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升偉,鄧穎,禤正正,殷平善
(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目前,廣大中醫藥工作者主要致力于中醫藥名詞術語的規范化研究和中醫藥學術語言的現代轉型研究,包括解決中醫藥學術語言存在著的古今中外的雙語困難,和解決中醫藥名詞術語的不規范、概念的模糊等問題[1]。
中醫藥名詞術語庫是一個巨大的復雜系統,系統里面缺乏一定的層次,使很多術語都成了一個個單獨的個體,看起來比較孤立,就有如混沌。混沌有序化也是中醫藥術語規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混沌有序化的過程中,有序意味著相對于混沌的進步,而層次性是有序性的重要表現,也是有序事物的重要特征[2]。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美國著名科學家Herbert A.Simon在他的名著《人工科學》中指出:要構建一門關于復雜系統的比較正規的理論,有一條路就是求助于層級理論(theory of hierarchy)。
實際上,對于中醫藥名詞術語的層級處理問題,當代研究工作者幾乎沒有涉及,它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殷平善教授于2008年首先提出了中醫藥名詞術語的層級處理這一研究方向,并對其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中醫藥名詞術語分類、分層、分級的編碼設計,是由復雜系統層級結構理論和語言符號學的層級理論啟發而來。按照西蒙的表述,層級結構指的是“由相互聯系的子系統組成的系統,每個子系統在結構上又是層級式的,直到我們達到某個基本系統的最低層次”。層級結構的主要特點是逐級構成所帶來的逐級遞進,以及逐級相干所帶來的逐級集約。通俗地講,層級結構就是層與層,層與級,級與級緊密相連,上級單位按照一定規則分支成各種下級單位,同一層或級中相互并列,并同屬于上級單位,最終形成一個復雜而井然有序的層級結構體系。
我們嘗試著選擇中醫藥名詞術語“熱證”一詞,按照層級結構的理論,初步地對其進行分類研究。我們運用計算機技術搜尋了大量與“熱證”相關的資料,并結合所學的知識,把“熱證”一詞進行了層級處理,下文將會對我們的處理結果做具體的闡述。此分類研究對中醫藥名詞術語的規范化與現代化提供一定的幫助,也可以為現代流行病學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據。
根據中醫基礎基本理論,我們對“熱證”一詞進行了如下的層級分類處理。

首先,我們將“熱證”一詞分類,分為“實熱證”與“虛熱證”。眾所周知,百病之所生,均皆有虛實兩端[3]。中醫學認為,人體各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維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從而保持著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當這種動態平衡因某種原因而遭到破壞,又不能立即自行調節得以恢復時,人體就會發生疾病。《素問·通評虛實論》中提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疾病的產生無不起因于外來的邪氣或者本身的機能產生問題。因此,“熱證”一詞從大的方面可以分為“實熱證”與“虛熱證”(如下圖)。

1 )在“實熱證”這一類中,依據臟腑辨證,我們將其分層,分為六層,包括“心系證類”、“肝系證類”、“脾系證類”、“肺系證類”、“腎系證類”、“臟腑兼證”。

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對疾病證候進行分析歸納,借以推究病機,判斷病變的部位、性質、正邪盛衰情況的一種辨證方法,其中尤以診斷病位作用最為突出。臟腑辨證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辨證方法之一[4]。因此,對“實熱證”的分層處理,我們采取了此類辨證方法。
中醫學認為,臟腑有五臟六腑,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六腑包括小腸、大腸、膽、胃、膀胱、三焦。依據《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的“藏象”理論與中醫基礎的臟腑相表里理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癥候部分》(1997),我們將臟腑證類歸為六層,即“心系證類”、“肝系證類”、“脾系證類”、“肺系證類”、“腎系證類”、“臟腑兼證”。
2 )在“虛熱證”這一類中,其處理方法與分級處理的方法相差無幾,故我們將在后文再對其補充闡述。
根據“藏象”理論與中醫基礎的臟腑相表里理論,我們將每一層的內容進行分級處理。在分級處理的過程中,我們利用計算機資源(主要是從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獲取,搜尋時間為2000年~2010年,內容檢索條件為關鍵詞)和圖書館資源,搜尋了近10年來的大量資料。而且,我們對搜尋到的資料進行了整理統計,并得到了相關的結果(下面將作具體的闡述)。這些資料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近10年中醫各界人員對此類證型的關注與研究,也可從一定的角度上反映近10年來疾病的走向趨勢,為流行病學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據。
3.3.1 心系證類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中提到:“心者,君主 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也提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心與小腸相表里,凡與心相關的疾病均歸于心系。對于心系證類,我們做了以下的處理(見圖1)。

