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蓉
在歷史、自然等因素的影響下,民族地區高職院校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經濟基礎、教育觀念等條件的制約,呈現出教學觀念相對陳舊、教學方式較為單教學手段相對落后的現實狀況。同時,在民族地區高職院校中,來自欠發達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占了相當高的比重,這些學生有著自己的傳統文化和身心特點,作為教學對象有其特殊性。因此,民族地區高職院校不能完全照搬發達地區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課程)教學實效性模式,必須在實踐中積極探索適應教學條件需要,符合教學對象特點,具有自身教學特色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效性模式,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切實促進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真正實現教育公平。
為此,筆者以湖南省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為樣本院校,針對課程教學實效性展開調查研究,以期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探尋到解決癥結的之良方。
一關于現狀的調查
1課程的教師隊伍基本素質較好,受到學生肯定
根據座談和問卷調查的情況顯示,既使是在經濟條件較為落后的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里,從事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隊伍,整體上基本素質較好,業務水平、政治素質、教學態度受到學生肯定。當問及課程教師的業務水平如何時,29%的學生認為老師業務水平很高,41%認為較有水平,21%認為還可以;當問及課程教師的政治素質如何時,42%的學生認為課程教師政治素質優秀,40%認為較優秀;而對于老師的教學態度,學生們也是給予廣泛認可,有46%的學生認為課程教學老師教學態度非常認真,41%的學生認為較認真。
2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適合學生要求
在調查問卷中,我們問及學生“您認為課程教學的內容適合您的要求嗎?”有75%的學生認為課程教學內容適合要求和較適合。有77%的學生認為大多數章節對自己有所幫助和啟迪。有87%的學生認為學校目前的課程教學對自身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很有幫助和較有幫助,有88%的學生認為該課程對加強自身法律素質培養很有幫助和較有幫助,同樣有88%的學生認為該課程對自身道德修養很有幫助和較有幫助。在問及“您認為在高職院校里開設課程有意義嗎?”有45%的學生認為很有意義,43%的學生認為較有意義。
3學生期待教學方法多樣化創新
在關于教學方法的調查中,通過聽課、訪談等形式的調查,發現大多數教師采用的是課堂講授為主,多媒體演示為輔,每期一到兩次的實踐課的教學模式。而在對于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有51%的學生認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方法更適合該課程教學,另有32%的學生選擇了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在問及“您認為哪些教學手段更適合課程教學”時,有34%的學生認為討論式更適合該課程的教學,30%的學生認為教師啟發式更適合,還有25%的學生傾向于實踐式教學,另有23%的學生選擇了案例式教學。當問及多媒體教學對本課程是否有必要時,85%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和較有必要。
4考核方式較為單一
根據對課程的考核方式的調查,發現該課程通常采用的考核方式是以閉卷考試為主,平時成績為輔。而問及學生“您認為課程采取什么考核方法更好”時,選擇開卷考試的占57%,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平時表現為主作為該課程考核方式的占17%,只有8%的學生選擇閉卷考試和寫文章的考核方法。雖然不排除學生存在畏難的學習心理,但面對學生的期待,實踐中的該課程考核方式確實顯得較為單一。
5教學水平仍需不斷提高
在問卷調查中,我們問及學生“您認為學校目前的課程教學的效果如何?”有18%的學生認為課程教學效果很好,38%的學生認為效果較好,27%的學生認為效果一般,還有17%的學生認為效果不是很好或是沒有吸引力。這個調查結果不容樂觀,說明有近50%的學生認為實踐中的課程的教學效果一般,沒有吸引力或不是很好。在實際聽課和訪談過程中,我們發現任課教師對教學實效也不滿意,認為自己備課細致,講授認真,案例充分,學生的表現仍然差強人意。
二對于現狀的反思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優秀的師資是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效性的第一要素。在針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課程的教師隊伍基本素質較好,受到了學生的普遍肯定。另根據調查統計,該校擔任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的教師共16名,其中具有副高職稱的教師6名,占37%,講師7名,占43.8%,助講3人,占18.7%,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6人,占37%,數據顯示,教師的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等都較為合理。但要看到,與課程教學的實踐要求相比,與發達地區高職院校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如副高職稱中,副教授只有兩名,其余4名均為中專系列的高級講師,教授更是空白,不少教師仍然是在吃“老本”。同時,根據對課程教學實效性的問卷調查,教學效果并不樂觀,這種現實狀況,使得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刻不容緩。最主要的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本身,教學內容豐富,涵蓋了思想政治、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法律基礎等諸多理論性知識,對任課教師的專業理論、學識水平天然存在著較高要求。同時,該課程面向大學生承擔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的教育引導職責,責任重大,針對性強、時代感強,教師必須加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與時俱進,豐富更新相關知識體系,貼近學生,深入社會,緊跟實踐,牢牢掌握“第一手”素材,方能在課程教學中得心應手,適應動態發展的教學實踐需要。
