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竹 劉堅 王應立 韓煒 楊健 鄧偉民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減少、骨組織微結構退化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OP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OP又分為絕經后OP(Ⅰ型)、老年性OP(Ⅱ型)和特發性OP。絕經后OP一般發生在婦女絕經后5~10年。骨密度(BMD)的測定是目前診斷OP的主要方法,具有無創傷性、客觀性和敏感性,而雙能X線骨密度測定儀(DXA)具有精確度好、準確度高、測量范圍廣、速度快、輻射量少等優點,在臨床上廣為應用,已成為OP診斷的有效手段和金標準[1],但BMD檢查雖然可以診斷OP,卻不能反映短期內的骨改變,無法及時、靈敏地反映骨代謝情況。骨代謝生化指標是用于評估骨轉換率有效的方法,具有簡便、快速、無創傷性的特點,本研究以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測定中老年人血清中的總Ⅰ型膠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膠原降解產物(β-Crosslaps)、N端骨鈣素(N-MID)及甲狀旁腺素(PTH)以及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定各部位的BMD,分析BMD與這四項骨生化指標之間的關系,尋找能及時反映骨代謝情況特異而敏感的生化指標,以期在流行病學調查、病情監測以及預防性診斷等方面能更好地做出診斷并指導臨床用藥。
1.1 對象 對來自廣州地區不同職業的231位(40~80歲)女性志愿者進行橫斷面研究,平均年齡(61.29±12.64)歲,均知情同意且自愿接受測試。所有志愿者都被詳細詢問現病史、過去史、婚育史、月經史和家族史等,并進行全身查體,行肝、腎功能指標檢測,排除肝腎功不全、糖尿病、甲狀腺及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影響骨代謝的急慢性疾病,同時6月內未服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
1.2 方法
1.2.1 分組:所有志愿者按每10歲年齡段為1組,分4組,并根據所測BMD將志愿者分為骨量正常組、低骨量組及OP組。
1.2.2 BMD測定: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Lunar Prodigy DXA,測量受試者腰椎(L1~4)、左側股骨頸、Ward三角、大轉子的BMD。檢查前取下隨身佩帶的高密度物品(如手機、鑰匙、項鏈、有金屬扣的腰帶等),記錄出生年、月、日,測身高(m)和體質量(kg)。平仰臥位進行L1~4正位骨掃描,雙下肢屈膝位掃描髖部(股骨近段、股骨頸、Ward三角和大轉子)。每次檢查前均用腰椎模型進行儀器精密度質控測試,變異系數(CV)=0.40%。
1.2.3 骨生化指標測定:8:00~9:00點抽取禁食12 h后空腹肘靜脈血4 ml,即時分離血清,3000 r/min離心5 min后,吸取血清置-70℃冰箱保存。血清中PINP、β-Crosslaps、及 N-MID濃度采用羅氏公司Elecsys2010型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測定。PINP、β-Crosslaps及N-MID檢測試劑均來自羅氏公司,PINP試劑盒批號為15982001,批內變異系數<6.5%,批間變異系數 <6.1%,單位為 μg/L;β-Crosslaps試劑盒批號為16044501,批內變異系數<4.3%,批間變異系數 <5.8%),單位為 μg/L;NMID試劑盒批號為15981401,批內變異系數<3.4%,批間變異系數<4.5%),單位為μg/L。測試前將血清標本置室溫復融后按說明書要求進行操作,收集完所有樣本后一次性完成檢測,以消除批間差異。
1.3 診斷標準 參照WHO推薦的診斷標準,基于DXA測定,BMD≥-1 SD為正常,-2.5 SD<BMD<-1 SD為骨量減少(低骨量),BMD≤ -2.5 SD為OP。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資料輸入SPSS 11.5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剔除奇異值后結果均用±s表示。骨生化指標與BMD的關系采用直線(Pearson)相關分析。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2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BMD和生化指標與年齡的關系 BMD與年齡呈顯著負相關(r=-0.425~-0.220,P均<0.01)。表1顯示50~59歲年齡段 L1~4、FN、Ward及 Troch等區域的BMD均較前一年齡段顯著下降(P<0.05);60~69歲年齡段各部位的BMD又較50~59歲年齡段顯著下降(P<0.05);70~80歲年齡段各部位BMD與前一年齡段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PINP、β-Crosslaps及N-MID在40~49歲年齡段較低,自50~59歲年齡段開始明顯升高(P<0.05),隨后隨年齡增長呈下降趨勢,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PTH在前3個年齡段間無顯著變化,自70~80歲年齡段開始明顯升高(P<0.05)。
