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變玲,孫霈,李靖,曹釙,劉尚建,鐘劍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 100700)
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多種腎臟病的概括,已經成為常見病和多發病[1]。目前,由于CKD的患病率高,知曉率低[2],其防治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公共健康問題。西醫學對CKD的發病認識的相對清楚,在治療上,對于CKD早期西醫以去除誘因及對癥治療為主,對于CKD晚期,維持透析及腎移植是其延長壽命的唯一有效方法[3]。中醫藥對CKD的防治有一定的優勢,但對CKD中醫證候的研究尚無統一認識,研究成果也難以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本文運用回顧性研究,收集451例CKD患者的病歷資料,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初步探討CKD中醫常見癥狀、不同分期的證候要素及其分布情況,試圖為規范中醫臨床辨證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2年9月~2010年9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住院及門診的CKD患者資料,共451例。其中1期84例,2期77例,3期80例,4期82例,5期128例;男221例,女230例,年齡11歲~94歲。其中原發性腎病158例,繼發性腎病244例,病因不詳者49例。
1.2 診斷、分期標準 采用2002年美國腎臟病基金會《慢性腎臟病臨床實踐指南》制訂的CKD診斷分期標準,按腎小球率過濾(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分為5期。GFR采用校正后的MDRD(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公式。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1)腎臟損傷(血、尿成分異常、或影像學檢查異常、或病理學檢查異常)≥3個月,有或無腎小球濾過率異常;2)GFR<60ml/(min·1.73m2)且≥3個月,有或無腎臟損傷證據。
1.4 排除標準 1)急性腎臟病;2)合并有內科重大疾病: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腦血管病;3)病歷資料不合格者。
1.5 觀察指標
1.5.1 一般指標 性別、年齡、原發病、尿常規、血常規、腎功能、血脂。
1.5.2 中醫癥狀 根據200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國家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慢性腎功能衰竭及慢性腎炎癥狀,并參照《中醫診斷學》進行規范。共涉及到中醫癥狀54項,病歷中出現,但54項中醫癥狀未包括者單獨記錄。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Excel表格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2.1 各期證候要素分布特點
2.1.1 CKD 1期 常見癥狀出現頻率較高的是:疲乏無力、水腫、頭暈等,其次為食欲不振、脘腹脹滿、便溏等消化道癥狀。運用中醫理論進行分析可知,CKD 1期突出的病機病性證素是氣虛,病位證素是腎、脾。其次,頭暈、口干、咽干,還提示陰虛證素的存在。在CKD的早期即出現腰痛、肢體麻木的癥狀,中醫理論提示早期即出現血瘀證素。見圖1。
2.1.2 CKD 2期 常見癥狀出現頻率較大的仍是疲乏無力、水腫。口干、頭暈、咽干、尿少色黃等癥狀則表明此期陰虛證素比例加重。另外腰痛、肢體麻木癥狀,從中醫理論上看這些癥狀提示血瘀證素。見圖1。
2.1.3 CKD 3期 常見疲乏無力癥狀頻率升高,少氣懶言的出現,提示氣虛明顯。而這一期陰虛證素繼續上升,成為此期主要的證素;此外,還出現畏寒肢冷的陽虛證素。腰痛、肢體麻木表明血瘀證素的繼續存在。病位證素除腎還涉及到肝。可見3期癥狀多樣,病機復雜。見圖1。

圖1 CKD1-5期常見癥狀
2.1.4 CKD 4期 疲乏無力頻率明顯升高,此期主要的病機病性證素為氣虛、陰虛,陽虛、血瘀證素仍然存在,但本期比較明顯的出現惡心,提示濕濁這一證素出現。病位證素涉及肝、脾、腎。見圖1。
2.1.5 CKD 5期 癥狀多樣化,畏寒肢冷癥狀頻率明顯上升,提示陽虛證素加重,本期面色晦暗出現,很大程度上表明血瘀證素在此期大大的提高,惡心、嘔吐頻率增高,提示濕證素的上升。胸水這一體征的出現,提示水氣證的存在。面色萎黃提示可能有血虛證素的存在。此外,在本期還有一個典型的特點,面色改變在此期突出。5期為尿毒癥晚期,腎功能喪失的尿閉癥狀突出。見圖1。
2.2 總體分布情況
從總體水平看,CKD常見癥狀(出現頻率位于前10位的癥狀)依次為疲乏無力、水腫、食欲不振、腰膝酸軟、頭暈、惡心、口干、大便秘結、夜尿多、視物模糊等,主要表現為消化系統和泌尿系統癥狀。
