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利芳 康迪 謝園 劉曉云 麻震敏 潘雪玲 明君 孫珺 李欣
一場盛大的演出剛剛落幕。
以倫敦為背景舞臺,奧運會上演了一場運動員拼盡汗水的比賽,密集地爆發出一個個關乎成功、失敗、拼搏、榮耀、堅持的故事,和人們進行深層的情感共鳴。由此產生的眼球效應和情感聯系,是珍貴的營銷資產,也是參與奧運營銷的企業希望分享的“光芒”。
這場“Super”大事件,匯集了無數參與者,也有世界級的觀眾或裁判:媒體在播放奧運比賽,觀眾決定看或者不看;廣告主在亮嗓招攬,消費者決定喜不喜歡;媒體平臺叫賣產品或服務,廣告主決定買不買單。在這個舞臺,品牌使盡渾身解數,唱響自己的“好聲音”,無非都是爭取消費者手里的“I WANT YOU”按鍵。
而這變得越發困難。參賽廣告主選手的人數和水平都在提升,消費者在變化,消費者所接觸的媒體平臺也在變化,甚至比賽的規則也在變化。
這是歷史上首次真正意義上的“社交奧運”,以Twitter平臺看,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第一天的相關推特數量超過了北京奧運會整個比賽期間的推特總數;這是有著8小時時差的奧運會,相比北京奧運會承載的民族情感,倫敦奧運會更像一場歡樂的party;國人對于“金牌”的熱度開始回落,“唯金牌論”漸漸消退……無論從外在媒介環境、地理位置、消費者心理,這次奧運會都給廣告主和媒體平臺提出了新的挑戰。
演出結束,各位參賽者的表現如何?臺上一分鐘的表象外,又有著怎么樣的功底?消費者“IWANT YOU”燈為誰而亮?參考消費者的“掌聲”熱烈與否、業內“導師”的點評,在廣告主和媒介平臺兩個層面,《成功營銷》選擇亮眼的參賽者,第一時間為您呈現他們的“好聲音”。我們希望以實戰角度,解析樣本案例——對參賽者來說,這是對自身的總結;對旁觀者來說,更是絕佳的觀摩樣本。
當然,奧運營銷并非短期見到全部效果,更應是一個長期戰略的組成部分。關于“大奧運戰略”的比拼結果,我們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