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夫 黃象望 劉向陽 肖 晟 劉宏哲 沈雄杰
1.南華大學醫學院,湖南衡陽 421001;2.湖南省人民醫院,湖南長沙 410005
骨與關節結核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危害性大,致殘率高。隨著人們日常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抗結核治療的正規化,結核的發病率明顯下降,但脊柱結核的發病率卻呈上升趨勢,脊柱結核占全身骨結核的50%以上,其中又以腰椎的發病率最高[1-2]。脊柱結核最嚴重的并發癥即脊柱畸形及神經受損,且脊柱結核容易復發,臨床治療棘手。脊柱結核治療多傾向于切開減壓引流、植骨內固定,以清除病灶、重建脊柱力線。既往認為前路經腹腔進入,有損傷腹腔臟器、大血管及神經等并發癥,手術治療多選用后路進行加壓植骨內固定術。目前,經前路治療腰椎結核的術式已經被廣泛報道,本文就前路及后路病灶清除術治療腰椎結核特點作一總結,現報道如下:
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腰椎結核患者共62例,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齡23~69歲,平均56.4歲;單椎體節段結核18例,兩個椎體節段結核32例,三個椎體節段及以上1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腰部疼痛、酸脹或下墜感,合并間歇性跛行及單側或雙側下肢放射痛28例;病程3個月~4年,平均2.6年。隨機分成兩組,即前入路組(31例)和后入路組(31例),術前均常規行腰椎正側位、過伸、過屈位X線片檢查,腰椎CT檢查,部分行MRI檢查。兩組的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影像檢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經系統抗結核治療,待結核中毒癥狀減輕、低熱消失或體溫下降,可以擇期行手術治療。對于合并巨大膿腫者術前予以穿刺引流,截癱進行性加重的患者,可盡早進行減壓手術。手術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路采用俯臥位,腰椎后正中入路,逐層切開分離肌肉筋膜,充分顯露病椎棘突、椎板、雙側橫突,打開椎板,經椎管或椎弓根清理病灶,行椎體間或椎板間植骨。前路采用仰臥位或側臥位,腹膜外入路,逐層游離至病椎進行病灶清除。前后入路均應顯露病變節段及相鄰健康節段,徹底清除病灶處膿液、肉芽組織、死骨、殘留的間盤及硬化骨,膿腔內亦必須反復搔刮直至病變徹底清除,用3%雙氧水、等滲鹽水反復加壓沖洗。清理徹底后植骨。后路采用釘棒系統固定,前路采用前路鋼板固定,對于椎體摘除者加鈦籠植骨固定,兩組植骨均采用自體髂骨植骨。術后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及引流量,密切注意雙下肢的感覺及運動狀況,適時拔管,術后繼續抗結核治療,定期復查肝腎功能。
術前、術后及最終隨訪時常規拍攝等比例腰椎正、側位X線片。分別比較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1個月及3個月的血沉(ESR)。脊柱力線采用cobb角測量法[3]評價。骨性融合標準采用Suk標準[4]判斷,已融合:融合區有連續的骨小梁;未融合:融合區未見連續骨小梁,可見間隙。如果X線片難以分辨,加行CT檢查以鑒別。
應用統計軟件SPSS 13.0 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兩樣本比較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病例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1個月的比較無差異,前入路組的出血量、術后3個月的ESR優于后入路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1個月及3個月 ESR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1個月及3個月 ESR比較(±s)
組別例數 手術時間(min)出血量(mL)住院時間(d)術后 ESR(mm/h)1個月 3個月前入路組后入路組t值P值31 31 128.3 ±3.8 129.3 ±2.6 1.209 0.231 823.3 ±3.2 1021.0 ±5.2 180.281 0.000 23.3 ±3.2 22.0 ±5.4 1.153 0.253 28.2 ±2.6 28.8 ±3.0 0.841 0.403 12.2 ±1.8 22.2 ±2.9 16.312 0.000
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3、12個月cobb角變化,6個月及12個月骨融合例數,術后結核復發病例數,其中,術后12個月前入路組cobb角及結核復發例數優于后入路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見表2。
表2 兩組 cobb角、骨融合及復發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 cobb角、骨融合及復發情況比較(±s)
?
