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尹 情 本刊通訊員 王現豐
小小“聯絡員” 聯通“大監督”
——河北省雞澤縣構建財政“大監督”工作格局側記
◎本刊記者 尹 情 本刊通訊員 王現豐
河北省雞澤縣通過財政監督聯絡員制度的推廣,初步建立起了財政內部業務科室、單位與財政監督專職機構之間分工協作的內部運轉機制,形成內外縱橫聯動、齊抓共管的“大監督”工作格局。該省財政廳領導對如何推進財政監督大格局進行了調研并對這項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高靜是河北省雞澤縣財政局社保科科長,她的另一個身份是該縣財政監督聯絡員。與其他同事相比,她除了要完成本職工作之外,還要隨時關注、監督本單位和科室財務運行情況,并及時向縣財政監督稽查局匯報反映,每月定期參加聯絡員工作會議。像高靜這樣的財政監督聯絡員,在雞澤縣共有70名。
雞澤縣財政局副局長、財政監督稽查局長王榮山說:“我們以整合財政監督力量為抓手,從制度上明確財政部門內部所有科室均為財政監督的參與力量,負有進行監督的責任,初步建立起了以《財政監督聯絡員制度》為基本形式的‘大監督’格局,提升了財政監督的效率和效果,實現了財政監督工作新突破。”隨后,他為記者詳細介紹了這一做法。
2009年,為了更好地了解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促進財政監督工作,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加強溝通與了解,雞澤縣嘗試建立了財政監督聯絡員制度。在財政局機關各科室、各行政事業單位各設立一名財政監督聯絡員,負責本科室、單位財政監督工作具體事宜。一年來,在良好試運行的基礎上,2010年起繼續試行了《雞澤縣財政局財政監督聯絡員制度》。2011年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該縣又在全縣鄉鎮推行了這一制度,至此,雞澤縣財政監督聯絡員實現了全覆蓋。

以文件形式下發財政監督大格局及監督聯絡員通知、制度及名單


建立財政監督聯絡員制度,定期召開聯絡員工作會議,加強與單位聯絡員的溝通與了解。根據單位監督聯絡員提供的信息,及時掌握單位存在的潛在問題,減少違規現象發生。
王榮山介紹道,“作為財政監督聯絡員,必須具備兩方面條件:一是要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二是熟悉財政工作業務,有一定工作經驗。財政監督聯絡員既要隨時反映本單位財務動態,及時匯報財政財務重大事項,還承擔著及時向本單位傳達最新財政政策的職責。”按照財政分層管理、分層監督、分層負責的基本原則,該縣明確了各個財政管理環節和崗位的監管職責,逐步形成“分錢必須負責任”的管理理念。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財政監督聯絡員制度,自覺接受各職能部門和監督單位聯絡員的監督,努力改進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結合該縣財政所標準化建設,財政監督充分調動鄉鎮財政所聯絡員的工作積極性,由財政所聯絡員負責鄉鎮的財務監督工作,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情況,財政監督稽查局實施二次監督,聯絡員根據財政監督稽查局提出的整改意見認真落實,做好及時聯系和溝通工作。由此,建立起縣財政與鄉鎮財政之間分工協作的內部運轉機制,進一步響應內外縱橫聯動、齊抓共管的“大監督”工作格局。2011年,該縣財政監督稽查局對3個鄉鎮財政所進行了監督檢查,對發現的問題提出了整改建議,限期整改,收到了預期效果。
為進一步完善財政監督機制建設,推進財政監督方式創新,著力構建財政監督大格局,雞澤縣采用“機制+科技”的源頭治理模式,重點實現財政監督的“三個轉變”。即:績效監督由事后監督向事前監督和有效性監督轉變;由監督檢查型向監督管理型轉變;由部門監督向財政“大監督”轉變,在推進財政監督大格局中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機制建設方面,以縣政府名義出臺了《雞澤縣財政監督管理辦法》、《關于加強財政專項資金監督管理的意見》、《雞澤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明確財政專項資金審批程序的通知》、《雞澤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嚴肅財經紀律加強財務監督管理的通知》等文件,進一步建立健全財政監督制度。各業務科室根據上級文件精神并結合本縣實際,先后制定了《關于做好財政財務管理防范財政資金管理風險的通知》、《雞澤縣資金安全管理制度》、《雞澤縣財政監督關于進一步規范對外檢查工作具體要求》等制度,做到專項資金管理制度“全覆蓋”。
同時,運用信息化手段和成果,增強財政監督時效性和針對性。一是加強日常協調,實現信息溝通經常化、及時化,加強了解,增強合作,保證經濟監督體系內部的協調。二是依托信息技術網絡,收集監督主體對各單位進行監督檢查的基本信息,實現信息共享,利用已有的信息,減少重復檢查,提高監督效率。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使財政監督與其他經濟監督融為一體,形成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的網絡監督體系,有力推進財政監督整體工作的開展。
在財政管理改革不斷深入、財政監督工作范圍不斷拓展的情況下,雞澤縣財政監督稽查局改變以往財政監督僅僅局限于“秋后算賬”式檢查的單一模式,已逐步實現了“事前審核、事中監控、事后檢查”三位一體式的全程監督。在財政監督工作中按照“全員參與、全程控制、全面覆蓋、全部聯系”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監督形式,一種政府部門共同參與的財政“大監督”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縣鄉財政監督處于財政監督鏈條的最末端,也是財政監督的最薄弱環節。在努力創新財政監督方式的同時,王榮山也向記者提出了基層財政監管中面臨的幾道難題,道出了在基層財政監督機制建設上的乏力。
困難一:財政監督機構建設,特別是基層財政監督機構力量薄弱。目前,縣級財政監督機構一般只有2—3人,鄉鎮財政所基本上沒有專門的財政監督崗位和人員,個別縣財政監督機構不獨立,甚至沒有財政監督機構,導致財政監督難以有效開展工作。
困難二:“小觀念”影響“大監督”格局的形成。財政部門內部科室職責分工明確,受傳統財政管理觀念的束縛,各部門主動參與“大監督”格局建設的積極性不高。部分地方領導和部門對財政監督不重視、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有領導認為財政監督是“閑著沒事找事”,對財政監督認識的種種誤區,導致基層財政監督工作難以順利開展。
困難三:監督主體之間缺乏協調聯動的“原動力”。財政監督工作涉及財政、審計、監察、稅務、金融等多個部門,近年來隨著政府改革不斷深入,各部門的職責越來越明確,形成了上下“一條線”,各自依據各自的職責分工、法律開展各自的工作,造成重復檢查、重復處理,各種檢查信息資源不能共享共用,出于“部門利益至上”的觀念,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聯動的積極性和內在動力。
困難四:財政監督上下聯系不夠緊密,相關信息交流不多。從財政部到基層財政所,在財政監督工作上依然是按照“一級政府,一級財政”的理念開展財政監督工作,上級對下級基本是以政策和文件形式進行聯系,真正的監督業務由各級財政監督機構分別負責。目前,省市一級財政系統基本能實現有效溝通,但對縣鄉以下財政監督缺乏直接指導,在財政監督有關信息的交流上更是缺乏,難以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大監督”局面。
在他看來,建立“由財政監督機構牽頭,財政內部業務科室、其他職能部門積極配合,共同參與,全體監督,協調聯動,信息資源共享,進而帶動全社會關注、全員參與和監督效率的全面提升”的監督機制。——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監督”格局。
(本欄目責任編輯:尹情)