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克 俞卓偉 馬永興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護理部,上海 200040)
隨著老齡人口的日益增多,老齡問題已成為社會問題,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問題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1~4〕。健康老齡化是眾多老年人追求的目標.2011年4月28日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全國總人口為1 339 724 852人,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80歲人口1 899萬需要照顧,而城市老人中,98%依靠自我養老〔1〕。截止2010年12月31日〔2〕,上海市戶籍人口1412.32萬人。≥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59.83萬人,占≥60歲人口的18.1%,占總人口的4.2%。≥100歲老人997人,其中男性201人,女性796人,上海市人口老齡化及高齡老人日趨嚴重。
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生理機能的減退,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也會逐年下降,慢性疾病的發病率也逐年呈上升的趨勢,必然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顯,這對我們的醫療護理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因此,為使老年人處于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的健康狀態,必須從自我保障的角度,分析影響老年人健康的各種因素,選擇適當的、切實可行的預防和干預措施,提高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自我保健、自我服務的水平,使其擁有幸福康樂的晚年。老年保健問題必須認真大力做好相關小事。
自我保健是指通過健康教育,使群眾由被動地接受保健衛生服務變為主動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科學地利用醫療保健機構,使群眾成為自己健康的責任者和主宰者。簡而言之就是“各人健康,各人自己保護”。顯然,自我保健是人的本能,感覺不舒服就休息,加以調節飲食服藥,或求助于親人,是一種非職業性的醫療保健活動,包括自我診斷,自我治療,自我護理,自我預防和自我康復。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馬勒博士曾經預計,自我保健(個人和家庭、社會)要占整個衛生保健活動的50%~60%。
調查發現,城鎮老年人在采取的自我保健方式主要是“科學化的生活規律”,說明老年人趨向于使生活保持一種定式,做到生活環境的安穩,努力實踐合乎世界衛生組織強調的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戒煙戒酒、適量運動)的保健措施,換言之,可以是古話新用的“修身養性”,進而達到自我保健,增進健康的目的。其次是體育鍛煉 但主要為60~70歲這一年齡段的老年人。同時,文化程度越高,老年人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更加看重,因而老年人出現與其他人不同的心理活動,如“不服老”、“恐懼心理”、“孤獨心理”等。
綜上所述,說明老年人在自我保健意識方面有待增強。特別是現代社會,護理概念外延,醫學模式轉變,自我保健概念也隨之外延,它包含飲食保健、心理保健、運動保健、生活保健(戒煙戒酒)、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社區保健等,特別需要增強自我保健意識。
現在老年長期護理服務需求與專業人員嚴重短缺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在家庭護理普遍弱化、機構護理無法完全承擔護理功能的情況下,應大力推廣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的社區護理。由此,老年人的自我健康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是保證健康老齡化的前提,是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自然基礎。美國老年學會于曾推出六條“老年保健標準”,本保健標準曾在美國試行三年,獲得了十萬多份函電支持,見表1。WHO憲章的前言中以前均將健康分為3個因素,另關于老年保健標準見表2。
4.1 自我觀察 就是通過自己感官全身及局部的感覺及看、聽、嗅、摸等方法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況,目的在于能夠早期發現疾病,及時治療。同時,多加注意身體變化,如顏面部有無水腫,有無淋巴結腫大,有無觸及包塊,聲音有無嘶啞等,這些都是疾病的早期信號,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自我調理。
4.2 自我判斷 當身體出現異常時,要進行自我判斷,對判斷無把握時,應向醫生進行咨詢,不可自以為是,而影響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4.3 自我治療 如有微或小的外傷,就不需要到醫院就診,可用家庭中所能提供的藥品,以及采用飲食、生活調理等手段進行自我治療。
4.4 自我護理 增強生活自理能力,做到自我保護、自我照料、自我調節和自我參與。如,室內經常通風換氣,注意個人衛生,保護皮膚清潔,不要久坐不動等。
4.5 自我預防 必須定期如每月一次測量凈體重,計算身體體質指數(BMI),<23為正常,另盡可能定期測量血壓(115/75 mmHg)。其特點是有病治病,無病防病,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特別是一些患有超重、高脂血癥的預防更為重要。
4.6 定期體檢 應主動參加體檢。

表1 美國老年保健標準

表2 關于老年保健標準
5.1 建立防病及急救呼叫系統 應及時和120及999溝通,得到治療咨詢,急癥時用120也是最佳的選擇。①將老年人的姓名、住址、聯系電話、所患病種、醫療體系醫院名稱等主要情況,向120值班室備案。由120管理單位將呼叫器發送裝置安裝在家庭電話上,家中一旦遇有緊急病癥,按下呼叫器可直接和值班室通話,醫務人員根據電腦顯示,了解病人的一切情況,隨即帶相關的醫療設備和急救藥品到達家中進行救治。②老年病人定期將病情近況、新增病種及醫院查體結果向120值班室通報,以便掌握情況,更換病情檔案。
