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苗
為了對呼吸訓練法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部功能的影響情況進行研究分析,使臨床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呼吸狀況有更加清晰的了解,為臨床提供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呼吸訓練的有效方法,使該類患者的肺部功能指標得到最顯著的改善,我們組織進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抽取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來我院就診的74例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確診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兩組,分別采用縮唇腹式呼吸和阻力呼吸訓練器進行呼吸訓練。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肺功能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進行、并發癥和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這三年時間內,采用臨床研究過程中常用的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來我院就診的74例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確診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兩組。A組患者中包括,男21例女16例,年齡54~82歲,平均年齡71.6歲;患者中病程最長者21年,病程最短者4年,平均病程8.7年;B組患者中包括男20例,女17例,年齡50~81歲,平均69.3歲;患者中病程最長者23年,病程最短者6年,平均病程9.4年。抽樣患者所有自然資料,統計學差異并不明顯,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進行比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經過相關的臨床檢查后確診。
1.2 方法 將抽樣中的74例臨床確診患者病例資料,采用隨機分組方法分為A、B兩組,平均每組37例。A組患者采用縮唇腹式呼吸;B組患者采用阻力呼吸訓練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肺功能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進行、并發癥和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3 數據處理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 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當P<0.05時,我們認為數據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
經過仔細研究后我們發現,B組治療前的肺功能指標與A組患者基本相同,統計學差異并不明顯(P<0.05);該組患者治療后的FEV1、FVC、FEV1/FVC的升高幅度明顯大于 A組患者,且統計學差異非常明顯(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沒有出現比較嚴重的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現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呼吸訓練前后肺功能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文縮寫:COPD),是一種由于肺分通氣功能發生障礙進而導致出現的慢性缺氧性肺部疾病,該病患者的病情主要具有緩慢進行性發展的特點,會對該類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極大的影響,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大大降低[1]。
臨床上患有COPD的患者的肺彈性回縮力能力明顯降低,彌漫的小氣道會出現狹窄和胸內的壓力會明顯增加,通常會導致患者在呼氣時小氣道關閉過早和呼氣的氣流明顯受限。在進行縮唇呼吸的時候,可使外圍的阻力明顯加大,使氣道的內壓明顯增高,防止在進行呼吸時小氣道出現陷閉和狹窄現象,對患者肺內氣體的充分排出及氣體在患者肺內進行有效分布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從而使氣體的交換過程得到顯著改善,同時縮唇呼吸可以使患者的呼吸頻率進一步減慢,使吸氣與呼氣的時間被進一步延長,為下一次呼吸時能夠吸入更多的新鮮空氣提供了條件,在使患者的氣量和肺泡換氣增加的同時,可以使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明顯增加,使體內缺氧狀況得到顯著改善[2]。腹式呼吸訓練可以更有效地補償在肺部病變產生時胸式呼吸不足的缺點,該技術可以通過使患者的膈肌活動度及功能明顯增加,使肺泡達到充分膨脹,使氣體交換的量明顯增加,機體通氣功能得到顯著提高。縮唇呼吸,腹式呼吸及相應的呼吸操都是醫療體育的一種重要的組成形式,通過進行長期的鍛煉,可以使患者的呼吸肌尤其是膈肌逐漸變得強壯而有力,使患者的呼吸形式得到進一步改善,使呼吸的效率得到顯著提高,對順利排痰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使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及體質得到增強,從而使已經明顯減退的肺功能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并防止肺功能進一步下降[3]。
總而言之,采用阻力呼吸訓練器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進行輔助呼吸的效果非常理想,可以使患者的相關肺功能指標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并能有效防止出現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現象,是一種安全有效治療方法。
[1] 邵愛仁,姚玉娟,沈麗娜,等.呼吸訓練技術對我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臨床指標的影響.中華護理雜志,2008,38(18):621-622.
[2]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編委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診斷規范.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20(14):199-200.
[3] 杜素芝,夏梅,胡楠,等.不同呼吸訓練方法對老年塵肺病人肺功能的影響.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9):8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