2.2 生化指標與BMD的關系 表2直線相關顯示,PINP與各部位BMD呈顯著負相關(r=-0.244~-0.134,P均<0.05);β-Crosslaps、N-MID與各部位BMD呈顯著負相關(r=-0.256~-0.170,P均<0.01);PTH與FN及Troch的BMD呈顯著負相關(r=-0.138、-0.201,P 均 <0.05),與 L1~4及 Ward的BMD無明顯相關性(r=-0.060、-0.075,P>0.05)。
2.3 正常骨量、低骨量和OP婦女4項骨生化指標的比較 所測各區域,與正常骨量組比較,低骨量組(除Ward部位外)婦女的PINP顯著升高(P<0.05),低骨量組婦女的β-Crosslaps均顯著升高(P<0.05),OP組2指標升高均更為明顯(P<0.01)(表3);所測各區域,與正常骨量組比較,低骨量組(除Ward部位外)婦女的N-MID顯著升高(P<0.05),OP組升高更為明顯(P<0.01)(表4);所測L1~4及FN區域,與正常骨量組比較,低骨量組婦女的PTH顯著升高(P<0.05),所測FN、Ward及Troch等區域,與正常骨量組比較,OP組婦女的PTH顯著升高(P<0.05或P<0.01)(表4)。
表1 各年齡組血清4項骨代謝指標和各部位BMD的分布(±s)

表1 各年齡組血清4項骨代謝指標和各部位BMD的分布(±s)
注:與前一年齡段比較,*P<0.05

表2 血清4項骨代謝指標和各部位BMD的Pearson相關分析
表3 正常骨量、低骨量和OP婦女血清中PINP、β-Crosslaps的比較(±s,μg/L)

表3 正常骨量、低骨量和OP婦女血清中PINP、β-Crosslaps的比較(±s,μg/L)
注:與正常骨量組比較,*P<0.05,**P<0.01
?
表4 正常骨量、低骨量和OP婦女血清中N-MID、PTH的比較(±s)

表4 正常骨量、低骨量和OP婦女血清中N-MID、PTH的比較(±s)
注:與正常骨量組比較,*P<0.05,**P<0.01
?
骨代謝生化指標是一種快速、靈敏、及時反映骨轉換率的指標。骨代謝生化標志物,就是骨組織本身的代謝即分解與合成產物,分為骨形成標志物和骨吸收標志物。骨形成標志物是成骨細胞活動及骨形成時的代謝產物,骨吸收標志物為破骨細胞活動及骨吸收時的代謝產物,特別是骨基質降解產物。在人的不同年齡段以及各種代謝性骨病時,骨轉換標志物在血循環或尿液中的水平會發生變化,測量特異性強的骨代謝指標能直接反映骨骼當時的代謝轉換情況,有助于預測骨丟失率、骨折危險性和評估OP治療藥物療效。
PINP是由成骨細胞合成并釋出前膠原纖維的細胞外分解產物,是新骨形成特異和敏感的生化指標,其在血循環中的含量主要反映Ⅰ型膠原的合成速率,升高提示Ⅰ型膠原合成速率加快,骨轉換活躍[2]。有研究表明絕經后女性血清中PINP有隨年齡增長而升高的趨勢,尤其是在絕經早期更為明顯[3],這種升高是由于絕經早期卵巢功能減退導致雌激素水平的急劇下降,骨吸收增加,骨代謝呈高轉換狀態所致。隨著骨量下降及OP程度的加重,BMD逐漸降低而PINP水平逐漸增高,且BMD與PINP之間呈明顯負相關[4]。本研究與以往報道基本相符,PINP在40~49歲年齡段較低,自50~59歲年齡段開始明顯升高,隨后隨年齡增長呈下降趨勢;在 L1~4、FN、Ward以及 Troch部位,骨量異常婦女血清中的PINP均較正常組顯著升高,且與各部位BMD均呈顯著負相關。
β-Crosslaps是由成熟Ⅰ型膠原部分降解產生,內含完整的Ⅰ型膠原C末端肽中第15~22個氨基酸,其中的天冬-甘氨酸殘基肽鏈之間在體內有由α位向β位轉化的趨勢,所形成β異構氨基酸序列稱為β-Crosslaps。正常時Ⅰ型膠原被降解量極微,血中含量很少。當人體內骨吸收上升時破骨細胞活性增強,大量降解Ⅰ型膠原并形成C末端肽,進一步降解為β-Crosslaps入血,通過腎臟排除體外,可造成血和尿中β-Crosslaps濃度升高,因此測量血清中β-Crosslaps是評價破骨細胞活性和骨吸收最有價值的方法之一[5]。本研究中發現女性血清中的β-Crosslaps含量也有隨年齡增高而增高的趨勢,在50~59歲年齡段出現明顯的上升,各部位骨量異常組婦女血中β-Crosslaps含量明顯高于正常組,表明隨著骨量下降及年齡增長婦女體內骨吸收明顯增強,與以往報道相一致[6-7];很多文獻報道 β-Crosslaps與 BMD呈負相關[4,8],本試驗中亦發現 β -Crosslaps與各部位 BMD均呈顯著負相關。
骨鈣素是體內最豐富的非膠原蛋白,由骨和牙齒中活躍的成熟成骨細胞合成,其主要功能是維持骨的正常礦化速度,并直接反映成骨細胞的活性和骨轉換率,是骨轉換的敏感指標。骨鈣素在外周血中易裂解為N-MID片段和C端片段,外周血中存在有完整的骨鈣素和N-MID片段,電化學發光法檢測穩定完整的N-MID即能檢測完整的骨鈣素和N-MID片段[9]。劉勇等[10]研究發現絕經后婦女血清中骨鈣素明顯高于絕經前婦女,OP婦女骨鈣素明顯高于骨量正常婦女,提示絕經后婦女的骨代謝正處于高轉換水平而導致血骨鈣素增高,與本研究結果相符。董暉等[7]研究發現在女性50歲前,骨鈣素有隨年齡增高而降低的趨勢,隨后又升高,在40~49歲年齡段骨鈣素水平最低。本研究發現40~49歲年齡段骨鈣素水平最低,在50~59歲年齡段時較前一年齡段明顯上升,與董暉等的報道相近;血BGP水平明顯負相關于女性L1~4、FN、Ward及Troch的BMD改變,與以往報道一致[4]。
