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泉忠 崔俊友 李健 易桂斌 陸葉 陶金松 鄭若龍 張華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尤其是老年患者,長期有效地控制患者血壓,對于降低高血壓相關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是有必要的[1]。研究報道指出當患者血壓超過目標血壓20/10 mmHg時,就應該通過聯合用藥進行治療,這種治療方式可增強降壓效果并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特別是單片復方制劑還能改善患者依從性及治療持續性[2]。這一觀點已在臨床上被廣泛接受和采用。鑒于此,本研究中我們運用倍博特(纈沙坦/氨氯地平復方片)治療輕、中度原發性老年高血壓,并對用藥安全性進行了觀察,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到我院就診的輕、中度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符合我國2010年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1、2級患者。納入標準:(1)有高血壓史或為新近診斷的高血壓患者,年齡≥60歲,且排除單純老年收縮期高血壓;(2)未服用降壓藥患者,95 mmHg≤平均坐位舒張壓(msDBP)≤110 mmHg;(3)已服降壓藥患者,經過1~4周的洗脫期后,msDBP仍在95~110 mmHg;(4)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嚴重高血壓患者(msDBP>110 mmHg);(2)經實驗室檢查為繼發性高血壓患者;(3)有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高血壓性腦病或嚴重腦外傷患者。
按照上述標準,納入患者120例,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齡60~85歲。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3組:對照1組、對照2組和治療組。對照1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70.8±10.5)歲,msDBP為(100.32±7.56)mmHg,平均坐位收縮壓(msSBP)為(145.23±5.62)mmHg;對照2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72.1±11.4)歲,msDBP為(99.74±8.43)mmHg,msSBP為(143.47±5.87)mmHg;治療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70.4±9.7)歲,msDBP為(101.52±7.01)mmHg,msSBP為(144.20±5.92)mmHg;3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血壓等基本情況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1組給予80 mg纈沙坦(諾華制藥有限公司),清晨服用,1次/d;對照2組患者給予160 mg纈沙坦(諾華制藥有限公司),清晨服用,1次/d;治療組給予規格為80 mg/5 mg倍博特(諾華制藥有限公司),清晨服用,1次/d;連續治療12周,監測患者血壓,控制血壓不滿意患者或出現不可耐受不良反應患者隨即退出本試驗。
1.3 觀察指標
1.3.1 療效判定:比較治療前、治療6周和治療12周后msDBP和msSBP的變化值。根據參考文獻方法,進行療效判定[3],顯效:DBP下降幅度≥10 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幅度≥20 mmHg;有效:DBP下降幅度<10 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幅度為10~19 mmHg;無效:未達到上述水平。
1.3.2 安全性分析:觀察患者治療前、治療6周和治療12周后臨床癥狀及體征變化。同時檢查肝腎功能等實驗室指標。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血壓變化比較 3組患者接受治療6周后,msDBP和msSBP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治療12周后,對照2組和治療組患者msDBP與治療6周時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3組msSBP與治療6周時比較無明顯變化(P>0.05)。見表1。
表1 3組治療前后血壓變化比較(±s,n=40,mmHg)

表1 3組治療前后血壓變化比較(±s,n=40,mmHg)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6周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6周 治療12周對照1組 msDBP 100.32±7.5694.38±5.41*92.04±5.29 msSBP 145.23±5.62142.34±5.11*141.97±5.45對照2組 msDBP 99.74±8.4389.05±5.76*85.68±4.34 msSBP 143.47±5.87137.59±5.31*136.35±5.92治療組 msDBP 101.52±7.0185.23±6.70*80.06±5.22△msSBP 144.20±5.92137.27±5.98*135.16±6.03
進一步計算可得到血壓下降值結果,得出治療6周和12周時,治療組msDBP下降值均優于對照組(P<0.05),而 msSBP下降值僅優于對照 1組(P<0.05),與對照2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3組治療后血壓下降值比較(±s,n=40,mmHg)

