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業霞
體弱兒是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反復疾病困擾而引起兒童體格生長發育及身體健康或精神發育[1],為了解體弱兒發生的相關因素,探討更好的體弱兒管理方法,促進優生優育,提高兒童的健康水平,現對100例0~1歲體弱兒資料進行分析。
1.1 對象 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兒童保健門診系統管理過程中篩查出來的符合本省制定的體弱兒管理范圍的嬰幼兒中抽出100例0~1歲主要患有活動性佝僂病,中度及以上貧血、低標準體重的體弱兒。
1.2 方法 對在我院兒保門診參加系統管理的兒童進行體格檢查包括:測體重、身高、頭圍、胸圍及全身檢查,使用電腦進行發育評價。常規每半年進行一次血常規和骨堿性磷酸酶測定。并對母親的年齡、文化程度、孕期保健情況,嬰幼兒出生史和喂養史進行詢問,登記建卡。
1.3 診斷標準 按《七歲以下兒童體重和身高評價標準》低標準體重:X-2S;中度及以上貧血:血紅蛋白(Hb)值<90 g/L;活動性佝僂病:骨堿性磷酸酶(BALP)>300u/L,并結合臨床癥狀。具以上標準之一者,均為體弱兒。
1.4 統計方法 采用卡方對數據進行分析。
2.1 母親的文化程度不同對造成患兒貧血或佝僂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對低標準體重形成無顯著性。見表1。
2.2 孕產期產檢少于3次與多于3次的相比,因貧血或佝僂病所致體弱兒發生有顯著性差異,但與低標準體重無差異。見表2。
2.3 輔食添加時間6個月前與6個月后相比,嬰兒貧血、佝僂病、低標準體重發生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1 母親文化程度與體弱兒發生的關系

表2 孕產期保健與體弱兒發生的關系

表3 輔食添加時間與體弱兒發生的關系
3.1 做好胎兒保健是提高生命質量的關鍵,胎兒保健是通過母親孕期的系統保健,達到保護胎兒宮內健康生長發育以及最終安全分娩的目的。母親文化程度低者,孕婦產前保健意識差,體弱兒發生率高。提示及應提高醫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對孕婦進行宣教工作,加強孕產期保健,對嬰兒進行定期體檢以及時發現體弱兒和進行管理。
3.2 做好營養投入是預防營養性疾病發生的重要舉措。喂養搭配不當,未能及時添加輔食,與體弱兒發生率有密切相關,且貧血還會對小兒的智力發展有影響;佝僂病可使小兒骨骼畸形,營養不良患兒常會出現腹瀉、肺炎等疾病。因此說明在兒童保健工作中及根據兒童對營養的生理需要,指導家長對嬰幼兒進行科學喂養:生后母乳喂養、換乳期泥糊狀食物添加、固體食物期進行自然食物,均衡膳食的合理喂養[2]。
3.3 對檢出體弱兒進行專案管理,根據疾病的分類不同制定相應的防治方案,分別登記、建立專案管理記錄、積極治療、并進行定期隨訪觀察、復查,使體弱兒早日達到好轉或痊愈。
[1]楊建飛,馮超.體弱兒的系統管理.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5,21(5):304.
[2]劉湘云.兒童保健學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