5.2 家庭需要培養護理員 在救治病人遇急病時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5.3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自我管理〔5,12~14〕
5.3.1 應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要保持樂觀情緒。精神愉快時,能促使身體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使脈搏、呼吸、血壓、消化液的分泌和新陳代謝等都處于平穩的、相互協調的狀態。能自我安慰、自我調節、能寬容、體諒他人、忘卻不愉快的經歷。適當參加一些活動,保持手腳靈活,促進血液流通,提高生活情趣,就能延緩身體的衰老,保持心理的健康。
5.3.2 克服懷舊心理,培養健康心理 老年人要對生活充滿信心,心胸開闊,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調節和豐富精神生活,如練書法、養花、看書讀報、看電視等同時應加強體育鍛煉,保持良好的體質。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如散步、練太極拳、慢跑等。
5.3.3 處理好家庭間的人際關系 平時夫妻間要互相關心體貼,遇事多理解對方。要互相尊重、相依為命,對家庭中的人事要共同商定,保持夫妻間的民主氣氛。從而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境和健康的情緒。另外,平時要與子女多交談、多溝通,遇事要多理解和體諒。子女要做到敬老、愛老、養老。密切兩代人的關系。
5.3.4 盡快擺脫喪偶的心理陰影 應建立對生活的信心。對老伴最好的懷念就是保重自己的身體,讓小輩放心,也讓亡者安息。所以在擺脫陰影后可再覓佳偶。
5.3.5 韓氏調查全國28個省市5 151名老年人的需求狀況,并從生理與安全、交往、認同、自我實現四個方面探討老年人物質與精神需求的特征,結果發現老年人的物質需求度高于精神需求,農業勞動者的自我實踐需求低于干部、技術人員及工人的需求水平〔15〕。我們實踐體會老年人視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有同等的重要性。
5.4 患冠心病老年人的自我管理 冠心病在夜間發病率較高,所以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晚餐不要過飽。② 飯后不要馬上坐在沙發上喝茶,最好散散步,放松情緒。③看電視不要過于認真。④睡前看書時間不宜過長。⑤與人交談時情緒不要過于激動。⑥多用溫水洗腳。⑦將急救藥品放在身邊。⑧不要獨居一室。⑨過性生活前可服一片硝酸甘油進行預防,但在心絞痛頻發時禁止性生活。
5.5 心梗前兆的自我管理〔5~7,12,13〕多數心梗病人在發病的“前1 w”是有先兆的。①是心前、上腹部、頸部、耳后、牙部、背部、肩部,近期出現疼痛,伴有氣短、惡心、嘔吐。②是心絞痛發作頻繁,且時間較原來延長,口服硝酸甘油止痛效果不如以前明顯或無效。③是原來勞動時才發生心絞痛,現轉為休息或睡眠時也發生。以上情況的出現,都應想到發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應及時就醫。
5.6 關于認知障礙包括早期癡呆的自我管理
5.6.1 整個老年群體均應自我管理防治認知障礙 華東醫院上海市老年醫學研究所調查〔16,17〕≥65歲二個群體2 666例老年發現:①認知功能正常者867例(韋氏記憶商MQ≥100分、簡易智力量表MMSE 28~30分),占32.52%;②增齡相關記憶障礙(AAMI)者 860例(MQ<100分,MMSE 28~30分),占32.26%;③輕度認知障礙(MCI)者782例(MQ<100分,MMSE 24~27分),占29.33%;④癡呆(157例,MQ<100分,MMSE ≤23分),占5.89%。老年人應自我主動地防治認知障礙,包括腦功能鍛煉(如閱讀、下棋、打牌、手球等)、運動(如每日散步二次,每次30 min)、多吃魚少吃肉,補充葉酸、維生素B1、C、復B及魚油制劑(如多烯康),盡量使正常者不轉移AAMI,AAMI不轉化為MCI,MCI者不轉化為癡呆。防治節點必須前移再前移,老年整個群體均應努力進行防治。
5.6.2 中年整體亦必如上進行防治認知障礙。華東醫院上海市老年醫學研究所觀察結果顯示,隨著增齡自35~44、45~54、55~64、65~74、75~84、85~98歲韋氏記憶量表(WMS)量表分的檢查結果有顯著性的逐步下降,故中年人群也應自己主動進行防治認知障礙的努力(同上)。
5.7 老年人運動的自我管理〔5~7,12,13〕適量活動,量力而行,老年人每天散步二次,每次30分鐘,亦可達到身心健康的目標。溫啟邦根據一家大型體檢機構的健康管理數據庫中1996~2008年,共計 416 175名(男性 199 265名,女性216 910名)個案,平均追蹤8年多的數據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每天運動15 min,每周六天共約90 min,就可降低總死亡率14%,癌癥死亡率1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20%,延長壽命3年。認為少量而持續的運動對健康大有益處,而且容易達成。
6.1 建立和健全有關老齡保健和老齡問題的培訓基地 積極地、有計劃地開展對全民普及保健教育和對老齡工作專職人員(醫師、護士、保健、康復及社工人員)進行再教育。
6.2 以社區醫療保健服務為核心,完善老齡防病治病,防傷、防殘服務網絡。①增設老年保健門診、家庭病床及康復中心等;②降低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危險因素,積極開展防病、防傷、防殘保健工作,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質量如:禁止吸煙、注意合理飲食、開展體育活動、防止意外傷害、減少超重與肥胖癥、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發病;③加強老年人的健康教育,致力于引導老年人養成有益于健康的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模式。常設的教育課題有:老年保健基礎知識、老年保健生活、常見老年病防治等。