表2 3組治療后血壓下降值比較(±s,n=40,mmHg)
注:與對照1組比較,*P<0.05;與對照2組比較,△P<0.05
組別msDBP下降值治療6周 治療12周msSBP下降值治療6周 治療12周對照1組5.94±3.13 8.28±5.06 2.89±1.84 3.26±2.54對照2組 10.69±3.76 14.06±7.87 5.88±1.32 7.12±3.34治療組 16.29±6.29*△ 21.46±7.44*△ 6.93±2.31* 9.04±3.56*
2.2 療效比較 治療組有效率為85.0%,對照1組為47.5%,對照2組為77.5%,治療組與對照1、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期間,對照1組有1例患者出現輕微頭暈癥狀,患者可耐受,持續2 d后緩解;對照2組有2例患者出現頭暈癥狀,持續5 d后緩解,1例患者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均可耐受;治療組患者1例患者出現輕微頭暈癥狀,1例出現輕度足踝部水腫,均不影響治療。3組患者均出現頭暈癥狀,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血壓降低后患者不適應所致。3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2.5%、7.5%和5%,經分析,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肝腎功能等實驗室指標均較治療前無顯著性差異。

表3 3組臨床療效比較(n,n=40)
原發性高血壓是內科常見疾病,患者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可誘發多種心血管疾病,尤其對于老年高血壓患者,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可影響心、腦、腎功能,以致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極高,嚴重危害人類健康。高血壓的治療就是使患者降壓達標,長期有效控制血壓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然而,目前臨床降壓藥物的復雜聯合使用、療效不甚理想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高等因素,造成了患者血壓控制不良,導致血壓治療率及控制率很低[4]。
倍博特是全球第一個ARB/CCB類復方制劑,其有效成分纈沙坦和氨氯地平均是WHO/ISH推薦的一線降壓藥,纈沙坦通過與AT1跨膜區氨基酸作用,阻止AngⅡ與AT1受體結合,阻斷AngⅡ誘導的生物學效應,有效降低患者血壓,同時對心、腎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5];氨氯地平選擇性抑制鈣離子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從而降低血壓,保護血管內皮,抑制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較上一代CCB類降壓藥而言,其具有不良反應小、半衰期長等優點。兩者降壓機制不同,組成的單片復方制劑從不同靶點發揮協同降壓作用,且兩者半衰期較長,每日只需服用1次即可維持24 h平穩降壓,達到了任何單一降壓藥物難以替代的效果[6]。
本研究中,我們分別給予對照1組和對照2組患者服用80 mg和160 mg纈沙坦,觀察比較倍博特的臨床療效,原因在于臨床上采用纈沙坦治療高血壓的初始降壓劑量常為80 mg/d,如血壓控制不滿意,可增加劑量至160 mg/d。而且,有研究證實患者服用5 mg氨氯地平與80 mg纈沙坦,具有相似的降壓療效[7]。因此,對照藥品的選用是可靠合理的。研究結果顯示,患者使用倍博特6周和12周后,msDBP、msSBP下降值均明顯優于對照1組(P<0.05),與對照2組相比,msDBP下降值仍占優勢(P<0.05)。3種給藥方案的降壓有效率分別為47.5%、77.5%和85.0%,再次說明倍博特的潛在降壓優勢。在安全性研究中,可見3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僅個別患者出現輕微反應且可以耐受。綜上所述,倍博特治療輕、中度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呈現良好的臨床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血壓治療率及控制率。
[1]許云南.氨氯地平聯合纈沙坦治療原發性高血壓臨床觀察[J].浙江臨床醫學,2010,12(7):735-736.
[2]Gerbino PP,Shoheiber O.Adherence patterns among patients treated with fixed-dose combination versus separate antihypertensive agents[J].Am J Health Syst Pharm,2007,64(12):1279-1283.
[3]胡大一,馬長生.心臟病學實踐2008:規范化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0-142.
[4]Mancia G,De Backer G,Dominiczak A,et al.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SH)and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J].J Hypertens,2007,25(6):1105-1187.
[5]Gupta AK,Dahlof B,Dobson J,et al.Determinants of new onset diabetes among 19257 hypertensive patients randomized in the Anglo-Scandinavian cardiac outcomes trialblood pressure lowering arm and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J].Diabetes Care,2008,31(5):982-988.
[6]俞波.纈沙坦聯合氨氯地平治療原發性高血壓臨床療效觀察[J].海峽藥學,2011,23(6):190-192.
[7]Julius S,Weber MA,Kjeldsen SE,et al.The Valsartan Antihypertensive Long-Term Use Evaluation(VALUE)trial:outcomes in patients receiving monotherapy[J].Hypertension,2006,48(3):38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