CKD是以腎臟損傷(有或無GFR下降)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疾病,中醫學無“慢性腎臟病”的病名,它是依據疾病的臨床表現和常見癥狀,可歸屬中醫學的“關格”、“腎風”、“水腫”、“淋證”“腎著”等范疇。本病病因病機復雜,既有臟器受損之正虛,又有邪實之患。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精髓所在,辨證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辨別病位、病性等的過程。證候要素(簡稱證素)是中醫證候分解的最小單元,一般認為一個中醫證候可分解為多個證素,如脾腎陽虛,分解的證候要素就是脾、腎、陽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從證素入手對疾病進行研究[5]。
本研究通過對451例CKD患者的一般資料分析,可以得出:1)CKD各期的平均年齡分布:1期<2期<3期<5期<4期,基本符合疾病發展規律。2)發病原因不詳者占10.9%,臨床工作中發現,一些CKD患者一發病即是腎衰。因此應高度重視CKD的普查及宣教工作,加強本病的一級預防。
本研究通過對451例CKD患者癥狀的頻次統計分析,可以得出:1)從總體看,CKD常見癥狀為疲乏無力、腰膝酸軟、水腫等癥狀,李靖等[6]對CKD常見癥狀采用專家問卷調查的方法,其結果得出前10位的癥狀是疲乏無力、水腫、腰膝酸軟或冷痛、惡心嘔吐、面色等,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2)CKD癥狀多樣化,病因病機復雜,但總體來說本虛標實,多數醫家對本病基本病機的認識較為一致[7-9]。3)CKD不同分期,證素有所不同。CKD早期脾腎氣虛,兼有血瘀。3期以肝腎氣陰兩虛為主,可兼有不同程度的陽虛、血瘀證。4期以肝腎氣陰兩虛,兼脾腎陽虛、血瘀證及濕濁證。5期表現復雜,為虛實夾雜,氣血陰陽俱虛,陽虛證表現突出,兼挾濕濁、水氣、血瘀證。CKD 5期已經是終末期,由于腎移植或血液凈化等治療方法的應用,不排除在一定程度上對證素的影響,可能也是導致晚期癥狀多樣化的原因。4)本病本虛標實,本虛證從早期的氣陰兩虛逐漸發展到晚期的陰陽俱虛,體現了中醫理論指導下的陰損及陽的發展變化規律。標實中的血瘀證貫穿本病的始終,表明血瘀證在本病的重要性,許多醫家已經認識到了其重要性,如著名腎病專家呂仁和教授認為,血瘀在腎臟病的發病中極其重要,將絡病理論和癥瘕理論相結合,提出了“腎絡癥瘕”學說。且在本病的早期即已發生,提示早期可適量的應用活血化瘀藥,不能僅停留在“久病入絡”的理論。5)從CKD總體癥狀出現的頻率上看,CKD患者常常出現食欲不振、脘腹脹滿、惡心、嘔吐、便溏等消化系統癥狀,有些甚至是首診癥狀,往往容易誤認為消化系統疾病,有學者[10]報道了38例以消化系統癥狀為首發癥狀的慢性腎衰的臨床研究認為,消化系統癥狀是慢性腎衰最早和最突出的癥狀。因此出現食欲不振、脘腹脹滿、惡心、嘔吐等癥狀時,應注意鑒別以免誤診。
本研究對CKD患者不同分期的中醫癥狀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下一步可借鑒數據挖掘系統等高級統計方法進行研究,以使結論進一步完善。
[1] Levey AS,Eckard KU,Tsukamoto Y,et al.Uet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a position statement from kidney disease:Improve Global Outcomes(KDIGO) [J].Kidney Int,2005,67(6):2089-2100.
[2] 王海燕.提高對慢性腎臟病的認識、臨床工作和研究水平[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5,21(1):1 -2.
[3] 王海燕.腎臟病學[M].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385.
[4]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57-164.
[5] 朱文峰.中醫辨證體系及“證”的規范性研究[J].天津中醫藥,2002,19(5):1 -4.
[6] 李靖,解紅霞,戴文先,等.慢性腎臟病分期的中醫證候專家調查分析報告[J].中西醫結合腎病在雜志,2009,10(12):1089-1091.
[7] 高坤,孫偉,周棟,等.慢性腎臟病中醫證型分布及演變規律研究[J].江蘇中醫,2008,40(6):33 -35.
[8] 王少華,張晶瑜,王彬,等.慢性腎功能衰竭病機探討[J].上海中醫雜志,2004,18(2):31 -32.
[9] 王小琴.慢性腎臟病的陰虛機理及臨床證治[J].中醫藥學報,2008,36(4):25 -27.
[10] 肖懷金,沈俊福,關贊聯,等.38例以消化系統癥狀為首發癥狀的慢性腎衰臨床分析[J].現代醫院,2009,9(4):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