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健玲 黃衛民 李小鷹 王崇禹 師樹田 王 娟 姜 陽 李遠征
1.航空總醫院心內科,北京 100012;2.新疆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院脊柱外科,新疆烏魯木齊 830002;3.解放軍總醫院老年心內科,北京 100853
急性冠脈綜合征包括不穩定性心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合并血糖升高,但高血糖是否與糖尿病有關還有待研究。另外,UA與AMI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是否有差異,隨著血糖的升高,其他生化指標如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血紅蛋白的關系如何,值得關注。現對我院270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選取2008年8月~2011年5月在航空總醫院心內科住院診斷為AMI的患者139例,設為AMI組,其中,男101例,女 38例;年齡 41~82 歲,平均(62.36±10.33)歲。 AMI診斷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1]。另隨機選取同期住院UA患者131例作為對照,設為UA組,其中,男98例,女3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BMI)、吸煙、家族史、糖尿病(DM)病史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表1)。將270例患者分為糖尿病組(127例)和非糖尿病組 (143例),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符合1999年WHO診斷標準。
1.2.1 FBG、2 h PBG、GHb的測定 研究對象空腹10 h后早晨7:30~8:00 抽取空腹及餐后2 h外周靜脈血3 mL于生化管中送檢,采用Backman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FBG、2 h PBG。用血常規管免疫抑制比濁法測定GHb。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
1.2.2 GA的測定 采用液態酶法測定 (日本旭化成制藥株式會社Lucica GA-L試劑盒,Glamour2000 自動生化分析儀,精密度試驗顯示批內、批間的變異系數均小于3%)。
所有數據均輸入SPSS 11.0 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FBG、2 h PBG及G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GHb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兩組FBG、2 h PBG及GA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GHb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FBG、2 h PBG都與GA有相關性,相關系數分別為0.373、0.327,而FBG、2 h PBG均與GHb無相關性。見表4。
AMI由于突然發作嚴重的心肌缺血和梗死,可以刺激全身的應激反應,應激引起的高血糖(stress hyperglycaemia)是影響AMI預后的一個重要因素[2]。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會升高[3]。即使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既往無糖尿病史,其血糖的升高,可能是已經存在的糖代謝紊亂的表現[4],并且在隨訪中,這種糖代謝紊亂持續存在,成為影響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5]。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患者往往與高血糖相關,本組資料從監測血糖變化的各項生化指標著手,對270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進行研究,分為糖尿病組和非糖尿病組,結果兩組無論是FBG、2 h PBG還是GA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而糖尿病組糖化血紅蛋白明顯高于非糖尿病組,提示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急性期主要與應激性高血糖相關。
糖尿病為冠心病的等危癥,其較非糖尿病患者更易發生急性冠脈綜合征。早在30余年前,Framingham心臟研究就已證明糖尿病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高2~4 倍[6-7]。Dagenaise等[8]隨訪24年研究也指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比不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更高,相對危險為指數3.11。因此,監測發病前血糖的變化就顯得尤為重要,GA和GHb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血糖控制指標[9]。當血漿葡萄糖分子中的羰基能和白蛋白分子末端的自由氨基發生非酶促糖基化反應,就可形成不穩定的、可逆的醛亞胺,醛亞胺的分子結構再經過重排反應,最后生成高分子酮胺結構。GA是這一酶促反應相結合的產物。GA和GHb不同,不受血紅蛋白變異和紅細胞更新率的影響,因而能快速、靈敏、特異地評價和監控血糖的變化[10-12]。GHb反映過去6~8周的血糖平均水平,而GA可有效反映患者在過去2~3周的血糖水平。目前已知,GA變化早于GHb。對于血糖變化不穩定的患者,GA能夠及時監測并反映血糖的變化。因此,在了解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糖短期水平變化時具有一定的優勢。本文通過對270例AMI和UA患者的研究分析顯示,AMI和UA兩組患者相比,FBG、2 h PBG及G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GHb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另一方面,FBG、PBG都與GA有良好的相關性(相關系數分別為:0.373、0.327,均 P < 0.05),而 FBG、2 h PBG 與 GHb 無相關性,提示GA較GHb更能及時反映ACS患者發病前短期的血糖變化,從而有效反映急性期應激性高血糖的水平。
表2 DM組與NDM組各生化指標的比較(±s)
表2 DM組與NDM組各生化指標的比較(±s)
糖尿病組(n=127)非糖尿病組(n=143)t值P值6.72±2.42 6.07±1.17 1.132>0.059.5±3.1 8.9±2.3 0.452>0.0516.25±1.68 15.19±2.650.675>0.056.90±1.27 5.90±0.48 3.017<0.05組別 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血糖(mmol/L)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血紅蛋白(mmol/L)
表3 AMI組與UA組各生化指標的比較(±s)
表3 AMI組與UA組各生化指標的比較(±s)
AMI組(n=139)UA 組(n=131)t值P值62.36±10.33 64.13±10.41 1.348>0.056.83±2.07 5.74±1.17 3.031<0.059.90±2.87 8.24±1.98 5.783<0.0516.12±2.99 15.00±1.03 5.424<0.056.35±1.16 6.29±0.850.928>0.05組別年齡(歲) 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血糖(mmol/L)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血紅蛋白(mmol/L)
表4 各項生化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綜上所述,GA是反映在過去2~3周血糖的變化,這彌補了FBG、PBG、GHb測定的不足,從而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在急性期血糖的控制及監測提供了可靠且便利的指標。其與FBG、PBG較好的相關性,又可以及時反映血糖的變化趨勢,這有利于高危人群的篩查,并能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控制血糖,改善預后,降低病死率。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循環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11.
[2] 彭曉韌,趙艷芳,鄒大進,等.糖尿病在急性心肌梗死危險評估中地位的探討[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11,23(6):322-328.
[3] Niemann JT,Youngquist S,Rosborough JP.Does early postresuscitation stress hyperglycemia affect 72-hour neurologic outcome?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in the Swine model[J].Prehosp Emerg Care,2011,15(3):405-409.
[4] Duskova M,Hill M,Starka L.Changes of metabolic profile in men treated for androgenetic alopecia with 1 mg finasteride [J].Endocr Regul,2010,44(1):3-8.
[5]Norhammer A,Tenerz A,Nilsson G,et al.Glucose metabolism in patient s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ion and no previous diagnosis of diabetesmellitus:a prospective study[J].Lancet,2002,359(9324):2140-2144.
[6] Zoppini G,Targher G,Bonora E.The role of serum uric acid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subjects:a narrative review[J].J Endocrinol Invest,2011,34(11):881-886.
[7] Beutel ME,Wiltink J,Till Y,et al.Type D personality as a cardiovascular risk marker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results from the Gutenberg health study[J].Psychother Psychosom,2012,81(2):108-117.
[8] Dagenaise GR,St-Pierre A,Gilbert P,et al.Comparison of prognosis for men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men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MAJ,2009,180(1):40-47.
[9] 阮昱,李霞,張楠,等.2 型糖尿病與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 水平的比較[J].臨床內科雜志,2004,21(2):117-119.
[10] 王麗娟.紀立農國際專家委員會關于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在糖尿病診斷中的作用的報告[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9,8(17):563-565.
[11] 劉學勇.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2(28):105-108.
[12] 徐延平.HS-CRP,HbAlC和β-MG聯合檢測診斷早期糖尿病腎病價值[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