5 左盛金.老年性黃斑變性的研究及進展〔J〕.實用眼科雜志,1992;10(8):215-6.
6 Mitchell P,Wang JJ,Foran S,et al.Five-year incidence of age-related maculopathy lesions:the Blue Mountains Eye Study〔J〕.Ophthalmology,2002;109:1092-7.
7 Oshima Y,Ishibashi T,Murata T,et al.Prevalence of age related maculopathy in a representative Japanese population:the Hisayama study〔J〕.Br J Ophthalmol,2001;85:1153-7.
8 Anderson DH,Mullins RF,Hageman GS,et al.A role for local inflammation in the fommtion of drusen in the aging eye〔J〕.Am J Ophthalmol,2002;134:411-31.
9 Seddon JM,Gensler G,Milton RC,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C-reactive protein and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J〕.JAMA,2004;291(6):704-10.
10 Mansor N,Vasudevan S,Annuar F.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hypertension:is there an association〔J〕.J Hypertens,2004;22(Suppl 1):86
11 Klein R,Peto T,Bird A,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J〕.Am J Ophthalmol,2004;137:48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