2拓展豐富教學內容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呈現出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特點,這也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要旗幟鮮明、堅定一貫地堅持主導性;另一方面,要在堅持主導性的前提下提倡多樣性,不斷拓展豐富教學內容,避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的“教條化”和“抽象化”,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落到實處。如在愛國主義的教學中,可以拓展豐富自然地理、人文歷史、民族文化等知識,使愛國主義有根有源、言之有物。還可以充分挖掘本少數民族中愛國主義資源,增進親近感,促使情由心生。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的教學中,可以拓展豐富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使學生在了解自身,認識社會的基礎上,自覺學會在公共生活中與人和諧相處。教學內容就好比各種食材,只有選材得當、食材精美,才能讓學生在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3多樣化創新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多樣化的系統。在問卷調查中,有51%的學生認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方法更適合該課程教學,另有32%的學生選擇了學生為主教師為輔。而在教學手段的調查中,34%的學生選擇了討論式,30%的學生選擇教師啟發式,還有25%的學生傾向于實踐式教學,23%的學生選擇了案例式教學。顯然作為教育對象的大學生,不再樂意接受傳統的“填鴨”或是“滿堂灌”,而是更希望突出自我的主體地位,期待課堂教學的積極參與,喜歡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這種現狀,符合現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也是對新時期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4改進課程考核方式
課程的考核是促進教師教、學生學,檢驗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方法。只有選擇正確的考核方式,才能反映實際,實現目標,完成任務。傳統的考核拘泥于書本知識和內容的記憶與復述,對于形成的思想品德和價值觀視而不見,并不是衡量學生德育優劣的好方法。更嚴重的是,學生可能為應付這樣的考試而采取相應的“高效”的學習方法,重知識輕能力,重考試輕踐行,與德育課程教學的目的背道而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主要是解決學生的思想觀念問題,必須將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以及一些內隱的素質發展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應該考慮過程性評價,重視質性評價,突出表現性評價,積極探索多元化評價。如何對學生的德育考核評價更全面、更客觀,這是相關教育者必須認真思考的一個課題。
無論是在問卷調查中,還是在實踐教學中,我們都發現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效性缺乏的問題。作為教育者,“教人先教己”,每一個相關教育者都必須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不斷促進該課程的教學研究,切實提升本課程的教學實效性。尤其是在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面對種種特殊因素,如教學條件相對較差(如多媒體教學課只占到總課時的19.3%,),少數民族學生眾多(本次調查對象中,少數民族學生占82%),教學資源傾向于專業課等等。我們更應該深入思考,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出適應教學條件需要,符合教學對象特點,具有自身教學特色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效性模式,維護好少數民族學生權益,提高教學水平,促進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實現教育公平,維護社會的穩定。同時,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升級,對勞動力的要求也日漸提高,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理應順應發展趨勢,充分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將更多的新生勞動力有效轉化為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具有較高法律素養的高素質復合型實用型技能人才,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
參考文獻
[1]馬慶發.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對素質教育的啟示[J].上海教育科研,1999.
[2]陳孝彬.教育管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顧建新,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