6.3 建立“老年人自我保健”事業發展基金 我國經濟基礎薄弱,全民的健康長壽,賴以“老有所養”問題短時尚難解決。尤其是個體勞動者和九億農民以及面臨今后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更體現出建立“老年人自我保健”事業發展基金會的緊迫性。我國本世紀末將有1.2~1.3億人口年齡超過60歲,如何解決如此眾多人群衛生保健的費用這是一個難點、要點,也是個首要的條件。然而我國經濟尚待發展,可利用的現有衛生資源也非常有限,無力承擔老年人保健所需,必須調動全社會多方面的力量來解決困難。其次,隨著獨生子女比例的增加,子女承擔長輩的贍養能力將逐漸減弱,今后20~30年會更加突出,這一點也必須給予足夠的認識。再則,我國不同地區、城鄉之間,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差距甚大,在制訂保健工程計劃時必須考慮不同地區、階層的現狀和其接受的程度。
要指導老年人做到自我保健,自我監護、自我健康管理,這是增強身體素質,提高老年期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重點要教育好中、老年人,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如嗜煙、酗酒、不良的飲食習慣,缺乏適當運動,情緒易激動或情緒憂郁,這些都是健康與養生的大敵,是產生疾病的溫床。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獲得最好的效果。關鍵是要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適當運動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可以說就是一個人終身投資,會受益無窮。對中、老年人必須經常開展衛生科普教育,常見老年病的健康教育,要通過廣播、電視,開展義務醫療咨詢等活動,提高老年人的醫療常識,同時也要積極提倡祖國醫學在老年保健與養生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加以推廣和發揚。
綜上所述,老年都把自己的健康視為自己最大課題,對于這個“大題”必須從每一項輔助實施的小項堅持做下去。對每一個小項目都要盡最大的努力做到作得更加符合醫學科學的要求,符合整體健康的要求,這就是我們提及的“大題小做”與“小題大做”,只有這樣,才能不至于本末倒置,收到最大的健康效益。老年人提倡自我保健,不僅是個人與家庭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的需要;每一個老年人均應該掌握一定的老年病防治知識,采用自我管理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的信心與能力,這是老年保健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對老年人的健康、長壽至關重要〔5,8,9,18〕。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資料,2011年4月28日.
2 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和上海市統計局:201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
3 竺 越,馬永興,李 瑾,等.近年世界、中國及上海市人口老齡化的動態改變簡述〔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21(1):75-9.
4 俞卓偉,馬永興,李 瑾,等.近年中國及上海市人口出生預期壽命增長及其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21(1):85-8.
5 程 云,宮 元,吳金球,等.老年人保健及老年病護理.見:馬永興,俞卓偉主編.現代衰老學〔M〕.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2008:1170-205.
6 林曉嵩.健康管理在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中的作用〔J〕.中國全科醫學,2006;20(9):1748.
7 藺惠芳主編.糖尿病社區護理與自我管理〔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113-25.
8 馬永興,俞卓偉,陸佩芳.老年保健總論及其與抗衰老的關系.見:馬永興,俞卓偉主編.現代衰老學〔M〕.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2010:957-70,965-6.
9 俞卓偉,馬永興,竺 越,等.中、老年健康問題的嚴重性和促進保健的重要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2):1851-4.
10 馬永興,陸佩芳,竺 越.老年常見慢性病患病率與保健及抗衰老的關系.見:馬永興,俞卓偉主編.現代衰老學〔M〕.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2010:953-7,954-9.
11 Buck HG,Lee CS,Moser DK.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are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adults with moderate to advanced heart failure〔J〕.J Cardiovasc Nurs,2011;20(11):1549-50.
12 侯曉霞.老年常見病預防與護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151-289.
13 孫建萍.老年護理〔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06:107-15.
14 Heller D,Watson D,Hies R.The role of person versus situation in lifesatisfaction:a critical evaluation〔J〕.Psychol Bull,2004;130(4):5742-6001.
15 傅雙喜,王 婷,韓布新.老年人心理需求狀況及其增齡效應〔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0):2057-9.
16 馬永興,俞卓偉,謝素珍,等.老年記憶及認知功能生理增齡性及整體增齡性減退與老年各認知障礙的相對患病率.見:馬永興,俞卓偉.現代癡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45-62.
17 俞卓偉,李 瑾,朱 華.中老年群體干預與認知障礙的防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2):1686-8.
18 Ostwarld SK.為“老齡化海嘯”的到來做好準備〔C〕.上海國際老年護理學術大會論文集,200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