腰椎結核由于發病率高、并發癥多、致殘致畸高等特點,一直受到醫務人員重視。這是因為脊柱結核多發生于負重大、活動多、易遭受慢性勞損的部位,且血運豐富,血流速度慢,結核桿菌易于滯留椎體骨松質間隙[5-7]。脊柱結核早期以椎前軟組織腫脹、椎體內較小的溶骨性、蟲蝕狀改變,可侵蝕椎間盤病變,后期出現嚴重的椎體破壞,即后凸畸形,俗稱“龜背”。大量椎旁肌間隙冷膿腫形成后,侵蝕神經根,破壞了脊柱穩定性,極易造成脊髓壓迫形成神經癥狀。據統計脊柱結核占骨關節結核的50%~75%[8],且以青壯年居多。手術病灶清除是治療脊柱結核的主要方法,但術后有相當的復發率,文獻報道可高達25%,部分患者還可能有截癱的可能[9]??梢姡怪Y核具有難治性及易復發性的特點,探討如何治療腰椎結核、防止術后并發癥及術后復發,有較大臨床意義。
總的來說,腰椎結核手術治療方法經歷了單純病灶清除、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在病灶清除術的同時重建術后脊柱穩定性,避免了植入骨塊斷裂、吸收、假關節形成、矯正角度丟失等問題。目前,脊柱結核手術治療原則已基本達成共識[10-11]:徹底清除病灶、解除脊髓壓迫、矯正后凸畸形和重建脊柱穩定性。對于如何選擇前后入路各家報道不一致。本研究對比了腰椎結核前后入路手術,發現前入路手術出血量更少,這和以往觀點不一樣,原因可能與前入路是經腹膜外間隙進入,對小血管損傷更少,因此出血更少。另外一點,前入路可能損傷腹部大血管,造成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手術技巧嫻熟可避免。隨訪中發現,前入路組ESR下降速度更快,植骨融合效果更好,矯正角度丟失更小,術后復發率更小。分析原因可能是前入路是椎體間植入,植骨效果更好,且前入路沒有損傷脊柱中后柱力線,保護了脊柱穩定性,矯正角度丟失相對較小。前入路對于病椎暴露更徹底,病灶清除更徹底,避免了病灶殘留,降低了復發率。
本組研究結果表明,對于腰椎結核,前入路腰椎結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路鋼板內固定術有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矯正角度丟失少、植骨融合快、復發率小等特點。前入路局限性在于椎板減壓操作不方便,下腰椎近骶椎段靠近盆腔內大血管,內固定物置入存在一定的困難和風險。能采用前入路手術應盡量選擇前入路,且腰椎結核絕大多數為椎體結核,椎板、棘突、關節突和橫突結核極少見,因此,前入路手術在腰椎結核治療中應用更廣泛,應用價值更好。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等.實用骨科學[M].3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64-1265.
[2] Mukhtar AM,Farghaly MM,Ahmed SH.Surgical treatment of thoracic and lumbar tuberculosis by 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J].Med Princ Pract,2003,12(2):92-96.
[3] Jason CE,Dean N,S CH,et al.Comparison of vertebroplasty and balloon kyphoplasty for treatment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a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The Spine Journal,2008,8(3):488-497.
[4] Suk SI,Lee CK,Kim WJ,et al.Adding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o pediele screw fixation and posterolateral fusion after decompression in spondylolytic spondyiolisthesis[J].Spine,1997,22(2):210-229.
[5] 宋曉輝.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結核23例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0):34,43.
[6] 王文勝.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鈦網融合器植入內固定術治療脊柱結核[J].中國醫學創新,2010,7(36):41-42.
[7] 李品坤,顏福金,李承東,等.腰椎結核的手術治療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1):56-57.
[8] Ramdurg SR,Gupta DK,Suri A,et al.Spinal intramedullary tuberculosis:a series of 15 cases[J].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2009,111(2):115-118.
[9] 張光鉑.脊柱結核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414.
[10] 林羽.淺談脊柱結核的手術治療[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6,16(12):885-887.
[11] Jin D,Qu D,Chen J,et al.One-stage anterior interbody autografting and instrumentation in primary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spinal tuberculosis[J].Eur Spine J,2004,13(2):1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