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冬梅 曹素梅 白瑞云 趙美林
1.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三醫院婦產科,河北張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三醫院康復科,河北張家口 075000;3.河北省張家口教育學院護理學院,河北張家口 075000
隨著國內圍生醫學研究的發展,早產兒的存活率也明顯增高,但由于早產兒的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往往會發生喂養不耐受,導致胃腸道熱量及營養的攝取不足,從而影響新生兒的生長、心理等方面的發育。新生兒撫觸是一種新興的物理治療方法,通過對新生兒的有益刺激,促進胃腸道神經活動,改善胃腸蠕動;非營養性吸吮(non-nuritive sucking,NNS)指對無法經口喂養的早產兒在進行胃管喂養的同時,給予無孔奶頭吸吮,可積極促進早產兒胃腸功能的發育。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三醫院從2008年1月開始,結合上述兩種方法,在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三醫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的早產兒80例,入組早產兒均明確診斷為新生兒喂養不耐受[1],診斷標準為:①每天發生3次以上嘔吐者;②吸奶量減少患兒(>3 d);③發生胃潴留(潴留量>前次喂養量的1/3)。排除患有胃腸道畸形、壞死性腸炎、未用胃腸動力劑的早產兒。將80例早產兒隨機分成撫觸與NNS治療組和藥物治療組,各40例,其中,撫觸與NNS治療組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胎齡(33.2±1.4)周,平均出生重量(1.9±0.5)kg;藥物治療組中男 22例,女 18例,平均胎齡(33.4±1.3)周,平均出生重量(1.8±0.7)kg。兩組早產兒并發癥情況比較見表1。兩組早產兒在性別比例、出生體重、胎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早產兒并發癥情況比較(例)
所有早產兒均進行常規的治療和護理,其內容包括維持恒定外界和身體溫度,靜脈營養支持,體位支持治療以及加強口服喂養支持等,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分組治療:
1.2.1 藥物治療組 早產兒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同時,給予紅霉素治療喂養不耐受性,每次3 mg/kg,每隔10 h加入10%葡萄糖液中,勻速泵入,持續5d。
1.2.2 撫觸與NNS組 在常規治療和常規護理的同時,給予早產兒撫觸與非營養性吸吮相結合的護理措施。撫觸方法為:早產兒在喂養后30 min,患兒在處于睡、醒狀態都可以進行撫觸。將早產兒在暖箱中保持裸體,依次對頭部、面部、胸腹部、上肢體、下肢體以及患兒的背部進行撫觸,每天2次,一次進行15min。撫觸實施者為監護室護理人員,都經過新生兒撫觸的系統學習與訓練。NNS方法:患兒從住院開始,在胃管喂奶后半小時,給予空吸吮經消毒的無孔奶,每次10 min,24 h內 6~7次,持續 5d。
每天嚴密巡察并記錄下兩組患兒的嘔吐次數、胃里殘余的奶量、體重情況、奶量增加情況等。每星期2次電解質檢查,每星期1次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查。
評價治療喂養不耐受有效性的標準[2]:治療3 d后,無嘔吐情況發生;治療3 d后,胃殘余量控制在10%或以下;治療第3 天,患兒喂奶量是治療前一天喂奶量的3 倍或以上。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在治療5d后,嘔吐、胃殘余量、體重、奶量增加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兩組患兒均沒有發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藥物治療組發生3例輕度腹瀉。
早產兒的胃腸發育欠完善,喂養不耐受發生率較高,常常表現為吞咽障礙、嘔吐、腹脹氣等,嚴重影響日常營養的攝入,出現生長發育的遲緩,由此被迫采取的長期靜脈營養治療,則大幅提高了血管病變,肝臟功能障礙,膽紅素代謝障礙等疾病的發生率,故早產兒的營養攝入問題常常成為臨床實際工作中的關鍵。臨床實踐發現,小劑量紅霉素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效果早已經得到醫學界肯定,它是通過與胃黏膜的胃動素受體結合而促進腸胃蠕動,加速胃排空。因為紅霉素是由肝臟代謝,對肝臟有可能會產生損害,如果長期使用會引起腸道菌群的失衡。同時,紅霉素有一定的刺激性,靜脈滴注時容易發生靜脈炎,而且不能有效促進患兒消化系統的發育成熟,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新生兒撫觸是通過觸摸新生兒的皮膚,刺激皮膚血液循環,并通過皮膚這一感覺器官將治療信息上傳到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迷走神經,進從而增加胃腸道活動,提高了營養的吸收能力。同時對患兒腹部的按摩可以加快胃腸蠕動,有利于大便的排出,不易發生腹脹[3-4]。撫觸護理易操作,無副作用,且不會增加患兒家庭的經濟負擔,因此新生兒撫觸與非營養性吸吮相結合,是有效治療及預防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有效措施。有關研究表明,早期撫觸能有預防早產兒呼吸暫停情況的發生,以及減輕或減少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具有一定的療效[5-6]。非營養性吸吮不僅能促進早產兒吸吮反射的發育,而且能利用迷走神經提高肝、膽等器官活動,調節胃腸肽水平,GAS分泌增加,促進胃排空[7-9],同時,有利于患兒的胃腸系統發育,為腸道喂養提供重要基礎。
表2 兩組治療5d后各項指標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5d后各項指標情況比較(±s)
組別例數 嘔吐時間(d)胃殘余量(mL)體重增加(g)奶量增加量(mL)撫觸與NNS治療組藥物治療組P值40 40 1.7±0.7 1.8±0.6>0.052.4±1.52.7±1.1>0.05336.0±37.3 337.0±35.9>0.052.4±0.6 2.3±0.5>0.05
表3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情況比較(例)
此次研究中,藥物治療方法與新生兒撫觸結合非營養性吸吮配合的治療方法,二者在治療效果、各項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藥物治療對早產兒消化系統發育沒有促進作用,并且有一定的副作用。而撫觸與非營養性吸吮不但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而且沒有不良反應,同時又能促進早產兒自身消化系統的發育,在以后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治療中,盡量少用藥物治療,而采用撫觸與非營養性吸吮的物理治療方法。
[1] 黃瑛,邵肖梅,曾紀驊,等.新生兒喂養困難與紅霉素促胃腸動力的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0,38(4):696-698.
[2] 陳健平,劉義.紅霉素與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的臨床研究[J].臨床兒科雜志,2006,24(11):920-923.
[3] Weber FH Jr,Riehards RD,Mccallum RW.Erythromycin:amoi-lin agonist and gastrointestinal prokinetic agent [J].Am J Gastroenterol,1993,88(4):485-490.
[4] Von Kiedrowski R,Huijthebaert S,Raedsch R.Mechanisms of isapride affecting gallbladder motility[J].Diq Dis Sci,2001,46(5):939-944.
[5] 幸娟.嬰兒撫觸防治早產兒呼吸暫停臨床觀察[J].小兒急救醫學,2003,10(6):381.
[6] 歐霞.“新生兒游泳+撫觸”的臨床療效分析[J].現代醫院,2005,5(5):34-35.
[7] 吳圣楣,陳惠金,朱建幸,等.新生兒醫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73.
[8] 侯靜,魏琳,楊麗媛,等.撫觸對早產兒神經行為的影響[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11(1):47-48.
[9] Field T.Message therapy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J].J Dev Behav Pediatr,1995,16(2):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