PTH是由甲狀旁腺主細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種蛋白激素,具有調節體液鈣離子濃度、升高血鈣和降低血磷的作用,是維持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數是相對平衡并保障其功能耦聯的激素,在低濃度時能促進Ⅰ型膠原蛋白的合成從而促進骨形成,在高濃度時使骨的分解和吸收作用增強。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的急劇下降會增加骨組織對PTH骨吸收的敏感性,破壞骨形成和骨吸收間的平衡,使骨吸收明顯大于骨形成,導致絕經后OP[11-12]。有研究報道PTH在絕經后婦女中隨增齡而升高[13],本研究亦表明婦女血中PTH有隨年齡增長而升高的趨勢,但前3個年齡段之間差異均未達到統計學意義,在70~80歲年齡段PTH水平較前一年齡段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骨量異常組婦女的PTH水平大都明顯高于正常組,但僅FN及Troch部位BMD與PTH之間有顯著相關性。
[1]章振林.骨質疏松診斷與骨密度檢查報告的解讀[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B):117.
[2]Recker RR,Marin F,Ish-Shalom S,et al.Comparative effects of teriparatide and strontium ranelate on bone biopsies and 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osteoporosis[J].J Bone Miner Res,2009,24(8):1358-1368.
[3]劉俏平,顧青,葛雯莉,等.社區中老年人骨轉換標志物的對比分析[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0,23(1):96-97.
[4]歐萌萌,黃建榮.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患者血清β-Crosslaps、PINP和N-MID 檢測的評價[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1,18(4):238-240.
[5]Filip RS,Zago'rski J.Age-and BMD-related differences in 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metabolism in rural and urban women from Lublin Region,Poland[J].Ann Agric Environ Med,2004,11(2):255-259.
[6]劉莉莉,張忠英,陳亮,等.血清β-膠原降解產物及骨鈣素聯合檢測評價骨轉換的意義[J].中國組織工程與臨床康復,2007,11(2):268-270.
[7]董暉,陳達強,王嬿,等.骨代謝轉換生化指標與性別、年齡的相關趨勢[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7,27(10):1564-1566.
[8]王葉,陳健,陳治卿,等.老年婦女血清β-1型膠原C-末端肽與骨密及骨質疏松癥相關性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4,29(8):6304.
[9]黃江渝,胡汶竹.血清骨鈣素水平檢測的臨床應用現狀[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9):1674-1675.
[10]劉勇,樊繼援.骨鈣素和1型膠原交聯氨基端肽測定在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中的意義[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07,12(4):511-513.
[11]Nelson DA,Megyesi MS.Sex and ethnic differences in bone architecture[J].Curr Osteoporos Rep,2004,2(2):65-69.
[12]袁風紅,程力.甲狀旁腺素與骨基因的表達[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5,11(1):122.
[13]楊昊,周萍,曾霞芳,等.絕經后婦女 E2、β -CTX、NMID、PTH水平及相關性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0,17(2):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