圖1 心系證類
說明:我們將心系證類分為了10級,級與級之間是平等的。圖表中的橫坐標代表每一級的證候,縱坐標代表近10年來每個證候的相關研究文獻對整個層總的相關研究文獻所占的比例,如心火亢盛(相近詞:心火熾盛)的相關研究文獻所占整個心系證類的相關研究文獻的比例,為37.63%。處理后的結果如上圖,以下各層均可參照此說明。
3.3.2 肝系證類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中提到:“肝者,將 軍之官,謀慮出焉。”《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也提到:“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肝與膽相表里,凡與肝相關的疾病均歸于肝系。對于肝系證類,我們做了以下的處理(見圖表2)。
3.3.3 脾系證類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中提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也提到:“脾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脾與胃相表里,凡與脾相關的疾病均歸于脾系。對于脾系證類,我們做了以下的處理(見圖3)。

圖2 肝系證類

圖3 脾系證類
3.3.4 肺系證類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中提到:“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也提到:“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肺與大腸相表里,凡與肺相關的疾病均歸于肺系。對于肺系證類,我們做了以下的處理(見圖4)。
3.3.5 腎系證類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中提到:“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也提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腎與膀胱相表里,凡與腎相關的疾病均歸于腎系。對于腎系證類,我們做了以下的處理(見下表4)。
3.3.6 臟腑兼證
《內經》謂:“十二官不得相失”,這句話說明各臟腑功能活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具體講就是臟與臟、腑與腑、臟與腑之間都有密切的關系。因此,臟腑之間并病或相互影響較為明顯者,我們將其歸于臟腑兼證這一層。對于臟腑兼證,我們做了以下的處理(見圖6)。

圖4 肺系證類

圖5 腎系證類
3.3.7 虛熱證
在“虛熱證”這一類中,由于其證型比較單一,故我們直接將其進行了分級處理,跳過了分層處理。《此事難知·熱有虛實外何以別》中提到:“若骨痿、肉爍、筋緩、血枯、皮聚、毛落,五陰不足而為熱病,是虛熱”。虛熱證多因氣血陰液不足,或邪盛傷正所致。本證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但以臟腑的陰虛證型較為多見(近十年來的研究文獻達四千多篇,相當于“實熱證”中研究文獻的總和),也是現代研究的重點。故著重從陰虛的臟腑層面進行分級。而我們認為,陽虛發熱、氣虛發熱、血虛發熱也大多由臟腑的功能出現障礙才引起的,因而將其直接歸入到“虛熱證”的分級處理中。對于“虛熱證”的分級處理,我們做了以下的處理(見圖7)。

圖6 臟腑兼證
中醫藥名詞術語博大精深。一個單薄的詞語,它蘊藏著的是無窮的信息。從研究的現狀看,對名詞術語進行層級分類研究是客觀存在的,雖然還沒有很多人涉及到這個領域上。
走中醫藥術語規范化、標準化這條道路是艱辛的,但我們希望通過此次的嘗試,能為中醫藥術語的規范化、標準化提供一定的思路。我們也希望通過此次的研究,能為現代的流行病學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圖7 虛熱證類
[1] 殷平善,龐杰.中醫藥名詞術語的規范化研究及其層級處理[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8(12):901-902.
[2] 范申艷.從混沌到有序的哲學啟示[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73-74.
[3] 譚興貴,瞿岳云.中醫虛實理論的反思[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11):6 -8.
[4] 闞湘苓,王玉興.四至七版《中醫診斷學》教材中臟腑辨證的分析[J].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5(3):140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